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论辑

2022-12-31王启才

关键词:吕氏春秋知音典故

王启才,张 可

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论辑

王启才,张 可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唐代一改魏晋六朝《吕氏春秋》接受的冷落局面,诗文中较多征引《吕氏春秋》,其中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在550次以上,多为事典、物典,主要表现在伶伦制律、高山流水、宁戚叩角、宓贱鸣琴、戴星、汤祝、剪桐、蚌胚等方面。对于其它难以归类的典故,也从词性与用法方面予以辑评。从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管中窥豹,既可分析诗人的趣尚、生态与心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人对《吕氏春秋》的认可与接受情况。《吕氏春秋》以类书性质在唐代的广泛传播,使它超越魏晋六朝,上承两汉,下开两宋,在《吕氏春秋》接受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论辑

在《吕氏春秋》接受史上,作为一代文体的唐诗,对《吕氏春秋》有无征引?征引状况怎样?又处于怎样的地位?管中窥豹,如何认识与评价?带着这些疑问与好奇,我们收集、翻检大量相关资料,如彭定求《全唐诗》[1]、陈尚君《全唐诗补编》[2]、范之麟与吴庚舜主编的《全唐诗典故辞典》[3]、《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4]以及《中国典故大辞典》[5]等书,对以上专著以及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发现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在550次以上,其中初唐诗人李峤征引《吕氏春秋》达12次[6],盛唐李白征引7次,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征引《吕氏春秋》37次[7]60,位列征引次数最多10部典籍中的第9位。总观唐代,对《吕氏春秋》的接受虽不及两汉,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亦未可小觑。但相关研究,仍不够充分,据中国知网等检索,仅见李伟《<吕氏春秋>对唐代学术与政治的影响》[8]1篇论文,可开拓的空间依然较大。本文尝试以《全唐诗典故辞典》为主,以现有补遗、辨析、论述为补充,对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作一梳理,以见《吕氏春秋》对唐诗影响之一斑。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独见或首见《吕氏春秋》的典故,作为判断的主要标准。至于公共素材,或见于两书以上而内容差不多的典故,如《礼记·月令》的四季之帝、神,特别是祝融,后作咏夏的典故,据统计,唐诗征引15次,如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祝融告休酌卑尊,错陈齐玫辟华原”[3]1549,李群玉《石潴》:“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3]1549,王毂《杂曲歌辞·苦热行》“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3]1549,不再视为《吕氏春秋》的典故。尽管先秦时期不少典故经《吕氏春秋》的采集传播,效果确实得到了加强,但唐代诗人在征引时是直接征引或是间接征引,现在难以辨别清楚,只好割舍了。

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集中表现在伶伦制律、高山流水、宁戚叩角、宓贱鸣琴、戴星、汤祝、剪桐、蚌胚等方面;不好按内容归类的,以典故的词性、用法分述。

(一)伶伦制律

《吕氏春秋》保存了较多的上古音乐史料,其中在音律的创制、音乐的起源方面,有伶伦制律、葛天氏之乐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命之曰《咸池》。”[9]120-123伶伦,传说为黄帝时的乐官,是乐律的发明者,其事迹亦见于《汉书·律历志》《风俗通义·声音》等记载,而以《吕氏春秋》为最早,唐诗有关征引凡11次,用为咏竹或咏乐器、乐曲,兹列举较为典型的几例:

“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3]995,这里是用伶伦作律管的传说。“未遭伶伦听,非安子犹宠”(元稹《寺院新竹》)[3]995,这里借咏竹寄托自己遭贬失意的感慨。“肉管伶伦曲,箫韶清庙章”(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3]996,这里指古传乐曲,用伶伦典故咏音乐、音律,借以寄托怀才不遇的感慨。唐诗中借伶伦以表不遇之意清晰可见,如“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李商隐《钧天》)[3]996。当然,也有积极用典的,如“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将双耳负伶伦”(赵嘏《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3]996,这里以伶伦自喻,对座主仆射选拔之恩表达谢意。

与伶伦制律相关的,还有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9]118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曰:“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10]3683远古帝王葛天氏,其民风古朴,曾作古歌,即葛天歌,喻淳朴民风或古朴自然之歌。唐诗中也多有征引,如:

慷慨葛天歌,愔愔广陵陌(独孤及《客舍月下对酒醉后寄毕四耀》)[3]2001;

上古葛天民,不贻黄屋忧(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3]2001;

袒跣北窗下,葛天之遗民(白居易《不出门》)[1]5251。

(二)高山流水(知音)等

《高山流水》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闻名的一首琴曲,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9]312故事又见《列子·汤问》,《韩诗外传》《淮南子》《新序》《说苑》《风俗通义》等书也有知音故事的记载。

源远流长的知音传说,其本事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列子》,《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前后,《列子》成书于汉代,因《吕氏春秋》成书最早且可靠,所以本文倾向于前者。唐诗征引“高山流水”、流水、知音、伯牙、钟子期、牙弦、绝弦、断弦的典故特别多,或喻乐曲高妙,或喻知音相赏,或喻知音难遇,或喻友人亡故。多数征引直接显露,但也有间接隐晦的,如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1]1634“予意”句联系诗题听“弹琴”,“意在山水”,就是志在泰山,志在流水。再如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1]1862最后一句专言琴,其意有二:其一,琴是一种高雅的音乐,如《诗经·小雅·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鼓琴。”[11]156其二,用《吕氏春秋》典故,这里独言琴,可见“幽人”是难得的知音。据统计,唐诗这类征引次数高达283次,其中征引3次以上的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贯休15次,齐己14次,孟郊11次,李白、贾岛各10次,刘禹锡9次,孟浩然、罗隐各8次,骆宾王、李中各7次,白居易6次,储光義、杜甫、朱庆馀各5次,张说、王维、权德舆、韩愈、韦庄、李山甫各4次,李峤、刘长卿、戎昱、卢仝、李洞、王贞白各3次。为节省篇幅,下面依用典形式,分类列举如下:

1.高山流水(流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出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心声,后作为咏知音的典故,唐诗中用此典咏知音的,如:

独此琴台夜,流水为谁弹(骆宾王《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3]1749;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牟融《写意二首》其一)[3]1730;

潘岳闲居赋,钟期流水琴(储光羲《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3]1473。

2.知音

即知己、知交、知心之意,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典出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唐诗所征引不乏这样的例子:

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綦毋潜《冬夜寓居寄储太祝(一作薛据诗)》)[1]1368;

流水非郑曲,前行遇知音(李白《送杨少府赴选》)[3]1231;

名卿名相尽知音,遇酒遇琴无间隔(韦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1]8130。

以上是遇知音。还有投知音、谢知音、报知音的,如:

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1]941;

如何耿夫子,感激投知音(高适《别耿都尉》)[1]2201;

只应将四子,讲德谢知音(卢象《奉和张使君宴加朝散》)[1]1220;

此生如遂意,誓死报知音(刘得仁《陈情上李景让大夫》[1]6355。

但更多的是慨叹知音少、知音难的,如:

东西南北少知音,终年竟岁悲行路(戎昱《苦辛行》)[1]2999;

知音自古称难遇,世俗乍见那妨哂(韩愈《赠崔立之评事》)[3]1231;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崔珏《席间咏琴客》)[3]1231;

罕有知音者,空劳流水声(杨希道《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二首》其二)[1]8815。

更有慨叹无知音的,如: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3]1474;

知音不可遇,才子向天涯(戴叔伦《送李审之桂州谒中丞叔》)[1]3081;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1]4391。

所以,需仰知音、觅知音,如:

曲终情不尽,千古仰知音(白行简《夫子鼓琴得其人》)[1]5335;

白首寻人嗟问计,青云无路觅知音(赵嘏《杜陵贻杜牧侍御(一作题杜侍御别业)》)[1]6413;

两榜驱牵别海涔,佗门不合觅知音(黄滔《投刑部裴郎中》)[1]8204。

3.伯牙、钟(子)期

唐诗中以《吕氏春秋》首载的伯牙、钟子期入典,事例也很多,多喻无知音或悼亡。如:

独嗟流水引,长掩伯牙弦(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其五)[3]987;

伯牙道丧来,弦绝无人续(钱起《美杨侍御清文见示》)[3]1353;

惠死庄杜口,钟殁师废琴(白居易《哭崔韦侍晦叔》)[3]2014;

闻说萧郎逐逝川,伯牙因此断清弦(温庭筠《哭王元裕》)[1]6773。

以上征引的是伯牙,再看子期,如:

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王绩《古意》其一)[1]480;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孟浩然《赠道士参寥》)[3]1473;

子期子野俱不见,乌啼鬼哭空伤悲(韦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1]8130。

4.牙弦、绝弦、弦断

这里征引的是《吕氏春秋》事典的后半部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9]312,因为没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有世上再无知音之义,兼有悼亡、怀念之情。如:

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1]829;

自惜同声处,从今遂绝弦(张说《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其二)[3]1566;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崔珏《哭李商隐》其二)[3]1566;

坐来山水操,弦断吊尘埃(李澣《房公旧竹亭闻琴》)[1]8836。

(三)宁戚叩角、宁戚

宁戚,春秋卫人,齐大夫。人物典,事典。《吕氏春秋·举难》曰:“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9]542-543屈原《离骚》有“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12]52的描述,但较为简略,《吕氏春秋》记载较详。又见《淮南子》之《道应训》《泛论训》、《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说苑·尊贤》等文献。宁戚叩角、宁戚牛、宁戚歌一类的典故在唐代征引、流传较广,如唐文中,就有罗隐的《投礼部郑员外启》,其文曰“宁戚叩歌,不惟长夜”[13]9335。在唐诗中与宁戚、叩牛角、商歌之类咏举贤才或“怀才不遇”有关的典故有32次,其中李白、杜甫、钱起、韦庄各有3首,李峤、元稹各有2首,高适、韩愈、刘禹锡、柳宗元、严维、许浑、杜牧、刘沧、鲍溶、李郢、姚岩杰、陆龟蒙、徐夤、李瀚、李咸用、谭用之各有1首。试举几例如下: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七)[1]1725;

不遇张华识,空悲宁戚歌(钱起《长安落第作》)[3]623;

思乡每读登楼赋,对月空吟叩角歌(刘沧《汶阳客舍》)[1]6862;

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李咸用《秋日送严湘侍御归京》)[1]7456。

(四)宓贱(子)鸣琴

宓子贱是孔子弟子,春秋鲁国人。“宓子鸣琴”是咏官吏鸣琴化治、善于治理的,“子贱”在后世亦成为县官的喻称,“琴堂”则喻指县衙,典出《吕氏春秋·察贤》,其文曰:“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9]586

鸣琴善治在唐代征引甚广,张说《赠太州刺史杨公神道碑》曰:“授豳州三水令……鸣单父之琴,志道不矜其大才,勤政无陋其小邑。”[13]2321唐诗中征引就更多了,据统计,凡34次,其中李白、高适各4次,杜甫、刘长卿各3次,钱起、郎士元各2次,骆宾王、张说、李隆基、孟浩然、储光羲、张谓、耿湋、岑参、韦应物、贾岛、温庭筠、李频、许棠、刘得仁、齐己、袁求贤各1次。试举例如下:

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1]1838;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二)[3]1344;

理邑想无事,鸣琴不下堂(钱起《送武进韦明府》)[1]2630。

(五)戴星

此典与宓子贱紧密关联,既构成对比,又殊途同归。巫马期,孔子弟子,接替宓子贱治单父,披星戴月,日夜不息,勤于政事,单父亦得到治理。《吕氏春秋·察贤》曰:“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9]586又见《昭明文选·赠河阳》。后以“戴星”喻早出或晚归,吏治忙碌,褒地方官勤于治事,或褒吏治与能吏。唐诗中直接征引的有5处,兹列3例如下:

五年苛政甚虫螟,深喜夫君已戴星(罗隐《送前南昌崔令替任映摄新城县》)[3]2399;

行春潘令至,勤恤戴星光(吕敞《潘安仁戴星看河阳花发》)[1]8922;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成彦雄《元日》)[1]8716。

(六)汤祝(解网、网祛三面) 附:竭泽

事典,形容法网宽仁,给以生路。《吕氏春秋·异用》曰:“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9]235《史记· 殷本纪》亦载。唐代诗文多有征引,如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其曰:“祝禽疏网,徒开三面之恩;毒虺挺灾,逾肆九头之暴。”[13]2012李白《大猎赋》曰:“且夫人君以端拱为尊……乃命去三面之网,示六合之仁。”[13]3522刘禹锡《上杜司徒启》曰:“汤网虽疏,久而犹诖。”[13]6104以上是唐文。据统计,唐诗中相关征引凡21次,其中王维征引3次,其余许敬宗、李世民、骆宾王、李峤、张嘉贞、苏颋、李隆基、杜甫、常衮、卢纶、窦巩、韩愈、刘禹锡、柳宗元、马戴、杜牧、李群玉、胡曾征引各1次,内容都是正面称颂赞美仁德、宽大、轻刑的,兹举几例如下:

舜韶同舞日,汤祝尽飞时(苏颋《扈从凤泉和崔黄门喜恩旨解严罢围之作》)[3]813;

网已祛三面,歌因守四方(常衮《奉和圣制麟德殿燕百僚应制》)[1]2851;

殷汤闵禽兽,解网祝珠蝥(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1]3774。

附:竭泽

即竭泽而渔,典出《吕氏春秋·义赏》:“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9]329后喻统治者过度盘剥。唐诗征引4次,兹举2例如下:

不应虞竭泽,宁复叹栖苴(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3]2283;

吾无竭泽心,何用药鱼药(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药鱼》)[1]7099。

(七)剪桐

事典,分封亲王。典出《吕氏春秋·重言》:“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9]477-478又见《史记·晋世家》。唐诗征引凡34次,兹举例如下:

纫珮兰凋径,舒圭叶翦桐(李世民《过旧宅二首》其二)[3]1942;

剪桐光宠锡,题剑美贞坚(高适《信安王幕府诗》)[3]1942;

戒君无戏言,翦叶封弟兄(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桐花》)[1]4694。

(八)蚌胚(老蚌胚生)

相传蚌蛤孕珠与月亮盈虚有关。《文选·吴都赋》曰:“蚌蛤珠胎,与月亏全。”[14]84李善注曰典出《吕氏春秋》,其《精通》曰:“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9]212-213此典喻事物间的联系,或喻寄希望于未来。据统计,唐诗中征引达23次,其中李群玉3次,李商隐、无可各2次,宋之问、宗楚客、张说、高适、杜甫、孟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绅、王损之、元稹、卢仝、马戴、徐夤、贯休各1次。兹举例如下:

珠胎随月减,玉漏与年长(宗楚客《正月晦日侍宴浐水应制赋得长字》)[1]564;

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1]4072;

冷搜骊颔重,寒彻蚌胎深(马戴《中秋月》)[1]6497。

以上对比较集中的用典作了归类处理,至于难以归类集中的,按正面、反面、中性、代名分类列举如下:

(一)正面

1.菖蒲

冬尽后最早觉醒,是水边最早发芽的草本植物,有驱邪散毒之功效。菖蒲生长集中体现了一年中由荫蔽到阳发的起承转合,叶片形态有脊似剑,被视为斩旧迎新、祛邪辟秽的象征。典出《吕氏春秋·任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9]689唐诗征引2次: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李白《嵩山采菖蒲者》)[1]1883;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1]1807。

2.研丹擘石

喻坚贞不渝。《吕氏春秋·诚廉》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9]267唐诗征引1次,李商隐《燕台四首·春》曰:“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1]6287

3.伊尹生空桑

事典。伊尹,夏末商初人,政治家、思想家。伊尹故事不少典籍都有记载,但记载“伊尹生空桑”的典籍以《吕氏春秋》最早且最详,《本味》曰: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人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水出,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9]310

《列子·天瑞》记载“伊尹生乎空桑”[15]17,只有寥寥6个字。唐诗征引的,见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1]1855

4.投醪

醪:1.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2.醇酒。投酒于江,与民共饮,喻与军民同甘苦。《吕氏春秋·顺民》曰:“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9]202高诱注:“投醪,同味。”[9]202李德裕《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神道碑铭》曰“士怀挟纩之恩,人感投醪之醉”[13]7295,唐诗征引凡7次,兹举3例如下:

作鼓将军气,投醪壮士觞(卢从愿《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3]958;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张登《重阳宴集同用寒字》)[3]958;

勾践投醪,陆抗尝药(李瀚《蒙求》)[1]10036。

5.佽飞斩蛟

喻勇士除害,或喻杀敌。典出《吕氏春秋·知分》:“荆有佽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佽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佽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9]553-554又见《淮南子·道应训》。唐诗征引3次,如“佽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李白《观佽飞斩蛟龙图赞》)[2]865,“徒闻斩蛟剑,无复爨犀船”(杜甫《覆舟二首》其二)[3]1188。

6.不爱耕稼(宁越)

事典,喻发愤读书。宁越,战国时周臣,曾以稼穑为苦,发愤读书,十五年学成。《吕氏春秋·博志》曰:“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9]653-654又见《说苑·建本》。唐诗征引2次,分别是:“不爱事耕稼,不乐干王侯”[3]284(杜牧《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寸阴宁越度,长历信无欺”(徐至《闰月定四时》)[1]8905。

(二)反面

1.腥膻

腥指生肉,膻指羊肉味。因古时北方游牧民族以烧食牛羊肉为生,后多代称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有贬义。典出《吕氏春秋·本味》:“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9]313高诱注:“草食者,食草木,谓獐鹿之属,故其臭膻也。”[9]313唐诗征引33次,兹举2例如下:

毳布腥膻久,穹庐岁月多(皇甫冉《怨回纥歌二首》其一)[1]2827;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杜牧《郡斋独酌》)[1]5983。

2.伐性斧(刀)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典出《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9]18西汉枚乘《七发》:“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14]478唐诗中征引1次,“艳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白居易《寄卢少尹》)[1]5137。

3.逐臭

嗜好怪癖,喻追逐尘嚣。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9]345唐诗征引1次:“海边慵逐臭,尘外怯吞腥”(杜牧《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3]1657。

4.掣肘

拉胳膊,喻有人从旁牵制干扰。典出《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9]506-507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状》曰:“若谓志气足任,方略可施,则当要之于终,不宜掣肘于其间也。”[13]4841唐诗征引2次,具体如下:

落日无精光,哑暝被掣肘(卢仝《冬行三首》其二)[1]4393;

括虽专命起尚轻,何况牵肘之人牵不已(元稹《夫远征》)[1]4619。

5.头为城,尾为旌

形容猛虎庞大、震怒,喻作乱。典出《吕氏春秋·行论》:“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9]568又见东汉王充《论衡·率性》,作“怒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旌”[16]38。唐诗征引1次,“举头为城,掉尾为旌”(李贺《猛虎行》)[3]626,暗喻藩镇割据,自立旗号。

(三)中性

1.楚弓

物典,指弓,或喻有失有得。典出《吕氏春秋·贵公》:“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9]25又见《说苑·至公》《孔子家语·好生》,唐诗征引如:“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刘长卿《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1]1571。

2.鲁鱼

指传抄、刊刻中的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旨在辨察是非。典出《《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9]619又《抱朴子·遐览》记载:“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17]335唐诗征引凡6次,如:

槐市诸生夜读书,北窗分明辨鲁鱼(刘禹锡《秋萤引》)[3]2089;

鱼鲁非难识,铅黄自懒持(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3]2089。

(四)代名

1.飞兔

物典,喻好马。典出《吕氏春秋·离俗》:“飞兔、要袅,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9]509高诱注:“飞兔、要袅,皆马名也。日行万里,驰若兔之飞,因以为名也。”[9]509-510唐诗征引2次,如:“高谈辩飞兔,摛藻握灵蛇”(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1]475;“飞兔不近驾,鸷鸟资远击”(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3]161。

2.白梃

咏造反武装之典。白梃即木杖,古代百姓起义作为武器。《吕氏春秋·简选》:“锄耰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9]183高诱注:“梃,杖也。”[9]183又见西汉贾谊《新书·过秦下》。唐诗征引2次,如“黄巾攻郡邑,白梃掠生灵”(罗隐《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3]584;“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罗隐《塞外》)[1]7646。

限于时间与学识,以上辑录,特别是代名、暗用与一典多源部分,不易辨识,难免挂一漏万。但从征引数量方面说,已超预期。从时间跨度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有,每位诗人的具体情况殊异,限于篇幅,不再对唐诗用典《吕氏春秋》情况作具体深入的分析,拟另文论述。从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的整体情况看,事典多,语典少,代名更少;暗引多,明引少;正引多,反引少。下面就唐诗用典《吕氏春秋》所反映的诗人心态及在《吕氏春秋》接受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作一简要评述。

唐诗大量征引《吕氏春秋》的知音典故,确实是个很突出、令人关注的现象,陈芳《唐诗中的知音主题研究》[18]一文对此作了专门探讨,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版的唐代诗人的心态史与生活史,可参看,本文不再展开论述。关于“伶伦制律”“葛天氏之乐”,这涉及到音乐的起源与制度,在汉唐礼乐文化建设中倍受重视,所以在唐代古文、音乐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律诗中都大量称引、使用。“宁戚叩角”是贤才求用的,颇契合唐代士人干谒、求荐举之心理,尤其是初、盛唐时期,躬逢其盛,入仕用世,建功立业,积极有为,是诗人们的理想,都盼望能被皇帝或公卿权贵赏识,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可现实太骨感,更多人发出的却是不被赏识、怀才不遇的感叹。“鸣琴”与“戴星”是孔子弟子宓子贱与巫马期治理单父的两种模式,都取得了不错的预期治理效果,但一个是鸣琴而治,政简刑轻,悠闲自在;一个是披星戴月,勤于吏事,身心俱疲,治理能力与效率有高下之别,唐代诗人们所向往的吏治当然是前者。“汤祝”与“竭泽”,谈的其实是一个问题,即要仁德、宽大,网开一面,不赶尽杀绝,轻刑薄赋。这是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后,君臣对民、对生态的共识,尤其是为李世民、李隆基诗所征引,难能可贵。“剪桐”是指帝王封赐臣民,言出必行,柳宗元有《桐叶封弟辩》[13]5902,写得很精彩,可参看。唐诗征引,有的仅是咏物,有的是对君王分封、君无戏言的赞赏与缅怀。“蚌胚”是说看似遥远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其实有着某种引力与联系,应加以重视;或喻示变化与转机,未来可期。

唐诗征引难以归类集中的《吕氏春秋》其它典故。1.正面积极的:物典有喻斩旧迎新、祛邪辟秽的植物菖蒲,有粉身碎骨仍不变其性、坚贞不渝的丹石;事典有“伊尹生空桑”以喻贤德的美妙传说,有投酒于江、与军民同甘苦激励杀敌的越王勾践,有不怕牺牲、勇于为民除害的斩蛟勇士佽飞,有不安于种田,发愤苦读,十五年成为帝王师的宁越。这些典故的征引,其喻旨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是明显的。2.负面消极的,如物典“腥膻”,本指生牛羊肉的气味,后代指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有歧视之意。“伐性斧(刀)”,本指肥肉厚酒,饮食过度,有害生命,唐诗征引引申为危害身心之物。事典如“逐臭”,本是怪癖,唐诗征引喻指追逐尘嚣。“掣肘”古今义变化不大,今天已成为一个常用词,喻指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这种授权又不放手的方式,是人们所反感、反对的。“头为城,尾为旌”,本是一种神话传说,又带有夸张意味,喻犯上作乱,唐诗征引喻指藩镇割据,自立旗号,拥兵坐大。3.中性的,物典“楚弓”,本是褒义词,喻无私心,唐诗征引喻有得有失,词性发生了变化。事典“鲁鱼”本是贬义词,指书籍刊刻或流传出现的错误,唐诗征引喻指要辨析是非、错误,词性也发生了变化。4.代名,如喻好马的“飞兔”,喻武器的“白梃”,喻识才的“寒风子”(1),非谙熟典籍者不能辨识。

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只是《吕氏春秋》在唐代接受的一个缩影。唐代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吕氏春秋》接受的冷落局面,转向复兴,《吕氏春秋》这本书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逐渐受到重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将《吕氏春秋》列为杂家类重要著作,还出现了专门集中摘录《吕氏春秋》的书,如魏征等编撰的《群书治要》、马总的《意林》等。唐代对汉儒采自《吕氏春秋》的《月令》十分重视,唐明皇御删《月令》,按时令施政,诏令、奏议等文,很多都征引《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曾一度被建议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史通》《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全唐诗》《全唐文》以及重要的政书、字书都征引了《吕氏春秋》。《全唐诗》大量征引《吕氏春秋》典故,与《全唐文》征引互相参照,一方面固然说明在写本时代,书籍流传不广而唐诗创作又比较繁荣的情况下,《吕氏春秋》这种集成性的典籍很可能被当作类书以资写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吕氏春秋》又重新得到人们的接受与认可,且对宋以后《吕氏春秋》接受,特别是宋代诗词创作以及《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三大类书的编纂,王应麟《困学纪闻》、沈括《梦溪笔谈》、黄震《黄氏日抄》等的写作,王安石、苏轼等人的文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吕氏春秋》接受史上,它结束了魏晋六朝的冷落局面,上承秦汉,下开两宋,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1)相马者。典出《吕氏春秋·观表》。唐诗征引,如李白《天马歌》:“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范之麟,吴庚舜.全唐诗典故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

[4]顾国瑞,陆尊梧.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5]辛夷,成志伟.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6]熊亮.李峤诗歌用典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7]朱栋.唐代试律诗用典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8]李伟.《吕氏春秋》对唐代学术与政治的影响[J].文艺评论,2014(10).

[9]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1]朱熹.诗集传[M].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

[12]洪兴祖.楚辞补注[M].黄灵庚,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3]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6]王充.论衡[M].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陈芳.唐诗中的知音主题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An Anthology of Allusions ofCited in Tang Poetry

WANG Qi-cai,ZHANG K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o change the unfavorable acceptance of the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poets of Tang Dynasty cited themore than 550 times, including allusions of things and objects, Dai Xing, Shang Zhu, etc. Other allusions that are difficult to classify are also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part of speech and usage. An analysis of theallusions cited in Tang poems can display the poets’ interest, ecology and psychology, and the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in the Tang Dynasty. The wide spread of thein the Tang dynasty establishe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connecting the Han dynasties and the Song dynasties.

Tang poetry; cite;allusions; anthology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5.12

I207.22

A

2096-9333(2022)05-0078-08

2022-08-29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宋以降文献征引《吕氏春秋》研究”(16YJA751023);2021年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重大项目“中国经学诗学史”(GXXT-2021-045)。

王启才,男,安徽阜阳人,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张可,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知音典故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知音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吕氏春秋
晏殊的忘年知音
吕氏春秋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火风与霍尊:是父子,更是知音
《吕氏春秋》乐论对《文心雕龙·乐府》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