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策略

2022-12-31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周治平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例文作文生活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周治平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免碰到困难,如何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是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非常棘手却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尝试的有效方法,主要从“让快乐驱散愁容”“请阅读保驾护航”“为写作注入活水”“让有效评价及时助力”四个方面,阐述了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策略。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练习的起步阶段,刚从“写话”过渡到“作文”,难免碰到很多困难,比如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等。如何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一难关,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非常棘手却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谈几点教学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让快乐驱散愁容

畏惧、不愿写作文,是大多数写作起始阶段孩子存在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设法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让他们感受到写作并不可怕,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作文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案,安排写作教学活动。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接触作文的学生来说,要想避免出现畏惧写作、拒绝写作的现象,就要从激发兴趣入手,如何激发兴趣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很好的切入点。比如,我们班的学生最喜欢课上的互动游戏,因此在指导作文“猜猜我是谁”时,在明确了大致框架结构后,我设置了游戏闯关环节,每个关口对应的是一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猜出来就意味着闯关成功。闯关失败者,师生一起找原因;闯关成功者,分享秘诀。游戏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调动起来了;失败原因的分析,成功经验的分享,也在无形中让学生掌握了写这类作文的要领和技巧。

2.树立自信

如果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导火线,那么自信就是学生敢写、愿写,甚至乐写的原动力。从段到篇,不仅仅是篇幅长短的变化,更是思维结构的调整,是质的飞跃。对于刚入门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应该宽容一点,尽量找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帮助他们树立写作自信。这就要求教师从选材,到讲解,再到激励环节都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考虑到这一年龄段学生共性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尤其是学生的第一篇作文,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无论写得好还是差,都要给予肯定,及时表扬。对于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要面对面交流,引导他们一步步将句完善成段,将段串成文,让他们明白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写整篇作文,从而树立写作自信,爱上写作。

3.例文引路

当然,教师也不能天真地以为有了兴趣,有了肯定和表扬,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具备写作的能力。其实学生的作文质量最终如何,还要看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扶君上马,再送一程”,指导学生写作也是一样,教师要先将学生扶上“马”,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用例文引路。初次接触写作,学生比较盲目。因此在动笔之前,看一些例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因为例文的视角与学生心理特征是契合的,学生能从例文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产生共鸣,获得启发,可以借助例文快速明确写作方向,找到写作切入点。让作文有“法”可依,有“迹”可循,从而一扫作文的愁容。

二、请阅读保驾护航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广泛地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能更深入地思考。

1.熟读背诵课内文章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里面的好词、好句、好段不胜枚举,可以说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比如三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都是介绍祖国美丽风光的,很多学生跟随父母游历过风景名胜。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加上相关资料的辅助,进行写作迁移,尝试以导游的身份给其中的某篇课文介绍的景点写导游词。这种新颖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对祖国壮丽的山河充满自豪之情。

2.课外广泛积累

不知道写什么,是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写作除了巧妙的构思,还需要充实的内容,没有写作内容,写作就无从下手,而写作素材的积累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能开阔视野、积累语言和素材、开发思维、提升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地摘抄好词佳句,每周抽出一定时间组织班级分享大会。还可以推荐一些好的古诗词、名言警句,让学生利用早读前的5分钟朗读熟记,以便在日后写作时随时调用。

3.读写结合

读写不分家,阅读只有与写作相结合,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首先,课内阅读要巧妙地与练笔相结合,课本里许多课文后面都会配有“小练笔”,这便是极好的写作训练机会,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写作,这样难度不大但见效很快,学生也不会排斥,甚至很期待。其次,课外阅读不在量而在质,可以让学生每天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读,更要理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汲取其中的精华。比如在学生二年级时笔者就开始做准备工作,让学生每看完一本书就做一份图书推荐手抄报,可以推荐好词佳句,可以讲述故事内容,也可以分享读后感,几句话或者一段话都可以。学生的兴致很高,一学期下来,学生做了很多精美的手抄报,这种低要求的读写合作为三年级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到三年级,笔者建议他们每次阅读完文章,将自己喜欢的、有新鲜感的句子抄写在日记本上,并将针对这句话或者看过的内容写进日记,因为日记对内容不做具体要求,可以天马行空地写。长期锻炼,学生的日记越写越长,写起来也越来越顺手,这会在无形中激励学生阅读更多书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使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

三、为写作注入活水

写作不是一味地套模板,将老话或者老生常谈的事例一举再举,而应该注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

1.对生活进行观察和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本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及时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或闪亮的一幕,带着学生从大自然中找寻作文素材。比如春天,可以走进公园,听鸟语,闻花香;夏天,走近月光下的荷塘,赏荷塘月色,听蛙叫虫鸣;秋天,可以走进果园、来到田野,品尝百果,体验劳作……期间的见闻感受,就是最真实最有情感的活水。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丰富了学生大脑中的题材库,让写作反而成为一种享受。

2.让课堂不拘泥于教室

教室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真正的教育仅凭那十几平方米的空间是不够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此。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作文是“那次玩得真高兴”,与其在教室里一个劲地让学生回忆曾经发生的趣事,还不如带学生到宽敞的操场,做有趣的游戏。笔者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就是将学生带到操场,先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玩“抢凳子”游戏,最终胜利者作为老鹰,接着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考虑到安全因素,第一个被捉到的小鸡准备一个节目,然后以“石头剪刀布”的形式决定出场顺序,将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呈现给同学。整个环节过程清晰,记忆深刻,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多种形式的游戏方式更是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玩得尽兴,自然写得也更生动有趣。

四、让有效评价及时助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上及时有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挥有效评价的作用。

1.评语的激励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评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良好途径。在评语中,尽量要使用商量、鼓励、启发性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期望,在明白自身存在不足的同时明确修改的方向。

2.展示佳作

每个学生都喜欢被表扬,尤其是在班级里。为了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更为了让更多学生爱上写作,90分以上的作文我会贴小红花,95分以上的作文我会让学生自己在班级读给大家听,课后发一张作文纸,让学生誊抄在上面,然后展示在作业橱窗中。

五、从仔细观察入手

作文依靠积累,如果胸中无墨,就会不知从何处下笔,这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很多学生由于没有什么素材可写,常常不知道从何处下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尽管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不是学习的主阵地,但小学生也要涉足社会生活,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生活,可从生活观察中积累更多写作素材。

1.引导学生对家庭生活场景进行观察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小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孩子真正的情感乐园。将家庭生活作为学生的主要观察点,增强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热爱,同时可以将家庭生活场景作为描绘对象,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场景

校园生活具有有序性、丰富性的特点,能给学生带来很多快乐体验,也是学生生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三年级学生正处在贪玩的年纪,不用提前进入到小升初的紧张“应试”学习状态中,有更多时间在校园生活学习中获得体验,也能留下足够的体验空间。小学生像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正在不断生长,在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中、紧张激烈的校园竞赛中、和谐共生的师生交往中,能承载更多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必然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积累更多可写的故事。

3.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场景进行观察

社会是个大舞台,在社会舞台上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学生无论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还是在商店门前、公园、公交车上,都可以听到、看到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形形色色,十分有趣。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隐藏着真善美,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在写作时就能“下笔如有神”。当然,生活是复杂的,仅观察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思考,能对观察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才能将司空见惯的内容写得独特、写得精彩。

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能从平时生活、学习中搜集写作素材。

六、发挥总结指导效应

1.练说练写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三年级写作专门提出了要求,即“愿意将作文读给别人听,愿意和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在语文教材中,每单元作文都提到了将写完的内容读给别人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反复强调,要求学生注重交流和分享。在语文园地一中,要求以课余生活为主题写一段话,并读给爸爸妈妈听,分享自己的快乐。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练说练写”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新课改需求,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从口语讲述入手,逐渐转变为书面写作。

2.指导修改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可以指导学生修改错别字,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用词等进行修改。要求学生在写作后自己先通读一遍,尽可能找出写作中的错误,然后先修改;可以请别的同学读一读、看一看、改一改。在这个环节中,不会写的字、粗心写错的字通过上述检查能及时改过来;语句不通、错误用词等也能通过自己修改、同伴修改轻易找出来。指导修改环节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有很大帮助,能让其在今后写作中自觉修改;另外,及时将作文中的错别字、错误用词修改过来,能加深学生对这些错误用词的印象,从而在下次写作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自然能提升作文质量。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打好写作基础。

猜你喜欢

例文作文生活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