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研究

2022-12-31庞雁菱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产业园服务业广西

庞雁菱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1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内涵与战略发展方向

2002年,首篇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标题的论文出现在我国期刊,但有学者认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或定义。首先,纵观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历史,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主要起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劳动就业服务和境外机构在华用工服务,并伴随劳动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培育、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经历了就业服务、人才服务等概念的演化过程;其次,受服务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共时性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服务既指为人力资源的成长、管理、开发等实践活动提供服务的组织与个人及其相关业务获得体系,也指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有关的具体服务;最后,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人社部发〔2014〕104号)中的界定,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招聘、职业指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人力资源培训、人才测评、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形态。

2017年9月,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标志着国家将人力资源服务业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地位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11月,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加快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响应《意见》,推出了各地方的《关于进一步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后疫情时代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特征

2.1 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自2018年《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施行后,减少了人力资源服务的行政许可,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放宽,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出台,使得更多的民营和外资企业涌入,其中90%的新机构都是民营企业,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据统计2019年底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96万家,行业从业人员67.48万人,全年营业总收入1.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5.2%、10.3%。在新冠肺炎疫情初发的2020年底,服务行业受到重创,而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量为4.58万家,从业人员数量为84.33万人,年营业收入达到2.03万亿元,仍然比2019年分别增长15.66%、24.97%、3.57%。2021年底,我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量上升到5.91万家,从业人员数量为103.15万人,年营业总收入为2.46万亿元,比2020年分别增长29.08%、22.31%、20.89%。可见,人力资源服务业不但没有因疫情冲击放缓发展速度,还进入了“快车道”。

2.2 服务业态全面发展,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在服务业态发展方面,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招聘服务、人事代理、档案管理、劳务派遣等单一同质化的服务,现阶段的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趋势是提供“互联网+招聘”、人力资源培训、高端猎头、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灵活就业平台等服务,以满足多层次、分类别、多样化的服务转变需求。在服务质量方面,服务质效不断提高,2021年全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3亿人次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为5099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人员招聘和管理专业支持服务。其中,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8.6万场,网络招聘发布岗位信息8.45亿条,培训劳动者2 662.22万人次,推荐高端人才141.04万人,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9 584.02万份,有力促进了就业大局稳定和人力资源顺畅流动配置。

2.3 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自2010年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挂牌运营以来,十余年间我国人力资源产业园蓬勃发展,人力资源产业园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其他类别,截至2019年已超过100家。产业园区能够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加强技术创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将达到30家左右。2022年6月,我国已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24家和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12家,4 000多家优质的中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如上海、杭州、苏州、深圳,郑州、长沙、武汉等,西部地区只有贵阳人力资源产业园1家。2022年上半年,产业园区年营业收入4063亿元,出现了不少“亿元楼”“百亿园”,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2.4 促进就业作用显著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2020年5月,政府强调把“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保就业、稳就业”成为2022年国务院常务委员等重要会议的高频词。在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面临降本增效的巨大压力,企业也正由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向精细化运营管理模式转变,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要将进一步增加。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传统的招聘渠道受阻,如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常规招聘渠道——线下校园招聘,由于部分高校实行闭环式管理,企业进不来,学生出不去。面对这一难题,各地区人力资源机构快速反应,大规模举办“线上云招聘”活动,为企业和大学生搭建了充分互联、精准对接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较好地帮助大学生“稳就业”。可见,要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的“两难”,更需要高效精准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减少用人单位与就业者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升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效率。

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业相较东部省份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人力资源机构数量从2016年的430家增长到2020年底的833家,5年翻了近一番;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5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57亿元,翻了三倍;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员工达到1.5万人。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二年,2021年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了快速增长,广西全区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 305家,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5.5万人,全年营业收入达326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6.7%、266.7%、107.6%。

3 后疫情时代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经济水平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要依托于当地经济发展,2021年广西全区GDP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19名,而人均GDP排名倒数第三,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我国GDP总量第一的广东省,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上也位居全国前列,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约1.47万家,营收约4 018亿元,这两项指标分别是广西的6.3倍和12.3倍。

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间差异大。广西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企业和机构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等GDP总量排名前五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基本相当。2020年,南宁市GDP总量为4726.3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为21.33%;南宁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89.9亿元,占全区的57.2%,可谓“一枝独秀”,其他城市的人力资源服务业落后于南宁市。

3.2 人才匮乏,业态不丰富,服务能力不足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才匮乏是广西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源。从宏观角度看,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学历人数10806人,大学文化程度(包含大专)占比为10.81%,在全国31省市中处于垫底的位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47%),与第一名北京(41.98%)差了31.17%。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从业门槛较低,中小型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对从业者起点学历要求基本是大专文凭为主,无专业限制和工作资历要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综合素质比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形态方面,主要还是以职业中介、人事代理、档案管理、劳务派遣传统业务为主。机构之间业务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疫情防控期间,受益于国家财政对人才培训业务的支持,网络培训业务爆发式增长;而高级人才寻访(猎头)管理咨询、金融服务等高端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动力不足。尤其跟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共享相关的新业态发展滞后,中高端服务供给欠缺,因此满足不了客户个性化、差异化、高端化的要求。

3.3 受疫情冲击较大,跨境业务量减少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压力下行,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业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广西崇左、防城港、东兴等靠近越南的边防城市跨境劳务业务因疫情防控政策几乎停摆,从事跨境劳务的机构遭受灭顶之灾,纷纷撤离。以临近越南的崇左市为例,疫情前截至2019年,该市有83家从事跨境劳务派遣的机构,为当地336家企业提供越南劳工,但2020年疫情暴发后疫情防控政策禁止雇佣越南劳工,跨境劳务业务量降为零。

3.4 缺乏公共信息化平台,产业园建设落后

全区人力资源行业缺乏聚集载体平台,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资金和专业人才,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资金投入较少,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从开发、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问题,各个市、县间的人才信息没有互联互通,各个地区人力资源机构信息资源共享合作较少,与现代人力资源数据共享原则背道而驰。疫情后,网络招聘比线下招聘更具优势,而许多广西人力资源网站存在网页界面设计过时、信息更新慢、网页过载、求职者与企业匹配效率低和用户使用体验不佳等问题。另外,人力资源产业园产业建设相对落后,截至2021年末,在建和建成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3家:广西(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的企业质量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广西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数量仍为零,同属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和云南省领先一步,已经建成或正在申报国家级产业园。

4 后疫情时代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议

4.1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政策制度体系是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首先,对标国家政策文件,加快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相关条例法规的立法进程,尽快制定针对产业园管理的《自治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暂行办法》,让产业园的管理更加规范和标准化。其次,加大对新业态的政策支持。后疫情时代,数字化、互联网+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业加速新业态的发展,网络招聘、线上培训、人才测评、大数据服务、零工经济等依托网络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除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外,还应加大增信增贷扶持。通过推进构建本行业的信用体系,鼓励用“信用”换“信贷”的融资模式,降低人力资源机构的融资成本。再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上市、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或引入更多社会资本等进行融资。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品牌和互联网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助力新业态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法规,落实各项措施,才能更好规范培育市场、指导市场活动,更好地推进人力资源机构服务人才和促进就业的能力。

4.2 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

以人才强桂战略为契机,搭建人才聚集平台,继续推进广西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南宁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广西(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两个自治区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以南宁、柳州为双中心,辐射北部湾经济区、桂林、百色等城市,开展多方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产业园作为人力资源服务业聚集的平台,不仅承担着串联从业者及用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也发挥着孵化、培育、交易等作用。全面抓住《关于推进我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利好措施提供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积极发挥产业园的集聚效应,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发展自治区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发展领先的重点城市积极对标申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平台的建设,培育本土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提高企业知名度、骨干人才培训支持、高端人才引进等。

4.3 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特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广西作为对接东盟的重要门户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密切,合作紧密。要充分利用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积极开展跨境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区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走出去,把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优质的人力资源企业引进来,相互设立分支机构,构建人才共享信息化平台。后疫情时代,随着各国的经济恢复,跨国劳务用工业务需求或将重振;同时,东盟国家对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医疗健康等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数字经济推动下不断提升。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放红利,借势而为,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人力资源服务多边合作,促进人才流通,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产业园服务业广西
广西贵港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