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军舰艇部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2-12-31黎成余漩邓晓宇欧崇阳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卫生防疫舰艇公共卫生

黎成,余漩,邓晓宇,欧崇阳

舰艇部队是海军重要的军事力量,在平时完成远洋护航、战备巡逻、演习演练及未来海上联合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舰艇部队在海上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否正确妥善处置直接关系到舰艇部队行动安全和战斗力保持。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及救治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军队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海军舰艇部队卫生防疫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冲击。在当前背景下,对舰艇部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强化处置能力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种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如2013 年爆发的非典、2020 年爆发的新冠肺炎及季节性爆发的流行性感冒等,消化道传染病如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以及其他传染病,其中以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最广。

2 舰艇部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舰艇部队因自身区别于其他部队的不同特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处置上均有其特殊性。随着海军转型建设推进,舰艇部队走向远海大洋,任务趋于多样复杂,疾病威胁增多,风险挑战越来越大。

2.1 舰艇自身装备条件限制增加感染风险 舰艇空间狭小,人员密集居住,老式舰艇空气流通性差,现代舰艇多采用中央空调,若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散发病例,极易造成舰员群

体性感染。受舰艇住舱条件限制,对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医学观察的难度很大[1]。

2.2 海上立足自身独立处置的要求高 舰艇在海上执行任务时,远离岸基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防疫、医疗救治等独立卫勤保障的要求很高。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因病原检测和疾病诊断设备缺乏,难以快速明确传染病种类,也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对患者实施后送,将影响兵力行动和作战任务的完成,转送其他舰艇则会使病源进一步扩散。

2.3 一线防疫人员经验能力不足 舰艇自身配备卫生人员仅能完成日常简单的卫勤保障,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专业的卫生防疫知识培训,对传染病的快速识别、诊断经验和处置能力均十分欠缺。若发生传染病疫情,多数情况下将束手无策。

2.4 官兵卫生防病意识相对缺乏 舰艇官兵日常战备训练和执勤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加上作息时间不规律,易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官兵卫生防病意识不强,且舰艇执行海上任务时途径的海区流行病学情况复杂,容易造成疾病传播和流行。

3 进一步加强舰艇部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策略

2020 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政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是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对军队而言,能否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直接影响到部队战备训练任务完成,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保持和提升。由于我国政府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特有的制度优势,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得到快速恢复。军队也未发生群体性感染事件。反观部分发达国家,普通民众的感染率居高不下,给百姓健康生活和社会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影响。美国大型舰艇也发生了舰员大面积感染事件,其主要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为美国社会及军队对疫情防控重视程度不足,未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员隔离、检疫措施;客观因素为舰艇具有构造封闭、空间狭小、中央空调系统使用等特点,及大型舰艇后勤补给、维护保养等与外界人员接触多的实际情况导致了疫情的高发[2-3]。外军的经验教训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警觉,以未雨绸缪,补齐短板,防患于未然。

3.1 加快装备设计改造论证 要抓紧论证海军舰艇装备构造合理性,以适应舰艇部队疫情防控需要。现有的海军舰艇在设计制造时,未全面考虑呼吸道传染病病人隔离观察和处置的要求。仅有部分大型综合补给舰、救生船等辅助舰船设置了隔离病房,但未能实现负压病房功能,在通道设置上不能满足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和工作人员通道、病员通道的“三区两通道”功能。一旦舰艇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将难以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实施科学合理的隔离观察,因此需要对舰艇的舱室构造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和调整,此项工作应由卫生部门牵头,装备建造部门配合,以任务需求为牵引,立足现实情况,进行充分的需求论证,提出装备改进方案。建议根据舰艇建造的进度和类型,区分不同层次采取针对性策略,要尽量权衡考虑隔离病房建造需求进行完善;对拟新建舰艇,在方案设计初始可充分考虑隔离病房建造需求,按照平战结合原则,确保疫情发生时能迅速进行功能转换。硬件功能的完善将为舰艇部队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3.2 加快检测设备试剂研发 此次新冠疫情发生早期,由于病原检测设备和试剂等能力的不足,导致早期不能对人群实施全面检测,鉴别传染源,实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随着后续全国范围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升,对重点人群实施了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为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对舰艇而言,由于空间环境的限制,难以具备岸基医疗机构建造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条件,急需研发能快速初步检测的机动、小型、便携式模块化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满足舰艇海上执行任务时对舰员实施快速检测或应急状态下小型医疗队(组)携行需要。研制的设备要立足舰艇自身特点,操作简便易学,生物安全可靠,便于普通卫生人员经简单培训后可以操作,且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建议国家和军队加大在此方面的研发资助力度,以调动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尽快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满足疫情防控需求。

3.3 加强卫生防疫人才培养 要加快舰艇部队卫生防疫力量建设和培养,为疫情防控提供人才支撑。目前大中型舰艇均编配有军医和卫生员,其主要工作是为舰员提供常见简单疾病的初步诊疗、组织官兵开展战救技能训练、开展健康宣教等,卫生人员中仅少数曾接受过系统的卫生防疫专业培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处置经验和能力均不足,急需加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要依托海军军医大学强大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定期组织舰艇部队卫生人员参加卫生防疫理论和技能轮训,在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部队需求,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内容应包括国家和军队传染病防治法规制度、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传染病检测技术、诊疗标准等。卫生人员培训合格后,要将所学积极运用到舰艇日常卫生工作中,定期针对舰员开展卫生防病知识教育,提高舰员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开展舰艇环境卫生消毒、“四害”防治、饮食饮水卫生监督等工作。组织舰艇卫生人员以实战为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救治和转运训练,提高医护人员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救治和预防能力[4]。

3.4 加快防疫组织体系建设 调整改革后,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目前仍处于调整和磨合期,要加快理顺关系,明确职能任务,完善体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建设标准,加大人员编配和设备、经费投入,定期组织达标考核验收。平时建立完善舰艇部队卫生机构、体系医院疾控科、海军特色医学中心疾控科三级疾控体系,明确各自使命任务和工作关系。要立足体系医院和特色医学中心加强机动卫生防疫力量建设,建立重大任务时支援保障机制「5」。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引导,进一步凸显卫生防疫工作在舰艇部队工作中的重要性,切实将舰艇卫生防疫工作列入舰艇安全工作范畴,加强党委、支部的组织领导,避免仅仅是喊口号、做样子。只有平时将卫生防疫工作抓得扎实有效,才能最大程度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疫情发生时能够严格落实人员隔离、卫生消毒、检疫监测等防控措施,确保及时有效地正确处置,将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5 加大防护物资储备力度 呼吸道传染病爆发时,因其人群易感性和传播的快速性,感染人员数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防控初期对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若舰艇部队不能立足平时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突发事件时将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表现尤为突出,在爆发初期全国范围内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而供应能力相对不足,一段时间内呈现供不应求、物质极度紧缺的状况。防疫物资在类似新冠肺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已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由政府统一调配生产和供应,而军队系统若平时储备相对不足,将可能影响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建议一方面部队要立足自身,参照战储物资适度进行合理的战备储备,以应对事件初期急需;另一方面,要在国家层面与联防联控机制相适应,建立防护物资调配的军地协调机制,确保部队防疫物资得到及时稳定供应。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舰艇公共卫生
海战中的蒙面杀手——隐形舰艇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2021年10月3日,美、英、日海军舰艇在菲律宾海进行多航母打击群作战演习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卫生防疫档案工作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