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3-01-01徐灿灿张梦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利益

徐灿灿 张梦慧

摘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地阐述了利益的原初动因及其历史作用,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具有鲜明的发展特性与重大的当代价值。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不仅为把握重大社会事件背后的深层根源提供理论支撑,还为协调社会关系与处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关系提供了正确导向和实践遵循。

关键词:利益;馬克思主义利益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05

0引言

利益问题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实践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关于物质利益问题的科学研究推动了其对现实经济的研究,也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利益现象、总结利益发展经验而建立的科学理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各种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益与利益关系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挖掘其时代价值,以解决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科学发展。

1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要义

1.1利益形成的基础是人的物质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物质需求引发了利益的产生。他梳理了人、物、自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发现了隐藏在利益形成和发展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依存关系,并指出人类需求存在的客观必要性。马克思指出,人最根本的特性是需要。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考虑自身的需求,只是单纯地从事一些社会活动,那么他就什么也做不成。此外,马克思还强调“首先,我们应该确定所有人类生存和社会历史的首要前提是为了‘创造历史,人们必须能够生存。然而,为了生存,他们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等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来满足这些需要,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利益来源于人的现实需要。人的生存首先是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而生命又需要依靠物质生活资料来延续,所以必须首先从自然界获取营养物质。换言之,人的需要是以人直接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的,物质需要是利益形成的第一需要。

1.2利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利益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反对以机械论观点看待人与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利益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过分关注人的肉体感受,把利益直接和人的需要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将两者相等同,存在严重的片面性。相反,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不仅分析了人的实际需要和利益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人利益的约束作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物质利益是人最直接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因个人需要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需要的外在表现。同时,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所以生产关系又是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因此,利益本质上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3追求利益是人类所有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扬弃形而上学利益观的基础上,科学得出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根本动力的结论。爱尔维修认为利益是社会生活唯一有用的因素,提出“利益支配着我们全部的判断与选择”。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冲突的根源,人类社会中所有复杂社会现象都能从利益中找到答案。此外,霍尔巴赫也指出“利益是人类所有行动的唯一动力”。与上述两位思想家认为利益是社会生活中唯一起作用因素的观点不同,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物质利益在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利益追求是人类自觉参与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始终发挥关键推动作用,但并未将利益视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1.4协调利益的关键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是对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的探讨。所谓个人利益,实际上是指个人在追求目标和对象时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对不同人之间特定利益关系的一种反映。各利益主体在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满足自身利益,逐渐实现自身目标和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始终是相互关联、共同发展的。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现实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利益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私人利益是由社会决定的,只有在社会创造的条件下,利用社会提供的手段才能实现”。这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把利益等同于个人利益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视域中,个人利益的存在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以实现共同利益为前提。换言之,个人利益是通过利益共同体来实现的。

2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鲜明特质

2.1利益主体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人作为利益的主体,必须不断进行社会实践以满足自身需要,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换言之,作为利益主体的人不仅是利益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也是利益的支配者和使用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是具有重要社会发展价值的创举,也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推动新时代发展的体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道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民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力量,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发展方向。党和国家全部实践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性。遵循人民性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利益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中,坚持全民共建,始终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主体作用。在利益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更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检验与共享。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谋求利益的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家当前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坚持利益主体的人民性是时代进步的本质要求,要不断增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妥善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快推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具体实践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转化为具体现实。

2.2利益需要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人的需要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发展性、社会历史性与多元性。人类需求的发展性、多样性是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重要标志。动物的需要是单一的,它们的生产仅限于本能地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相反,由于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也是作为人的本质而存在的,所以人的需要本质上具有社会性。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会不断形成新的发展需求,并对他人需求与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新时代是深化和拓展美好生活的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然而,美好的生活不仅需要丰富物质文化基础的支撑,还需要主观价值需求与内在情感体验的满足。因此,当前人们不仅对物质层面的需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还在寻求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其中包括更加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需求以及更加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需要等。总之,新时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向往,不断寻求自身多元化、高水平的发展,利益和需求也随之变得愈发多元化。

2.3利益发展的协调性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倡导利益发展的协调性,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取得显著提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利益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对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反映了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利益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体系结构尚不够完善,导致各领域、各区域、各群体和各供需等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现象。

首先,领域利益发展不平衡。这主要是指我国经济领域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但与经济领域的发展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各个领域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失衡。譬如,经济领域中以金融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和以工农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不平衡。

其次,区域利益发展不平衡。这主要是指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与乡镇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甚至是城市、发达地区和部分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再次,群体利益发展不平衡。这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时存在差距,以社会结构为基础的利益分配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最后,供需利益发展不平衡。由于人们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新产品、新服务的供给能力跟不上,不能满足消费者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导致供需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对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更为强调利益的协调发展。国家通过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保障人们切身利益,缩小利益发展差距,逐步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发展。

2.4利益成果的共享性

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归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共享发展重视调动全体人民的劳动积极性,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创造出更多优质的利益发展成果。此外,国家发展层面还特别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一方面,利益成果的要由所有人民共享。全民共享就是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这里的人民不是单个人或某个人,而是包括所有民族、地区和社会阶层在内的所有人。对此,共享要特别关注公平分配问题,着重提高低收入者群体的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注重扶贫工作的推进,缩小人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另一方面,利益成果的共享坚持全面共享。人的利益诉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要鼓励人们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满足物质文化需求,还要促进人民共享政治、社会、生态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安全等方面日益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利益成果的全面共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绝对同步,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此,必须立足社会发展的现状,充分利用当前的发展优势,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消除利益发展面临的障碍,坚持多方共进,创造发展奇迹,共享奋斗成果,逐步提升人民对利益成果的共享水平,使人民都能拥有更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3.1为把握社会事件背后的深层根源提供理论支撑

“利益是指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条件,尤其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所有活动的根本目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一切都与自身利益相关,尤其是物质利益。分析、解决重大社会事件,不仅要了解事件起因,更要把握其产生的利益根源。

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利益主体的数量逐渐增多,利益多元化日益明显,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容易因自身利益问题而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国际地位随之不断提升。因此,要找到社会事件的本质,就必须抓住事件背后的利益根源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利益相關者之间的交流协商,避免不同阶层利益矛盾的激化,引导社会和谐发展。

3.2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提供正确指向

列宁认为:“我国对内和对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个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物质利益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已成为社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利益的分配也趋于多元化。当前我国利益关系格局产生重大变革,涉及利益的问题和冲突层出不穷。“利益问题的实质是利益的分配。马克思关于利益问题的论述告诉我们,利益分配不均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分配社会利益是协调社会关系的关键。国家现阶段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充分,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收入分配等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造成的。换言之,当前利益的发展分配未能完全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社会利益主体众多,其中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和集团。国家在协调利益分配关系时,要充分考虑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要求,引导社会成员保持高度积极主动性,自觉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必然会引起利益关系的调整。为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建立兼顾各阶层利益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3.3为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关系提供实践遵循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尖锐对立的现象,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过去的所有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那时也将实现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如果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发展,那么共同利益就无法实现,也将必然会影响个人利益的发展。如果所有社会财富都被用于建设共同利益,那么个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并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统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得明显提升,但仍存在公共利益建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状况。“由于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与非营利性的特点,因而市场主体不可能直接建立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只能以间接的形式通过特殊利益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可能会因公共利益事业的发展而遭到损害,对此,国家需要建立健全保护公共利益事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103.

[5]刘湘顺.马克思利益理论及其方法论启示[J].江汉论坛,2011,(08):50-54.

[6]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6.

[7]王伟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探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4):28-3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2-273.

[9]薛俊文.论马克思利益观及其新時代价值[J].天府新论,2019,(03):16-22.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利益与西瓜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