APP下载

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及实践

2023-01-02朱新硕储著源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卫生

朱新硕,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推进国家健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根基、价值引领和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这一重大论述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价值理念,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的合目的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遵循健康科学规律,建立了全领域、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和应急体系。同时,又创造性构建了从“以事为本”到“以人为本”、从“疾病应对”到“健康保障”、从“卫生领域单兵突进”到“各领域协同推进”、从“医药卫生行业管理”到“国民健康综合治理”的新时代国家健康治理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因而,探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的历史考察

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华优秀传统健康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卫生健康事业长期实践探索成果的赓续、总结和升华,其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中。

(一)保障人民健康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自由联合体”的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对国家健康治理人民性的价值视域和历史唯物主义整体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提出了蕴含“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范畴,作为解放的主体,现实的个人要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恩格斯在阐述社会主义制度时提出:“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纾解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问题,才能保证人民参加劳动生产获得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重新占有生产资料继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因此,只有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获得生命尊严和健康人权。[3]最终,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形成人人健康的自由人联合体。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健康状况的考察,确证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劳动生产附属于资本增值,无产阶级的健康权益在资本主义及其雇佣劳动的不合理性和反人类性中被剥夺,工人的劳动同生命健康相异化,导致共同劳动退化、劳动群众健康过度损耗,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阶层结构下健康不均衡现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进程应当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揭露了劳动异化的真实面目,认为在自由自觉意识驱动下主动创造的劳动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人的本质,只有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才能创造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健康保障。再者,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理论为国家健康治理的机制取向和价值归宿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遵循、思想灵魂和目的所在。现实的个人是人民主体的逻辑前提,“人民主体论”从现实的人出发,目的同主体紧密联系,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让劳动阶级获得自由、发展和解放,反映和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无论是人的现代化、劳动生产还是实现全人类解放,都内含健康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保障人民健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关切

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医药健康观,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知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方法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基因,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渊源和实践经验。

民本思想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源远流长,从殷商时期“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萌芽,及至先秦儒家“仁政爱民”“民贵君轻”,荀子“君为舟庶人为水”,唐代柳宗元“吏为民役”,随着历史朝代兴替,民本思想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中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和功效,奠定了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重民在于民生,并且以安民、爱民、利民、惠民加以体现。“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强调民生是国家之根本,而民生之“生”首要的便是生命生存,应当关注百姓生命健康这一切实需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治理思想,正是基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自洽,置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文化积淀和现实境遇,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实质性的生命健康权益,为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超越。“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5]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科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文化。传统中医健康理念注重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5],推崇生命整体观、重视扶正,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治未病”“阴阳平衡,调和致中”和“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为核心要素,并贯穿于中医治疗与健康维护的全过程。

(三)保障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人民卫生健康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形成具有奠基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价值理念的形成发展与社会矛盾的解决逻辑保持同向,其实践历程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

从“卫生就是爱国”的民族健康隐喻中走来,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力量尚且弱小时就意识到人民群众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始终将人民健康问题牢记于心,把保障人民健康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二大通过了党的纲领,提出保护劳动者健康和福利。革命时期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广泛持久的群众卫生运动,将医疗救助、卫生防疫、健康劳动作为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重大事业[6],为工人和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我国医疗卫生状况极端落后的局面,毛泽东指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7]明确以“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为指导共和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发起全国性“爱国卫生运动”,并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力量,“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病的问题”[8]。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采取多轮医改、加强公共卫生监督等措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1世纪初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行全面部署,持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并将人民健康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体系,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健康权的促进和保护中,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全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9]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连续作战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歼灭战。

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的核心要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治理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健康治理的本质要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卫生健康工作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同卫生健康发展相结合的鲜明观点,也是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回答了“为谁治理”“靠谁治理”“怎样治理”“治理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的关键性问题。其核心要义主要表现在坚持“为了人民”的健康治理价值导向、“依靠人民”的健康治理价值要求、“服务人民”的健康治理价值行动以及“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工作格局四个层面。

(一)“为了人民”的健康治理价值导向

首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10]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人民谋健康、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人民美好生活首先是健康生活,如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能应急响应和处置势必会危及社会安全稳定;慢性病、职业病、心理疾病高发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会激发社会矛盾、酝酿社会危机;食品药品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不到有效保障和控制则会引起公众的焦虑和担忧,导致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社会失去稳定之基。可见,健康支撑着美好生活,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促使群众健康需求的内涵不断扩展、标准不断更新,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强调使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成为治理方向,顺应了新时代民生矛盾的解决向度。

其次,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标尺、价值选取方向和目标,而健康是保障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人的完整、和谐、多样化、自由发展的驱动因素。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而且需要每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充分发展。[11]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以“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论断为目标,强调进行社会系统层面的“大卫生”“大健康”治理,整合资源实施有效干预,提高人民群众在生理、心理、人格、伦理、精神卫生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状态,保障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健康基础,培养精神自信自强的国民。

有力筑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健康根基。实现全民健康,既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保障。[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人民健康,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促进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有效路径。”[13]人民健康是创造社会财富、实现生活富裕富足的先决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内在目的。人民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总时间,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蓄经济长久发展势能、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12]注重卫生健康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总规划相衔接,才能进一步巩固好全面小康社会成果,为共同富裕提供普惠式的全民健康作为支撑。而让每个人都拥有健康精神体魄,共同富裕也才更有意义。

(二)“依靠人民”的健康治理价值要求

首先,遵循国家健康治理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基本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创新国家健康治理体系提供工作路线、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认为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国家健康治理现代化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以民利为先,要“身入”基层、“心到”基层,着力提升站稳人民立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人民对健康的诉求和发展需求融入到国家健康治理体制调整改革的内容,丰富健康治理内涵。要坚持到人民群众中推进健康治理体制实践,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源头活水,总结汲取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把自身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过程中。

其次,始终尊重人民在国家健康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既是推进国家健康治理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健康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建设作用。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强化人民主体作用,首要表现是尊重人民在健康改革创新发展中的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坚决地信任人民群众的认知和实践力量,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创新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防护能力。[14]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着力发展多元复合治理主体,明确各方面治理主体的责任,促使全社会共同承担健康责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共管、社会协调、全民参与的整体联动体制机制[15],达到多维力量的共治状态。

最后,不断深化人民群众持续广泛参与的国家健康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全民性渗透在国家健康治理各领域各环节,通过人民自愿、广泛、真实参与国家健康治理的全过程,实现由“单向被动”的国家管理模式向“双向互动”的治理模式转变。特别是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国家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服务居民健康工作,调动基层医务人员、计生专干、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构建起群防群控联防联治工作格局。通过建设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将健康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细胞”,有效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和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统筹干预。同时,对健康这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商量得越全面越深入越好,要在调研、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最终,实现国家健康治理工作依靠人民推动,治理过程依靠人民监督,治理成效依靠人民检验。

(三)“服务人民”的健康治理价值行动

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根本宗旨,又是国家健康治理的价值规范,同时也是中国特色健康治理的核心价值行动。其实质上从共产党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党对待人民健康事业的基本态度。我国执政党在领导和推进国家健康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发展话语群的凝练,是对健康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典表达和话语创新,鲜明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和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在新时代健康治理实践中,我国执政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意志并将其落实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具体行动上,充分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更加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人民性”内驱力。[16]

其次,党的领导是国家健康治理效能生成和释放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健康治理最本质的特征,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治理的最大优势。[17]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导健康事业发展发挥了根本性指导作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中始终贯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指导思想,立足国情和实际,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健康治理,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道路创新,着力构建新时代国家健康治理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健康治理效能,充分彰显出“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

(四)“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工作格局

首先,人民平等享有国家健康治理成果。坚持健康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最终要落实到健康治理成果人民共建共享上。健康治理思想贯彻和发展共建共享理念,是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在健康领域的具体化。建设健康中国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其最终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健康治理成果。在践行健康治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健康治理成果共享发展的过程中,要让人民群众认识理解把握该理念的价值内涵,真正认同这一理念。因为只有让健康治理共建共享发展的种子在人民群众内心生根发芽,才能把其践行的阻力降到最低,将人民群众接受度提升到最高,减少甚至消除可避免以及不公正因素导致的差异,充分保障人民健康权利、机会、条件以及健康结果的公平。

其次,全民协同提升国家健康治理效率。治理成果的质量和公平是衡量人民对健康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尺度。开展人民满意的国家健康治理,使人民共享更普惠、更安全、更优质、更高效、更连续、更数智化的健康治理成果,是推进新时代国家健康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因此,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推动“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开展工作,立足全人群全周期这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和系统连续的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推进跨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健康协同治理,提升健康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健康治理实施过程的精细化,实现健康治理监控机制的智能化。[18]

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国家健康治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多领域全方位关涉。从具体实践来看,新时代国家健康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在体制改革、公共服务、健康教育、健康环境等多方面的协同治理探索过程中,实现从“单纯依赖医疗卫生健康系统”向“全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变“孤岛”为“通衢”,构建起全过程、全领域健康民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健康治理共同体,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一)深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支撑和保障体系

深化改革是提升国家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我国在健康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持续探索,通过加快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机制改革等,着力构建更加成熟定型、完善高效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11],全面提升国家健康治理体系的运作能力。

第一,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有效应对复杂健康影响因素的挑战,国家强调将健康理念作为制定实施各项政策的重要考量,建立起重大公共政策的健康影响评价评估机制以及重大项目的健康审查制度等,增加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健康意识”,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19]各部门各行业加强协同联动,凝聚健康治理强大合力,全力践行“健康入万学万策万行,万学万策万行务健康”的社会意识和行动。

第二,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编密织牢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网。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解决群众在看病就医、疾病防治、医疗保障等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此外,为强化改革系统联动和落地见效,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统筹推进医保、医药、医疗“三医”协同联动改革,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第三,深化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医发展战略,坚持引、培、用并重,在职业规范、人才培养、薪酬待遇等方面综合规划,通过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共体发展要求的薪酬机制、建设医疗纠纷预防处置长效机制、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等举措,推动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扩容增量提质。截至2021年,我国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已达到72%。

第四,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强化改革发展的法治保障。我国持续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法律外延扩展,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卫生健康法治体系,公布实施了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此外,不断加强卫生健康领域法治政府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并通过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等举措来稳步推进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二)全面保障人民健康权利,优化覆盖全民的健康服务

为全体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是国家健康治理效能提升的务实之举。[16]我国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治理理念,面向全体人民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充裕均衡、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由碎片化、被动服务向整合型、主动服务转变,向着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奋楫前行。

第一,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健康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我国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例如实施“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发挥县医院“健康守门人”和龙头作用。同时,通过建设国家医学中心、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项目,有序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第二,强化老年人、妇幼、劳动者等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开展“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模式,提高普惠多元的“一老一小”照护服务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推进云上妇幼、智慧妇幼等创新模式,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得以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16.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5.0‰[21],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第三,创新发展健康产业和服务,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除重点发展现代医疗器械、药品和健康食品等健康制造业外,积极发展新型健康融合服务,加快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体育、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多样化服务业态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全域深耕大健康产业发展道路,鼓励和规范医疗综合体、健康产业园区、特色健康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依托较好的健康制造业基础、医疗及科教资源,打造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区。

(三)引导群众涵养健康理念,普及未病先防的健康生活

提升健康素养是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在卫生健康治理过程中,我国聚焦人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瞄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让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让健康生活成为新风尚,全面提升新时代公民健康素养水平。

第一,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加强全人群健康传播和干预。重点推进健康社区、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活动,发挥个人、医疗机构、政府、媒体等多主体优势,把健康教育送进各个场所,编织打造基层健康治理示范“微单元”,筑牢健康中国微观基础;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通过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健康科普进校园”“健康知识进万家”“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等活动,打造健康知识普及全链条。

第二,发挥中医药文化独特优势,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理念为导向,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文化进社区”等群众性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组织市民开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全民健身运动,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氛围,促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第三,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持续开展“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分餐公筷”“垃圾分类”“健康乐跑”“控烟限酒”等活动,引导群众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健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家风家教建设,倡导公序良俗,改变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倡导科学佩戴口罩、配合接种疫苗、遵守“一米线”等健康文明的有效防护措施。

(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营造宜居宜业的健康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1]新时代国家健康治理把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作为健康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有效动员全社会各部门成员共同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形成环境健康治理的社会共识,以共识促共治,促进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的有机结合,并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22]

第一,加强影响健康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着重强化污染防治向源头治理转化,工业污染源持续保持全面达标排放,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体系、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突出绿色低碳引领,营造健康生产环境。此外,积极创新科研应用,提高环境健康管理支撑能力。如浙江丽水市成熟应用AQHI(空气质量健康指数)这一以人民健康影响为核心考量的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反映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导致的健康风险,并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引。

第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高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各地广泛采取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城乡卫生环境综合治理。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动员农民群众开展“三清一改”、厕所革命等行动,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截至202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经超过7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污水治理率达25.5%。农村脏乱差局面扭转为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口健康权益得到实质性增进。

(五)建设数字健康治理体系,探索“大健康、大科学”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23]在数字化改革的跑道上,国家卫生健康系统始终以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尺,依托数字卫生健康新基建,加速多元主体多领域多层面数字化协同治理,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数字健康应用场景,立足“小切口”做实办好“大民生”,让普通老百姓更可触可感。

第一,用数字技术创新健康治理新方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来开展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活动,加快健康治理方式从为单个患者服务、特定项目健康管理、被动医疗服务向为群体服务、全面健康治理、主动健康管理转变。[18]为构建起覆盖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健康治理“生态雨林”,国家大力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医学新兴技术智能应用等方面发展,以此拓展丰富数字健康应用场景和服务空间。例如,微医天津数字健共体利用“四朵云”平台等创新工具数字化赋能,成功探索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中国式HMO(健康管护组织模式)”。

第二,用数字技术引领形成健康治理新机制。数字技术能够形成一个全面感知、交叉互联、智能判断、及时响应、融合应用、资源交汇的健康大数据平台,促进区域健康资源集约化整合、网络化共享、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有效解决传统治理机制下“联而不融、通而不畅、畅而不久、被动响应、分头出击”等健康治理瓶颈问题。例如,2021年湖北省响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激活疫情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重大要求,探索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不断突破数字孪生底座、灾害后果模拟推演、决策支持引擎、跨域协同调度等关键核心功能,用数字技术赋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治理。

四、结语

党和国家在百年健康治理探索过程中,始终为人民健康服务,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始终未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健康治理以“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之“箭”射美好健康生活之“的”,坚持健康治理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原则,聚焦促改革、防风险、谋发展、惠民生、战疫情,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之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关涉的不仅仅是关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单一性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跨领域问题。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健康治理涉及更广泛的治理层面,国家通过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传统健康观来发展健康治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实践经验,将健康治理嵌入更多生活场景,将健康思维融入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健康国民与健康制度、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关系,贯彻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统筹多元健康治理主体,形成多方协同共治的格局,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

总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健康治理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健康领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其深化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强力支撑,也是实现健康治理现代化和健康强国必须继续坚持的重要方略。在未来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中,要不断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健康治理体系,并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健康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治理能力,让14亿多中国人民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猜你喜欢

卫生
知识快餐店 卫生日里讲卫生
饮食卫生
智取红领巾
养成健康卫生好习惯 做好流行性疾病预防
浅谈黄埔军校卫生与营养
卫生筷与牙签
陷害
卫生歌
方便卫生的酱料刷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