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荣芬临床运用五苓散之验案举隅

2022-12-31姚玉玺董荣芬

大医生 2022年24期
关键词:董老五苓散泽泻

姚玉玺,董荣芬,孙 静,熊 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脑病科六区,北京 100000)

董荣芬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并在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支持下成立了董荣芬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董老勤求古训,善用经方治疗脑血管病及脾胃病,尤其擅长治疗中风、眩晕、痞满、胃痛、便秘等疾病。2018年笔者有幸成为董老的学术继承人,跟随董老长期服务于基层临床并见证了其精湛的医术。董老善用经方,例如使用五苓散时,董老指出:但见水滑苔者,皆可用之。认为水滑苔是三焦水液代谢失常的外在表现。若三焦气化失常,则水道不畅,人体敷布、运行、调节水液功能难以实现,就可能出现水滑苔。只要出现水滑苔,皆可用五苓散加减治疗,也充分体现了其调节三焦水道的作用。

1 五苓散方义

五苓散由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组成。泽泻归肾、膀胱经。《本草纲目》曰泽泻“逐膀胱三焦停水”[1]。猪苓归肾、膀胱经,《神农本草经》曰猪苓“利水道”[2]。茯苓有利小便,归心、肺、脾、肾经,《本草纲目》曰茯苓“利小便”[1]。白术归脾、胃经。桂枝归肺、心、膀胱经。吴谦指出:“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白术借桂上升,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止也”[3]。五药合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2 五苓散病机

《伤寒杂病论》第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予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小可者,五苓散主之”[4]。五苓散是太阳经病传腑的蓄水证,这已经被古今医家所公认。但五苓散只是局限于治疗太阳经病传腑的蓄水证吗?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证(第74条)是水停中焦,不得输布而上逆;水饮内停而致的“心下痞”证(第156条)是水蓄在下,气逆于上;水渍肠中的“水泻”证(第159条)是水湿之邪,下注大肠;水饮之邪乱于胃肠而发的“霍乱”(第386条)是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4]。《黄帝内经·灵枢》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5]。《难经·六十六难》也有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6]。五苓散证遍布三焦,故李克绍认为五苓散证病机是三焦不利[7]。综上所述,三焦运化中只要有水饮代谢失常,皆可用五苓散加减化裁治疗。

3 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实验证明,五苓散对尿液的生成有双重调节作用,即五苓散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8]。江宏通过五苓散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的研究指出,五苓散能有效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且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其降压作用更加明显,也能通过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降低血压,且具有调控心率和控制体质量的作用[9]。研究还发现五苓散具有降脂作用,而且还包含多种抑癌通路[10-11]。五苓散在临床上的运用范围甚广,余永鑫等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身体局部积水如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等;②泌尿系统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水肿等;③神经系统疾病:梅尼埃病、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等[12]。

4 典型医案

4.1 案例一 张某某,女,68岁。主因“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42天”入院。此为脑出血恢复期康复患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无发热,无流涕,打喷嚏。纳少,眠安,二便调。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舌淡红,苔水滑,脉沉滑。据此诊断咳嗽,辨证为脾虚湿盛。治疗以健脾化痰止咳、利水渗湿。组方:茯苓12 g,猪苓10 g,泽泻10 g,白术12 g,桂枝9 g,陈皮9 g,半夏9 g,甘草6 g。4剂,水煎200 mL,1剂/d,早晚饭后温服。4剂服毕,咳嗽明显减少。因舌脉较前无明显变化,遂追方3剂,咳嗽痊愈。

按语:咳嗽依据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均影响及肺,致使肺失宣肃,肺气不利或上逆发为咳嗽。董老指出:此患者长期卧床,脾失健运,胃浊不降,金乏清肃,水道不利,气逆上干于肺,发为咳嗽。五苓散中泽泻利水除饮;猪苓、茯苓淡渗利水,导引下行;白术健脾运湿,补土而制水。桂枝辛温,温通阳气,降逆化饮。诸药相合,具有化气利水除饮之效。陈皮、半夏、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二方合用共达健脾化痰、利水渗湿之效。董老还指出,此患者出现脾胃运化失调,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利的原因与长期卧床阳乏阴积有关。叮嘱患者家属,在患者康复之余,避免长期卧床,可在家属保护下适当活动,以加强阳气的运行,促进水液代谢。

4.2 案例二 高某,男,62岁。主因“头晕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天”入院。入院时即有呃逆振作,头晕伴视物旋转及视物成双,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大口饮水呛咳,保留导尿,尿色黄,大便偏干。舌暗红,少苔,脉弦细。入院时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阴虚风动。治疗予滋阴息风通络,方用育阴通络汤加减。组方:地黄20 g,酒萸肉6 g,钩藤15 g,天麻9 g,牛膝9 g,白芍12 g。2剂,颗粒剂型,水冲200 mL,1剂/d,早晚饭后温服。2剂服毕,头晕好转,但仍呃逆振作(频繁的呃逆已影响正常进食及夜间睡眠)。后据舌脉变化,又服用滋生青阳汤及天麻钩藤饮,头晕好转,但仍呃逆振作。针对呃逆还采取了针灸治疗,刚开始两次针刺后呃逆半小时即可缓解,但数小时后呃逆再做。之后针刺均无效果。发病10天后请董老(解决呃逆问题)查看患者:仍呃逆振作,保留导尿,小便黄,大便偏干,舌暗红,苔黄伴水滑,脉弦滑。中医诊断呃逆,辨证为下焦水停气滞,阳明腑实。予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行水降逆,加以消导通腑药,使水道肠道同时畅通,水下气降,三焦畅通,逆气消除。组方:泽泻12 g,猪苓10 g,茯苓10 g,白术12 g,桂枝6 g,大黄6 g,枳实20 g,厚朴30 g,半夏9 g,甘草6 g。3剂,颗粒剂型,水冲200 mL,1剂/d,早晚饭后温服。服完第1剂后患者呃逆发作即有减少,3剂服毕,呃逆发作明显减少,头晕消失。水滑苔转为黄苔,且伴有口苦、咽干,故改为小柴胡汤加减,通达津液,疏肝运脾,进一步调理中焦善后。组方:柴胡12 g,黄芩9 g,半夏9 g,甘草6 g,旋复花9 g,赭石20 g,牛膝20 g,生石膏20 g,茯苓10 g,白术15 g,大黄6 g,枳实20 g,厚朴30 g。2剂,颗粒剂型,水冲200 mL,1剂/d,早晚饭后温服。2剂服毕,呃逆消失。直到出院,呃逆未再发作。

按语:呃逆中医古称“哕”,中医学认为是胃气上逆动隔,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病机为胃气上逆动隔;病位在隔,而病变关键在胃、肺两脏,且与肝肾相关。此患者西医诊断延髓梗死,考虑呃逆为中枢性呃逆。中枢性呃逆属顽固性疾病,发作时呈持续性状态,会加重患者吞咽障碍,影响患者进食,甚至造成胃反流,严重时引发吸入性肺炎等。此患者治疗初期以治疗头晕及肢体活动不利为主,后呃逆成为主要临床症状。《金匮要略》12篇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13]。吐涎沫而癫眩指水饮停于下焦,波及中焦,随胃气上逆则泛吐涎沫;饮邪上泛,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董老指出:此患者发病初期即出现水饮停于下焦,故小便不利。《血证论》言“气化于下,则水道通而为溺,是气行水亦行也。设水停不化……痰饮交动,此病水而即病气矣”[14]。水停气滞波及中焦,随胃气上逆则呃逆振作。饮邪上泛,蒙蔽清阳,则头晕。故予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利水除饮。又患者大便偏干,考虑阳明热结之轻证,加予小承气汤泄热通腹,釜底抽薪。后水滑苔消失,考虑水饮代谢正常。患者口苦、咽干,且发病后情绪欠佳,结合舌暗红,苔黄,脉弦滑,辩为肝胆郁热,予柴胡、黄芩、半夏、甘草清肝胆之热;旋复花、赭石降逆止呃;牛膝引热下行;生石膏清胃中积热;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化气,治水之邪以治气,大黄、枳实、厚朴泄热通腹。前后共用药5剂,呃逆痊愈,充分体现了经方之效。

4.3 案例三 王某某,男,59岁。主因“尿频、尿急、尿不尽3月”就诊于门诊。尿路症状夜间明显,无尿痛,无腰痛,偶有咳嗽咳痰,咳白黏痰。纳可,大便时有便溏。舌暗红,苔白水滑,边有齿痕,脉沉滑。中医诊断淋证,辩证为下焦蓄水证,治以利尿通淋。组方:茯苓15 g,桂枝10 g,泽泻9 g,猪苓9 g,炒白术15 g,炒芥子9 g,蜜枇杷叶10 g,干姜6 g。6剂,颗粒剂型,水冲200 mL,1剂/d,早晚饭后温服。6剂服毕,日间尿频、尿急、尿不尽明显好转,仍有夜尿2~3次,咳嗽咳痰减少。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盐杜仲15 g,桑寄生15 g,黑顺片6 g。再服7剂,小便正常,咳嗽咳痰基本消失。

按语:淋之名始见于《内经》,有“淋”“淋溲”“淋满”等记载。现在中医学认为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或伴有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典型临床表现的病症。多为肾虚、湿热下注引起的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董老指出:此患者中老年男性,长期吸烟、饮酒、久坐,内生湿热,下注膀胱,致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日久则热证消退。《伤寒杂病论》的第71、156、159条均提到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4],结合此患者水滑苔,考虑下焦不利、气化失司。故予五苓散通调下焦水道,利尿通淋,以利水之药化气,使水邪去水阴布;同时也达到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目的。加炒芥子、蜜枇杷叶、干姜温肺化饮、降逆止咳。复诊日间小便正常,大便偶有便溏,但仍有夜尿,考虑存在肾阳不足,故加盐杜仲、桑寄生、黑顺片温补肾阳,以气药化水,使水不成饮。大小便均恢复正常。

4.4 案例四 寇某某,男,55岁。主因“眩晕振作3天”就诊于门诊。3天来头晕振作,有时伴有晃动感,无视物成双,无言语不利及肢体活动不利,无耳鸣、耳聋,无发热,未见血压升高,伴口干、口渴,纳可,小便淡黄,大便干燥难行,舌淡红,胖大有齿痕,苔薄黄伴水滑,脉弦细。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史。查:BP13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头晕,辨证为痰湿上蒙清窍,治以化痰祛湿。组方:茯苓15 g,泽泻9 g,猪苓9 g,桂枝6 g,生白术30 g,瓜蒌30 g,炒芥子10 g,菊花10 g,菖蒲10 g,郁金10 g,厚朴20 g,枳实20 g,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15 g,黄芩9 g。7剂,颗粒剂型,水冲200 mL,1剂/d,早晚饭后温服。7剂服毕,未来诊,电话随诊,眩晕已经缓解。

按语:“眩晕”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眩冒”。现在中医学认为眩晕是指因清窍失养或邪扰清空而引起的一种病症。董老指出:患者以眩晕为主症,结合水滑苔,考虑为气机升降失常,水饮上犯,清阳不展所致,故以五苓散为主方淡渗利水,去水邪而散津止渴;菖蒲、郁金开郁散结以行气血,气行则水行;厚朴、枳实理气消积,调理中焦气机,当归、白芍柔肝平冲,柴胡、菊花清肝泄热,瓜蒌舒展阳气,炒芥子祛痰降肺。用药使肝随脾升,水津化气,心火不亢,清阳舒展;肺随胃降,气肃化水,肾水不寒,下焦通利。气机因此升降斡旋不留水邪。

5 结语

案例一:肺主气,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若肺宣发肃降失常,肺气郁闭,膀胱不利,水湿内停,而出现咳嗽,以五苓散开宣上焦。案例二:脾胃为脏腑阴阳升降的枢纽、三焦气水方化的中枢,若脾胃升降失司,水液运化失常,则出现呃逆,以五苓散调场中焦。案例三:“肾司二便”“肾主水液”,肾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三焦输布障碍,膀胱开合失司而致水液不布,停聚体内,则小便不利,以五苓散通达下焦。充分体现五苓散证存在于三焦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其应用也贯穿于三焦水液代谢的始终。

上述医案虽然临床表现各异,但均使用五苓散为主方,共同的特点为均有水滑苔。董老指出:水滑苔是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饮,主湿,主寒。多因寒湿内侵或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湿停水聚,水湿泛于舌而成。三焦是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三焦不利、气化失司,均会出现水液代谢失调的情况,均可能出现水滑苔。故董老指出:但见水滑苔者均可以五苓散治疗。水滑苔可伴有白苔、黄苔、腻苔等,但只要有水滑苔,均可以用五苓散为主方加减。五苓散有利小便之功,但不能作为“速尿”来使用,而是通过五味药的协同作用温阳利水,健脾渗湿,调节三焦水道祛除水邪,使气血津液输布有常。故三焦水道失调者均可予五苓散,不拘泥于小便不利或水肿性疾病,只要辨证准确,其效如桴鼓。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的特点。

猜你喜欢

董老五苓散泽泻
经方五苓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泽泻到底“毒”不“毒”
UPLC-MS联用同时测定建泽泻中8种三萜类化学成分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五苓散治疗水肿验案一则
垂垂老矣 念念联之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
在董必武身边的日子里
谈董老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