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2022-12-31陈勇
陈勇
(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1 引言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复杂,社会经济运行持续承压,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国有企业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动地发现和排查经营中存在的可能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2 国有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2.1 配合宏观层面经济结构改革的客观要求
我国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16年初开始的国内供给侧改革,其初衷便是“去库存、降杠杆、减负债、消化过量产能”,以确保我国经济在不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前提下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宏观层面经济结构改革的重点。党中央要求国有企业有效化解债务危机、防范财务风险,并要求各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分类施策,压实责任,降杠杆去负债,维持经济平稳运行。
2.2 提质增效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的内在需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有企业稳步推进改革,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近些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传统产业面临结构转型,不少企业盲目多元化,导致资金链断裂,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随着与国际市场的深度接轨融合,国有企业面对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财务风险变得隐蔽莫测,海外项目亏损、海外并购失败时有发生。作为国有企业要结合发展目标,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如政策风险、合同风险、经营风险、环境风险等,但与国有企业财务密切相关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 投资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同时,也必须持续地进行资金投入。投资过程会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如市场的供需转变,会导致企业产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之间的误差;对投资项目只看重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对项目未来经济效益缺乏科学论证。这一部分风险主要是投资人的失误管理决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的。若企业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管理者的能力素质不足,或是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力欠缺,就难以预测这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不能及时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采取防范措施,那么决策就会出现失误,企业的收益就有可能受损。
3.2 筹资风险
企业开展融资活动主要是为了对债务进行偿还或者开展扩张性投资活动,很多企业都因融资困难而无法实现扩大经营规模的发展目标。管理者对于融资风险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包括筹资数量、筹资标准与筹资的可能性等,但是对于筹资后资金安排、偿还事项的考虑不足。如果企业的负债规模日益增加,利息费用支出也必然增加;如果企业因经营出现波动而造成收益下降,那么偿债违约或者破产的风险就随之增加,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的事例比比皆是。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很有可能会遭遇利率或汇率变动产生的风险性,利率和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成本。
3.3 资金回收风险
企业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将面临经营失败的严重后果,在日常经营环节中,将资金投入全新的项目中用于推动项目正常运行与生产产品,而将产品向市场出售之后,因各种因素难以按照预设时间对账款进行回收,其占用的资金比重越大,收回额度与所需时间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就更强,以此会给企业的资金链造成冲击。若企业的负债达到相应期限,必须对其进行偿还,营运资金将被占用,甚至有破产的可能性。
3.4 收益分配风险
国有企业在商品输出与利益分配环节,可能面临经营风险与资本支付风险,这种风险对于资本的价值规模有着较强的制约作用。度量指标包括股利支付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前者表示净收益被运用到股利分配的情况,企业的再投资会受到这一指标的影响;后者则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效果。若不能合理分配利润,将会给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埋下隐患。因此这方面的风险也要得到经营者与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视。
4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问题
4.1 防范意识亟需增强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也在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形成了一定的风险与危机意识,但在风险防范方面仍旧存在认识层面的不足。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受到自身工作经验与知识积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其欠缺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化理论基础与技能,决策能力较为薄弱,这就导致企业在筹融资环节容易产生风险现象。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转型较慢,财务人员仍旧专注于基本的核算、分析以及汇报职能,对风险现象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企业制度建立、投资决策、业务指导等活动的参与率较低,未发挥出财务专业在应对财务类风险方面的优势。同时,业财融合尚未落实到位,导致企业在风险产生后才被动应对,未通过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举措来缩减风险影响。其他业务部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也是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频发的重要原因。
4.2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环节,忽视了风控方面的制度机制,没有为财务风险的防范提供必需的制度保障,如现有的管理只能通过静态的方法在风险形成后加以补救,挽回损失,而不能预先识别、分析与评估风险,掌握风险防范的主动权。另外,国有企业现有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只注重财务类指标,对于财务风险的评价较为片面,与其他经营、管理指标的结合程度较低,评价层次与角度都比较单一。此外,国有企业缺少可行的财务风险考核制度,在绩效考核中,财务风险类指标占有的权重不足,无法对各个部门形成约束与激励的作用。
4.3 资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资金是国有企业生产与经营的重要基础,也是进行投资的关键性保障。而部分国有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投资、经营等方面的财务风险发生率提升。例如,预算管理效果不佳,预算机制不完整,前期编制阶段的调查未有效实施,预算计划不详细,执行阶段的控制较为松懈,预算偏差大。投资决策时,仅对短期利益进行关注,可行性研究与市场调查不充分,投资具有盲目性,资金被严重浪费。在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时,未做好合作对象的信用调查,常常会有垫资的情况,账款回收不及时,资金被占用的同时,企业利润也因此而被冲减。
4.4 信息系统升级滞后
国有企业已经推进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财务人员也能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处理财务信息采集、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等工作。但是对于信息化系统与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未挖掘其在财务风险分析与预警方面的功能,无法整合企业业务数据与环境数据,在第一时间了解财务管理与日常经营中的异常变动,预警不及时。财务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国有企业的商务部门、法务部门与采购部门等信息系统接口不统一,受到权限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财务人员从各部门处获取的结算信息具有滞后性的问题,以此容易引发重复付款或者未扣预付款的状况,诱发财务风险。
5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5.1 强化意识,全员参与防范
防范风险的首要工作为强化整个企业的风控意识,将财务风险防控直接融入企业文化中,促进各个层级的人员相互协作,全员参与风险防范,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人员以及文化层面的保障。
首先,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清形势,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关注企业远期效益,发挥出主导与带动作用。管理层人员应当具有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可通过参与进修学习,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不断累积管理决策经验,能够统筹全局,保障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其次,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要在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中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国有企业需要在财务队伍建设中加大资源投入量,提高培训水平,协助财务人员尽快完成向管理会计转型的任务。财务人员自身也应主动迎合业财融合趋势,将自身职能向企业前端业务区域延伸,积极地参与到各种重大事项决策活动中,如并购重组、改制投资以及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等。同时,向重点业务环节介入,包括评审分析合同、评估投资项目以及优化设计业务模式等,对业务源头进行把控,保障业务流程的合规性,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率。最后,业务部门务必改变原有意识,不可继续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归集到财务部门中,而是也要参与其中,通过与财务人员沟通了解业务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并主动配合财务部门的监督、信息采集等工作以及其他内部控制工作。企业要加大对财务风险危害与防范要点的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控氛围。
5.2 健全制度,明确防范方向
国有企业在建立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时,应当对保障财务安全与促进战略发展两方面需求进行统筹,结合企业具体的管控要求以及治理架构,构建合适的财务内控制度,利用规则要求的确定性、严肃性来应对财务风险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首先,国有企业需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工作要求。所有的风控制度都要遵守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规范性文件、规章以及法律法规,以此确保制度的合规合法性。制度应实现对国有企业的所有部门及其内设工作岗位、全部工作流程的有效覆盖,从而保障财务风险防控的全面性,并确保各个部门能够贯彻执行。其次,国有企业对财务风险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兼顾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应当涵盖资产现金实际回收率、带息负债比率、不良资产比率、或有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可从内部控制与自主创新能力两个角度筛选出合适的非财务指标。借助内部审计报告可确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内部控制越强,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的评价维度包括研发创新评价、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知识管理评价以及业务流程评价,指标包括市场知名度、客户满意率、员工知识水平、产品合格率以及创新投入率等。通过多层面、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获得的财务风险评价结果也更加精准。最后,国有企业需将财务风险控制纳入绩效考核中。不仅要重点考察财务部门的风险分析与防范能力,同时还要根据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增加相应的考核指标,发挥出指标的导向作用,综合采取定性、定量考核手段,强化风险防范的落实力度。考核后对评价结构加以运用,明确重点监控子公司与职能部门,并进行持续化的跟踪管理,尽早针对其资产损失、资金告急、资不抵债问题进行干预。
5.3 落实监管,有效管理资金
国有企业的筹资、投资、经营等方面的财务风险均与其资金管理相关,因此在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中,要将资金管理视作重点工作。
首先,国有企业应当推进信息管理系统与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将票据管控、财务预算、资金集中管理、债务融资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各项重点业务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动态监督、归集数据与统筹调度的资金管理目标,实现对资金风险的切实预防,并促进当前资金运营提效。面对发生率较高的经营风险,国有企业需针对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合作方实施信用管理,避免资金被过多占用,遵循应收尽收的基本原则,实现经营现金流、经营效益与经营收入的协同化提高。有大额资金使用需求时,需要及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集体讨论,增设审批流程。其次,国有企业要继续推动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相关工作,构建多主体协同、跨部门联动的内部预算制度机制、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对包括员工薪酬预算、项目投资预算、业务管理预算以及财务预算在内的多项预算进行融合,展开统一管控。编制预算目标与指标时,依托企业发展规划、部门发展需求;执行预算时,做好监督与跟踪,减少预算计划之外的经济行为;严格考核评价预算表现,增强刚性约束力度,完成闭环控制任务,实现内控的良性循环。
5.4 科技赋能,反馈预警信息
国有企业可针对担保、往来以及现金等关键性财务风险控制点实施全过程式的动态监测,依靠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构建评估模型来以科学可靠的方式对风险实施定量测评与提前预警,系统能够自动对合同违规、经济事项不合理等情况进行上报,财务人员即可根据测评的风险程度,预先编制管理与防范方案。定期组织风险咨询活动,从专业化的风险防控服务机构中聘请专家,依托外部力量定位风险点。同时,国有企业还应在财务数字化建设与转型过程中,对内部流程体系与底层架构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确保业务系统与内部财务企业实现正常对接,从而使业财信息能够畅通、高速流动,避免因数据孤岛而削弱财务部门的风险控制能力。
6 结语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降低,不能消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何对其加以控制,将其破坏力降到最低,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有企业保值与增值的关键。鉴于此,国有企业应当从认识层面切入,构建全员参与的风控体系等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地加强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