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水学殿 智慧水院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规划设计
2022-12-31王海波,傅江烨,唐斌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院)是杭州一所特色鲜明的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南浔,一座美丽的水乡古城,有古镇的韵味,水乡的柔美,诗云“小镇千家抱水园,南浔贾客舟中市”。水院的水和南浔的水相融,一座美丽的新校园在南浔靠水而起,傍水而建。
在本项目的规划中,我们把杭州的美景、水院的传承和南浔水乡三者紧密结合,遵循“开放、共享、智能、领先”理念,营造一个“传承、融合、创新”的大学校园,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1](见图1)。
图1 校园鸟瞰实景
1 总体规划——合理分区,校城融合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规划面积约1 270亩(约84.67 hm2),其中1 000亩(约66.67 hm2)为校园建设用地,270亩(约18 hm2)为绿水用地,总建筑面积45 hm2,根据南浔区控规用地分析,基地南侧博成港与正在建设中的沪苏湖高铁贴邻,东侧为规划居住用地,北侧为规划商业用地,西北侧为南浔主城区。
考虑到南侧沪苏湖高铁、西侧城市快速路和体育设施与南浔区共享的因素(体育馆、剧院和图书馆与南浔区共享),我们把体育馆和体育运动区设置在地块东南侧和西北侧,教学设施居中。
在校园区块建设中,校园分区按动静、内外等性质[2],通过道路水系划分,形成十个组团:北侧运动组团、文化交流中心组团、图书综合楼组团、行政办公组团、西区生活组团、西区教学组团、科研实训组团、东区书院组团、东区生活组团、水街组团。
2 规划生成
2.1 一湖两轴两环三带的空间结构
一湖为中心湖面,两轴为文化传承轴和景观活力轴,两环为核心教学环和生活休闲环,三带为环湖景观带、生态景观带和环校园景观带(图2)。我们试图营造“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意向,于是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美景也呈现在南浔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图3)。南浔古镇位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基地正北方,直线距离3 km,与基地形成一条正南北轴线,这是一条文化传承轴线,也是一条呼应校园建筑肌理的景观活力轴线。中心景观湖与南北主轴将教学区和共享区串联在一起,南侧为形象入口,北侧为开放共享入口,以收分的广场、草坪、湖面、景观节点连接南北区块,成为整个校园中央主轴线(图4)。
图2 一湖两轴两环三带
图3 学校东侧鸟瞰实景
图4 功能轴线布局推演
基地核心区为宽阔的中心景观湖面,通过对原有水系的扩大,形成湖中三岛,北侧主岛布置图书馆,图书综合楼位于主入口中轴线上,为主入口对景,也是北侧次入口进来的对景,是整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东北侧的剧院(图5)与西北角的体育馆构成了湖面北侧的“云山”;同时又与图书综合楼围合形成北入口广场,设计遵循开放、共享的原则,这三个建筑不仅作为学校的配套功能,亦是南浔市民的共享文体中心。
图5 大剧院
湖面西侧、南侧的“云山”则设置行政办公、科研教学,建筑周边曲水环绕,与环境合为一体。
湖面东侧是低矮的南浔水街,整个湖面周边建筑形成了向东打开的空间意向。
同时通过一条步行流线东西向串联水街、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区,宛如西湖的苏堤,营造“一株杨柳一株桃”的苏堤春晓的景象。沿着外围水系,设置车行环路,形成一条环湖绿堤,使车辆行驶在校园中时也能感受到湖畔的美景,丰富了观景体验。
2.2 合理的功能分区
教学区呼应南浔江南水乡建筑布局,在拉近学习距离的基础上,增强学科交叉互动和向心性,并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
沿南入口中轴两侧布置院系教学实验楼群,其中公共教室位于楼群中央靠近中轴,4个学科楼组团环绕公共教学楼,形成整个核心教学组团。学院内部各自形成围合庭院空间。
宿舍食堂生活区分东西两个组团,位于核心教学区东西两侧,靠近各院系教学实验楼群,东侧和西侧各为两个书院;东北侧和西南侧布置运动分区;在外环布置运动区、实创中心和剧院。
2.3 水乡书院,个性设计
学校在南浔校区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生活教育、强调协同育人”的模式,实现学生与老师、与管理系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相互融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南浔校区共有4个书院,目前设计分别使用红、黄、橙、蓝作为4个书院的主题色。院落式布局是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色,通过离散的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学生宿舍的设计充分借鉴了这种手法。设计师通过扭转建筑布局,将若干宿舍围合形成中心合院,打造一个集中共享活动空间,然后将中心庭院划分为一大一小两个庭院空间,将建筑组团分为高层筒子楼和多层板楼,丰富组团建筑造型。高层屋顶采取退台形式营造屋顶花园,同时底层架空,形成多空间体验,为学生居住提供多元化的共享空间。
通过这样的设计,打造出4个高低错落、楼宇相连,内部有着舒适宜人的庭院空间,相互独立同时有机联系的书院组团。每个书院的架空层多功能空间设置不同主题的活动场所,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图6、图7)。
图6 书院内庭实景
图7 书院功能布置
充分利用围合的建筑体量形成的庭院空间,依照小型社区的设计理念,将包括健身房、咖啡吧、心理访谈室、生涯咨询室、物业管理、洗衣、自习室、非机动停放以及多功能活动空间等置入架空层中,同时在建筑端部置入会客空间,在中部置入若干空中庭院,多层的板楼和高层筒子楼通过连廊连接,在屋面打造屋顶花园,并设计有环形跑道。这一系列的设计在保证每个学生有私人空间的同时大力拓展学生的交流空间,宿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休息空间,更是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学习平台、成长平台,成为挥洒青春,留下美好回忆的场所。
2.4 适宜的人车分流规划
整个校园的环路仿佛水面的一圈涟漪,机动车进入校门后沿外环行驶,不进入内圈环路,减小对校区内部的影响,同时各个组团相应设置地下停车库。南侧沿博成桥港设置景观道路,同时设置学校形象主入口,北侧为对外共享入口,东西各设置一个生活入口,后勤及货物车辆皆由东侧西次入口进入。
2.5 5min生活圈打造
设计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需求,东西生活组团的分区设置,使学生主要学习生活距离控制在300 m范围,打造5 min学习生活圈,在缩短学生日常上下课行走距离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校园活力空间,激励学生享受校园生活。
车辆分流形成安全步行网络,还设计了7座古桥,打造2 km的步行景观道(图8)。
图8 步行5 min生活圈
3 建筑造型立意
3.1 传承
行政办公组团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手法。立面造型借鉴建校时学校老校舍的设计手法,将传统的中式坡屋顶和立面元素融入设计中,作为水院历史的传承(图9);水街的造型传承自南浔古镇的建筑形态,小巧玲珑,文雅别致。两者位于图书馆的东西两侧,形成对景,体现了校园规划布局对水院校史文脉和南浔地域文化的尊重,和谐地展现在新校区的山水画卷上。
图9 行政办公楼
3.2 融合
图书馆综合楼是整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构思源于传统的中式园林拱桥和抽象水坝的结合(图10)。
图10 图书馆
拱桥,是联系两岸的交通载体,代表了水院文脉和南浔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水坝,是水利水电的重要符号,也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奋斗的重要见证,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无畏。用在图书馆的设计中,更是突出以水利水电学科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坚毅与求实精神,也预示着水院将在新校区建成之后,如开闸之水,奋勇向前。
学科组团以浔水学殿为主题,打造生态湿地的江南书院,项目设计借鉴曲水流觞的意境,以水系环绕校园,打造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老师和老师之间交流互动的校园空间。通过对南浔古镇的材料和色彩分析,确定色彩以黑、白为主基调;造型上提取南浔古建中蠡壳窗、屋檐、拱券、山墙等元素[3],结合南浔特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以学院为组团将建筑形态以舒展、自然的姿态布局于校园之中,打造高低起伏、依水而居的江南苑囿的布局韵味,建筑的屋顶造型取自水波意向,打造一个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组团。
在书院的立面造型中,也融入窗、檐、廊、台等中式建筑元素,遵循黑、白色彩的主基调,给人们展示一副恬静悠然的水墨书院画卷。
3.3 创新
在设计过程中,科研实训组团打破大体量建筑的压迫感,建筑屋顶以水纹的起伏为造型,结合太阳能光伏电板一体化设计,意欲表达学校的水电特色。
水文化中心则是用现代手法演绎了水波涟漪的荡漾。
规划整体天际线北高南低,中间高四周低,以保证图书综合楼的标志性地位;最外围的教师住宅组团和生活区组团建筑抬升高度,以提升校园形象面的展示。
4 生态景观,智慧水利
对应场地现存水系接口与脉络,通过三级水系规划——中心大湖面,四周护校河和串联教学组团的智慧水溪,让水院成为一派灵动的江南水乡;通过对场地内的水系整理,营造湿地园区,引入河、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打造生态智能水环境系统;通过对水质、水动力、气象等对象的监测,结合视频监控对湿地内外的水环境及生态进行监测,为湿地水生态修复的成功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水是本案设计的最大亮点,在校区中心结合基地丰富的水资源,打造一个水院西湖,借鉴西湖白堤、苏堤和杨公堤,对原有场地进行改造和设计,尽可能保留基地内的丰富植被,打造出一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畔胜景[4],见图11。
图11 学校南侧实景
5 结 语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以水文化为主轴,各建筑依水而立,是一座亲水生态校园和育人为本、学科融合、开放便捷的智慧化、现代化、国际化校园。2022年9月1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湖州南浔校区正式启用,该校区将迎来首批4 700余名新生,后续在校师生规模最高可达1.5万人,掀开了当地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