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县柠檬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2-12-31刘志彤
文/ 刘志彤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园艺工作站(云南大理,672400)
【导读】云南省大理州巍山依托自然、气候资源,大力发展柠檬产业,虽然还面临一些产业发展“短板”,但只要措施得力,巍山柠檬产业将渐入佳境,实现良性发展。柠檬属于芸香科柑桔亚科柑桔属,风味独特,富含柠檬酸,具有鲜食、药用等价值,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黑惠江沿线具有发展柠檬产业的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2019 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柠檬产业发展迅速,柠檬已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但仍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科技创新和支撑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对柠檬产业的项目、金融和技术扶持,注重抚育管理,提质增效,建立健全产业体系,更好地推动当地柠檬产业良性发展。
柠檬富含柠檬酸、柠檬烯等多种成分,具有鲜食、药用等价值,种植效益较高。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黑惠江沿线具有发展柠檬产业的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2019 年以来,当地政府着力引导和扶持柠檬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推动当地柠檬产业良性发展,必须提高柠檬种植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产业体系。
一、产业现状
基本情况: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地处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2′之间,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越冬条件较好。历年平均气温15.6 ℃,年较差(指年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13.8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5 ℃,极端最高气温34.8 ℃(1958 年)。全年日照总时数平均2 320 小时,太阳辐射总量平均5 892 MJ/m2,年平均降雨量800 mm。2021 年全年平均气温17.2 ℃,年日照时数1 970.5 小时,湿度69%,总降雨量612.1 mm,冬季极端最低气温-0.1 ℃,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为32.9 ℃。巍山主要属于澜沧江和红河两大水系,柠檬种植主要集中在澜沧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黑惠江沿线地区,该区域1 600 m 海拔以下干热河谷气候特征明显。
2019 年以来,巍山县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充分开发利用黑惠江干热河谷片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集中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力量,高位推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以全产业链的思路来打造柠檬新兴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在坝区庙街镇古城村建成占地8 hm2的柠檬种植示范基地和无病毒柠檬工厂化繁育基地(简称育苗基地)1 个;在黑惠江沿线的紫金乡、马鞍山乡、五印乡、牛街乡、青华乡等5 个乡发展柠檬种植1 765 hm2;在巍山县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园建成年加工5 万t 新鲜柠檬精深加工厂1个;在坝区大仓镇和庙街镇正在建设柠檬精深加工冷库和柠檬鲜果分选仓储冷链物流中心,预计2022 年10 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3年努力,全县柠檬产业从种苗育苗、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冷藏物流不断发展,全产业链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昔日江边的荒坡荒山正在逐渐变绿,生态植被得到了较大改善。柠檬产业已成为巍山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
取得的成效:全县柠檬产业涉及21 个行政村(山区18 个、坝区3 个),种植基地117 块,覆盖受益658 个村民小组33 142 户116 023 人,其中:脱贫户1 957 户6 917 人。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香水柠檬鲜果约3 万元/t,按初挂果期10.5 t/hm2计算(盛果期可达52.5 t/hm2),每公顷产值31.5 万元;尤力克柠檬鲜果1 万元/t,按初挂果期10.5 t/hm2计算(盛果期可达37.5 t/hm2),每公顷产值10.5 万元。通过“党支部+经营主体+合作社+脱贫户” 的利益联结模式,为群众带来“三块钱”收入:“第一块钱”为土地流转收入,目前平均土地租金为每公顷每年0.6 万元,沿江地区人少地多,部分农户每年单土地租金就达到2 万元以上;“第二块钱” 为务工收入,通过发展柠檬产业就近解决周边群众务工问题,2021 年全县柠檬基地用工量约40 万人次,每人每天平均工价100 元;“第三块钱”为效益分红,村集体每年通过收取固定收益和分红,目前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0 万元以上。
巍山柠檬产业的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了保障,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带动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同时还修复了黑惠江库区生态环境。万亩柠檬种植基地的建设进一步盘活了沿江闲置土地,昔日江边的荒坡荒山正在逐渐变绿,生态植被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成为了巍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样板。
主要措施:科技支撑在“种子端”,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足种苗保障。围绕“种子”端,采取“所地交流”“院县合作”“所地合作”“校企合作” 等形式,2019—2020 年共投入财政资金1 200 万元,建成占地8 hm2、年产200 万株脱毒柠檬育苗基地,配套文洛式薄膜温棚、检测中心、脱毒苗生产中心等。育苗基地除为全县柠檬产业发展提供“前端”种苗保障外,还能为周边供应柠檬种苗。
示范引领在“种植端”,有序推进全县柠檬从无到有,基地建设循序推进。一是制定主推技术,通过几年的探究积累,总结制定了《巍山县柠檬种植技术》,指导全县柠檬实现优质绿色高效栽培;二是通过建立柠檬种植示范管理基地,有力推动了柠檬种植管理集成技术示范推广进程;三是优选适种品种,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论证,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巍山地域资源条件和经济效益好的香水柠檬作为主推品种,突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香水柠檬产区;四是统筹聚力推进,全县采取“一乡一案、一地一策、资产收益” 的模式,通过整合资金和项目对种苗、土地流转、土地整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给予扶持,全力加快种植基地建设步伐;五是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户、企业等参与产业发展,壮大柠檬种植规模。
招大引强在“加工端”,柠檬精深加工成功落地投产。通过招商引资,2020 年11 月大理巍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户巍山县。该项目设计年加工新鲜柠檬5 万t,概算总投资5 000万元,分3 期实施。通过标准厂房租赁的方式,投资1 000 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00 万元)精深加工项目(一期)第一条柠檬鲜果综合加工生产线,已于2021 年5 月开始试生产,并取得SC 认证,同年7 月正式投产经营。
搭建平台在“市场端”,有序推进鲜果分选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着眼于搭接大市场,积极争取、申报相关项目和资金,支持柠檬分选、冷链、交易一体的柠檬交易中心平台建设,解决产业“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庙街镇柠檬分选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和大仓镇巍山县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园柠檬精深加工冷库建设项目,有望于2022 年10 月前建成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
二、存在问题
柠檬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足。一是黑惠江沿线土地属性和现状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导致土地流转、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审批报备困难。二是资金保障不足,资金筹措压力大。三是沿江片区交通、水利、电力等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目前配套的设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比如现有水利设施不能确保按柠檬生长期需求供水,导致一些科技措施难以落实,交通上存在天晴路通下雨受阻的现象。
生产措施执行不到位。一是部分种植基地经营主体实力弱,除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外,自己没有实力投入相应配套的高效节水(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设施;二是栽后管理不到位,以短养长的间套种技术措施执行不规范、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肥水供给不足等问题突出,导致种植基地柠檬长势参差不齐。
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存在短板。柠檬仓储冷链有关项目虽然已在建设,也引进了柠檬精深加工厂(精深加工主要是解决次果问题,但是好果仍需进行物流运输销售),但目前在建的仓储冷藏规模仅9 000 m3左右,不能满足种植基地投产后的需求。
三、对策建议
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政策落地见效。一是制定指导全县柠檬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指导。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持续强化对全县柠檬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跟踪、督导、考核,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细化工作目标,强化要素保障到位。一是培育壮大柠檬产业经营主体。以经营主体为对象、产业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大力扶持产业链条延伸和市场培育。重点培育服务好前端“种苗”、中端“种植”、后端“加工”和“销售”四个主体。即:做优种苗繁育中心,将中心建成集种苗繁育、技术研发、品种展示为一体的辐射全州乃至全省的优质柠檬种苗繁育基地;做大生产种植基地,建强一批柠檬种植基地,将巍山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香水柠檬产区”;做强柠檬精深加工,将柠檬精深加工建成省内顶尖全国一流、覆盖全州辐射全省的柠檬加工集群;做好平台搭建,扶持和培养一批柠檬销售经纪人和一批高质量的产前、产中、产后市场主体,促进柠檬全产业链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围绕全产业链条,做好项目、资金、服务等保障工作。通过政府培育、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实现柠檬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树牢质量意识,做好品牌质量建设。积极顺应国际化、市场化发展趋势和新的市场需求,以全产业价值链为核心,增强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质量意识,打好“企业+基地+产品”组合拳。通过公共品牌打造、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技术标准修订,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商洽会和展销会等措施,不断加大巍山柠檬产品的宣传力度,着力提升产业知名度,让“巍山有柠檬、巍山有好柠檬、要买好柠檬到巍山”成为社会市场共识。
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增强产业技术力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推进院县合作、所地合作、校企合作、“科技小院”等工作模式向纵深发展,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强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