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借鉴
2023-01-02李益农张博伟
陈 鹤,李益农,魏 征,陶 园,张博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48,北京)
农村水利工程作为“三农”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撑, 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 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我国通过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对部分农村水系实施了整治,取得了良好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现高质量发展, 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把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水利工作的切入点, 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关键举措,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实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秀美乡村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截至目前,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已开展三批试点,结合首批试点县终期评估相关工作,梳理典型地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优秀案例,为支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9 年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9〕277 号),部署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通过竞争立项、 专家技术审核,2020 年4 月公布了全国第一批55 个试点县名单,试点期为2020—2021 年。 2021年4 月,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财政部农业农村司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 并于同年6 月公布了全国第二批30 个试点县名单, 试点期为2021—2022 年。结合前两批试点开展情况,水利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于2021 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于11 月公布了全国第三批42 个试点县名单。 截至目前,已有127 个县(市、区)先后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作。
二、首批全国试点县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试点县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经验。 目前首批55 个试点县已基本完成验收工作, 跟踪河北、吉林、江苏、福建、湖南、广西、云南、宁夏等8 个省(自治区)的建设情况,总结主要做法如下。
1.突出系统治理思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水美乡村
部分试点县项目针对水系分布的区域特点, 开展系统治理工作,配合岸上岸下工程, 综合治理水系,通过清淤疏浚、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陆域控污、人文景观建设等措施,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及森林涵养、蓄水能力, 水质明显提升, 传承水文化,美化居民生活环境。 例如云南昌宁县根据河道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对于两岸植被茂盛、生境良好的河段尽量保留其现状, 对顶冲段进行堆石护脚等低强度的防护,避免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河道内的岸坡防护全部采用柔性、 透水、可为植物生长提供生境的生态型护岸。 湖南娄星区在系统治理过程中突出水文化属性,打造荷花基地、贺国中故居、花溪谷玫瑰小镇、水利科普园等特色涉水人文景点,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农耕文化、 水利科普文化, 对5 座古桥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挖掘历史故事,大力宣传水文化。
2.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提升建设效率
水美乡村建设投资大、 工期短,为加快施工进度,部分试点县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优化管理模式。 例如河北鹿泉区在石家庄市首创群众工作前置征迁模式,在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开展前提早入手,在施工单位进场之前完成征迁工作;江苏高淳区水务局会同财政局对建设单位建立督查情况通报制度, 每周深入工地督查指导,就工程进度、资金拨付、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通报,并将年度工程完成情况纳入部门考核;江苏吴江区创新项目承发包模式, 采用EPC 建设模式,在保证依法依规建设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设计、施工等环节协调效率,减少管理跨度和管理难度, 缩短工期;广西合浦县将涉及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整治项目打包采用EPC 模式进行发包建设,由县投资平台公司作为项目业主, 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优化配置资源,减少财政评审、项目审批等中间环节对工期的影响,同时还有利于项目整体融资。
3.采取多种手段联合发力,确保建设管理质量
部分试点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流域委、省(自治区)水利厅、所在地市多级联动、 共同发力的方式,在建设期内加强指导及督导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及进度。 例如珠江委多次对广西、 云南各试点县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财务管理等方面开展督导检查, 并形成通报意见;宁夏泾源县由上级单位固原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向项目法人下发工程总承包建设质量监督工作计划,并明确工程质量监督数,项目总承包单位委托第三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公司不定期抽查,监理单位采用巡查为主、重点部位或关键工序旁站的方式实施监理,项目在历次稽察检查中未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福建南安县项目领导小组及攻坚组召开试点项目推进会,通过视频周会议、微信日汇报积极发挥好指挥、协调、管理作用。
4.结合试点县特点,落实建后管护长效管理机制
部分试点县结合以往河长湖长管理模式或县—乡—村三级属地管理模式,针对各自特点,创新建后管护方式。 例如江苏高淳区成立专管机构,加强项目建后管护工作,通过落实管理单位,明确管护主体、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达到“有人管事、有钱管护、有主体负责、有责任落实、有制度规范、有办法考核”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建轻管状况。 江苏吴江区通过由第三方机构运营公司,依托项目建设后县内优质文旅、湿地、公园等产业资源,创新工程建后维修管护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泗阳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政府部门出资并进行监管,公开招标确定专门管护单位,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对工程进行长期管护,保障管护机制持续有效。 福建南安市采用与信息化平台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治理河流的建后管护,结合河长制多媒体融合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整合现有监控信息、专管员巡河信息、问题会商处理等功能对市域内河流开展巡查,据此建立河道健康“病历卡”,对河道“病情”实时跟踪、随时上报、限时解决。 云南鹤庆县结合受益乡、村实际情况,对河流及湖泊采用不同的管护方式, 部分河流、湖泊管护工作由县级湿地保护管理局承担, 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部分河流、湖泊由所在乡镇政府进行管护,管护经费由乡镇人民政府财政保障;部分湿地公园采用承包管理形式,签订管护合同,确保建后管护到位。
5.投融资机制创新性强,撬动作用显著
部分试点县充分发挥中央资金撬动作用,吸纳社会资本,利用试点县项目带来的土地升值、周边项目吸引等间接收入,解决了公益性水利项目融资难的问题。 例如江苏泗阳县委县政府授权泗阳县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政府方出资代表,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PPP 项目公司,实施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移交等工作,并且将泗阳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全部纳入PPP项目实施。 福建南安县、秀屿区及湖南津市市通过PPP、EPC 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政策性银行融资、整合部门资金,全面拓宽融资渠道,配套资金基本全额到款。
6.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部分试点县将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考虑当地旅游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例如吉林敦化市将乡村历史文化元素和知名文旅产业向周边辐射,带动全域旅游的兴旺,实现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产业优势的目标,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宁夏泾源县在试点县建设以及后续管护中,工程用工、巡河员聘用优先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 特别是向零就业家庭倾斜, 确保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打到工、挣到钱,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在调查问卷中, 不少群众提到通过水美乡村建设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7.部门联动协调统筹推进,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针对项目投资大、涉及内容多的特点, 部分试点县在县政府领导下,全局谋划,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 例如湖南岳阳县将不同类别项目进行具体分工,湿地项目交由湿地部门实施,市政项目交由住建部门实施,环保项目交由生态环境部门实施,这些举措加大了项目和部门的协同性, 形成了强有力的合力,各部门联动互动,有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宁夏泾源县由县人民政府明确泾源县中小河流治理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办公室为项目法人,县水务局实施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等水利项目,六盘山镇政府建设六盘山污水处理站项目,农业农村局实施农村厕所改造项目,自然资源局实施生态林建设项目,对于重点整治的河道通过公开招标采取EPC 总承包实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8.凸显前瞻性,实现技术、工艺、材料创新
部分试点县在建设过程中,针对施工工艺、材料等环节,加强技术研发,达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等目标。 例如江苏省吴江区依托项目建设引进天然石透水新材料——帕米孔艺术路面,已完成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及一项发明专利申报。 湖南娄星区对石岩坝景观首创云烟造型的施工方案,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灰岩质的页岩块石资源,采用“外柔内刚”的新型防洪墙,既确保了行洪安全,又兼顾生态理念,同时达到美观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首批55 个试点县项目实施方案及建设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系统治理措施不完善
部分试点县依然沿用以往中小河流治理的思路,以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水系连通工程为主,在此基础上增加传统的河道清淤清障、岸坡整治等水利工程,未能体现出县域内河流水系存在的具体问题,仅从建设内容上符合水美乡村建设要求,未能体现系统治理的思路。
2.建后管护人员、资金落实不到位
绝大多数试点县结合河湖长制及属地管理等方式,制定了相关建后管护制度,但缺少定岗、定员、日常维修管护相关工作规程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管护方案,且未测算维修养护成本及落实资金渠道,对建后管护只体现在文件上,未能真正落实。
3.资金撬动作用不明显
个别试点县水利工程项目全部为中央投资, 没有地方配套资金,撬动作用不明显。 个别试点县移民征地补偿投资占到静态工程投资总额的1/3 以上。
4.东西部差异较大
整体来看, 东部地区在建设中整合大量非水利投资进行系统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部分西部地区由于财政困难, 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较差,项目进度仍有欠缺。
四、结 语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是一项真抓实干,见成效、惠民生的工作,应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在全国范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但针对不同地区的水系突出问题与技术难点,也亟须进一步提出工程措施体系及精准施策的技术模式,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及标准,打造一批符合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优质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