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精神传承和发展阜阳剧院文化

2022-12-31

关键词:戏楼阜阳戏曲

杨 光

以创新精神传承和发展阜阳剧院文化

杨 光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戏曲艺术的成熟,阜阳的剧院文化经历了萌发、兴盛、繁荣和创新的几个阶段。阜阳剧院文化演进的历史,反映了阜阳市作为皖西北的重镇,以及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对淮河流域文化发展所起的引领作用。以创新精神继承和发展阜阳的剧院文化,是文创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 继承发展; 阜阳; 剧院文化

阜阳的剧院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古代的表演艺术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水边、草地、场院、高台,都是表演的场地。后来才有了舞榭歌台,开始登堂入室,有了专门的表演场所。明、清以后,阜阳又出现了专供戏曲演出的戏楼。解放后,才进入了剧院时代,以完备的设备、舒适的环境,营造了一个既适合表演又使观众感到愉悦的场所。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时代,我们应该以创新精神,继承和发展阜阳的剧院文化,使之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并且为戏曲表演艺术的发扬光大创造有利的空间。

皖西北地区的表演艺术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淮河两岸人们的乐舞活动就非常活跃,这在《诗经》里就有所反映。《小雅·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说的是周幽王率领臣仆在淮河边鼓钟游乐的情景。那时还出现了一种表演艺术叫瞽宗,盲人为了生活,用说唱的形式游走于乡里坊间,一手持鼓,一边说唱,出土的文物里就有这个陶俑形象。汉代盛行“乐舞百戏”,据《史记》记载,从汉武帝到汉元帝时,供职乐府的专职歌舞演员就有不少是淮河两岸的艺人[1]。这一点在阜阳地区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印证。1969年在阜阳市临泉县出土了两件西汉玉舞人俑,舞女作翘袖表演插腰状,舞者穿右衽交领长裙,腰束扁带,裙裾曳地。其身体向右倾,腰肢纤细,臀向右翘,头微向右侧,舒长袖而舞。右手举臂扬袖过顶,左手甩袖于腿前[2]。这件玉佩五官及衣纹动势虽以单阴线勾饰,但刻画细腻,惟妙惟肖,情态生动逼真,说明舞者的表演相当的协调而娴熟。另外在阜阳市太和县还出土了一组绿釉红陶演奏俑,在原阜阳市涡阳县出土了一组灰陶表演俑,情态各异,十分传神。在古人的墓葬中出现如此多的表演俑,说明那时的表演艺术已经相当普及,水平也已经是十分完美精湛。厚重的文化积淀,为阜阳地区的剧院文化奠定了丰厚而扎实的基础。

一、明清两代是阜阳剧院文化的萌芽时期

阜阳地区的地方戏曲十分丰富,大都激昂高亢,曲调悠扬,节奏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均为民间白话。剧目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内容多以爱情、忠孝、从善为主。据当地老艺人传言,大约在宋金杂剧肇始时期,秦腔东流,影响到山东、河南,以及安徽的淮河流域。随着元代杂剧的兴盛,阜阳一带的艺人把地方上的民间小调、民间说唱糅合进秦腔的曲调,使其逐渐本土化,更以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阜阳地区传唱,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它们的曲调也从原来的曲牌体进化为板腔体。到清代康熙年间,逐步形成了淮北梆子、淮北曲剧、太和清音、阜南嗨子戏和颍上推剧等地方剧种的雏形,并逐步得到发展。

地方戏曲剧种的出现以及河南梆剧、河南曲剧与徽剧、京剧在阜阳地区的影响日益扩大,刺激了戏曲表演艺术在阜阳的发展,其标志是戏班的出现。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阜阳县韦寨(今属临泉县)沈万魁开办沙河调小科班,这是阜阳市近代史上第一个剧团。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阜阳县土陂集(今属临泉县)周根清创办武举班,该班培养出淮北梆子三杰:朱季林(艺名朱大鼻子)、王登科(艺名王大眼)、顾锡轩(又名顾群)等第一批在观众中很有影响的演员[3]。民间艺人的活跃,为阜阳剧院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那时的剧院称戏楼,剧团的兴盛,促进了戏楼的发展。

作为皖西北的重镇,明清时期的阜阳,称为颍州,也曾经是一个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的小城,对豫皖苏鲁接壤地区的商贸物流和集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运是运输的重要方式,阜阳位于颍河和泉河的交汇处,是淮河水系主要的水陆码头之一。而在距离不远的颍河下游注入淮河处,就有国家级的盐税关口——正阳关,阜阳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物资食盐的交易集散地。北边的晋商、陕商,南边的徽商、浙商,都在这里汇集交易,带动了阜阳经济的繁荣。如果没有战乱、匪患和灾害,阜阳也算得上一个适宜人居的小城。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市民除了日常消费,还有文化和娱乐的需求,而看戏和唱戏便成了当时满足这种需求最好的方式。唱戏要有舞台,听戏要有场所,于是戏楼便热络起来了。

阜阳最早的戏楼当属城隍庙戏楼,据《颍州志》记载,明洪武年间重建城隍庙,戏楼就建在城隍庙门之上,故称戏楼。建在高处是为了方便有更多的观众都能看到演出,也有利于疏散。戏楼设计独特,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从外向内看为庙门,从内向外看为戏楼,上为戏楼,下为庙门通道。戏台隔为前台和后台,分上下场两个门, 沿台设有栏杆,台顶修有藻井。隔扇窗楹,精雕龙凤呈祥;门楣横框,彩绘八仙庆寿;回廊转阁,雕刻戏文典故;拦柱屏风,镌嵌花鸟鱼虫,雕梁画栋,建造华丽,其盛状可以与亳州花戏楼媲美。每逢城隍庙会,便邀戏班登台演出,观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平时如有豪门大户上香还愿,还赞助戏班上演。有时演出连合本戏,一演就是十天半月,引来四乡八方的百姓观看,促进了戏剧文化的繁荣。可惜这座戏楼于1938年遭日军飞机轰炸焚毁,1942年旧址被拆除,从此阜阳市民失去了一所绝好的娱乐去处。

阜阳最早的室内剧场叫岳阳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一位李姓富商出资修建,遗址在现在的颍州区老年大学院内。岳阳楼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戏台三面环楼,演出部分设在二楼的突出部,前后台屏风隔开,屏风上绘有“八仙过海”。两侧分设上下场门,分悬“出将”“入相”匾额。岳阳楼的店主为招揽顾客,编造了一套故事,说戏楼与八仙过海的传说有关,并且规定,所有上演的戏班,无论何种戏曲,都必须上演以八仙过海为题材的戏文,而且要在当日午时开演,演出第一场,专请名角扮演八仙过海中的钟汉离,杀公鸡,以鸡血洒台,名曰“祭台”。这一招果然取得了轰动效应,开张以后,生意兴隆,热闹空前[4]646-649。岳阳楼一开始建造就设计为酒楼兼营戏楼的双重功能,舞台面对天井,天井周围是两层楼,楼上楼下摆放着八仙桌,食客可以边饮酒作乐,边欣赏演出。戏楼开张后远近闻名,一时成了当时消费的一种时尚。由于需求不断扩大,商人看准了这个商机,纷纷效仿投资,茶楼酒肆内兼营戏园的越来越多,蔚成风气。建于1916年的得月楼、建于1919年的得胜茶园、建于1930年的会芳茶园等,接踵而来。因为是兼营性质,这些戏园的舞台都不大,格局也大致相仿,台前没有幕布,这一点不像西方的剧院。上下场悬有布帘,演员上场时有专人挑起门帘。为提醒观众和伴奏注意,演员上场时都设计一句唱,名为“叫板”,意思是要登场了,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戏楼里秩序比较乱,台上演员演出,台下观众边吃边看边品评:包括菜肴的味道和演员的演出水平。还有跑堂传菜的穿梭其间,热闹程度可想而知。戏楼舞台一角还设有茶坊,专门为观众沏茶、续水,茶坊还供应热毛巾,供客人揩面,这是当时戏园的一大特色。把毛巾在热水中烫一烫,拧干后洒点花露水,然后拧成毛巾把子,从人们的头上准确的甩给跑堂的,跑堂的接得很准,再递给需要的客人。毛巾甩的很专业,不但准,而且还能甩出花样,正面甩叫“童子拜观音”,侧面甩叫“白鹤亮翅”,背后甩叫“秦琼背锏”……戏在演出过程中,毛巾在台下甩来甩去,演员对此早已习惯,照样唱做唸打,各行其事,这也是当时戏楼文化的一大特色。

二、民国是阜阳剧院文化的兴盛时期

民国初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有了喘息的机会,得以迅速发展。阜阳城也是如此,一时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和钱庄等大量兴起,据统计,当时的工商户曾达到500多家,仅钱庄就有40多家,总资金达150万银元,到抗战爆发以前,阜阳城的商户已达800多家。其特点是实业多于牙行,坐商多于行商。外来客商云集,比较大的绸布店有20多家,本地人只有7家,其余均为外地经营者。几家较大的酱园、食品店、酒楼,都掌握在山西人和江西人手里。外地经商者为抱团取暖,先后建立了山西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等,显示了较强的经济实力[4]405-406。经济上的短暂繁荣,刺激了阜阳剧院文化的发展。

民国以来,京剧在阜阳逐步普及,外出留学的学生又带来了新兴的所谓“文明戏”——话剧,戏剧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方式。除了茶楼酒肆,旅社、妓院也成了戏曲表演的场所,阜阳的戏楼文化又出现了一个兴盛时期。连私人宅院也建起了戏楼,1915年,阜阳著名富绅李济川在其家后院建起了一座戏台,以方便自家享受。戏楼仿照皇家园林颐和园和苏州园林的制式,藏于假山林立、楼台亭阁之中,有奇花异草、荷塘池水相掩映,环境优雅,别具一格。虽为宅第戏楼,但因不惜重金打造,与外界戏楼相比,毫不逊色,且有过人之处。戏楼建造精致华美,斗拱重叠,飞檐高翘,灵兽踞顶,花窗棂格,多以木雕、石雕、砖雕为饰,体现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的风格。戏楼面向花厅,之间有院落空间,以方便家人观赏。每逢重大节日及祝寿婚庆或重要客人来访,李家便选邀戏班演出,让家人与宾客共享。私家戏楼的出现说明阜阳的戏楼文化已经到了最贴近生活的层面,成为当时上流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阜阳戏楼的发展还有一绝,那就是建在浴池里的戏楼。阜阳老城东北隅有两个池塘,一称白龙潭,一称黑龙潭,两潭之间有一个小巷叫汇龙巷,有赵姓在这里经营一间浴池,称“汇龙池塘”。为了解决夏天浴池淡季难以为继的窘境,这位赵老板突发奇想,在浴池内正对客房大厅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小型戏台,又从临泉县请来一个梆子戏班,坐台演出,浴客可以免费看戏。既可洗浴,又能欣赏戏剧,何乐而不为?这个招揽浴客的方法果然奏效,从1918年夏起,汇龙池塘一时名噪阜阳,生意十分火爆。文化也是一种消费,老板还想足了办法,台下设有雅座,摆着床榻,榻上有小桌,可以放置茶水。普通座就是大炕,浴客洗完澡就可以躺着看戏。这比在茶楼酒肆看戏舒服多了。台下还有很多提篮小卖的小商贩,你来我往,为浴客提供方便:有卖香烟洋火的、瓜子花生恋思萝卜的、炸花生米兰花豆的……。浴客从浴池里上来,沏上一壶好茶,佐以几样茶点,边品尝边看戏,这确实是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为了给浴客解热消暑,大堂上方还装了几片布幔,由专人拉动,为浴客带来凉意。戏园开张后,确实为浴池招引了不少浴客,有的戏迷甚至一天都泡在澡堂里,为的是既能看戏,又得到了享受。为了稳住客源,浴池还特意招了一批穷人家的孩子学戏,自己组建戏班子,小演员由于扮相俊美,唱腔清脆,还带着几分雅气的表演,因而也受到了戏迷们的青睐。

民国以后,由于京剧的日渐繁荣,喜爱戏剧的人越来越多,加上诸如“四大名旦”“四大老生”等名角的唱腔的流行和不同流派艺术表演的不断推出,很多剧目的剧情已经为人们熟知,名家唱段更是广泛流传,使人耳熟能详。不少人平时从嘴巴里就能很自然的哼出几句京剧,诸如青衣的“苏三离了洪洞县……”,老生的“我正在城头观山景……”等等。风行一时的发条式留声机和胶木唱片更成了人们学唱和普及京剧的有利途径。还有很多爱好者茶余饭后常常聚在一起自拉自唱自娱,互相切磋。有的热心发烧友为了提高技艺,还专门拜师学艺。自信心强的票友纷纷扮妆登台过把瘾……不化妆的叫“清唱”,化妆的叫“彩唱”。一些业余爱好者还自发组织了大大小小的业余剧社,轮番表演,以艺会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民国初年成立的“良友京剧社”,20世纪20年代的“平剧研究社”和30年代的“国剧研究社”等。京剧的流行刺激了戏楼的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到阜阳解放时,城内曾前后兴建大大小小近10个戏园,如专营演出的颍州舞台、建中剧场、天仙舞台、民众剧场等。这些剧场规模虽然不大,设备也比较简陋,但都接待了不少在豫皖一带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的演员来阜阳演出,如京剧著名武生李万春、须生徐盛岩、文武花旦筱玉燕,著名评剧演员鲜灵芝、花艳琴,豫剧演员徐艳琴、徐玉琴,越剧演员毛爱莲等,使戏迷大呼过瘾。

在这些戏园里,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修建于1943年的民众会场,这座剧场位于城中心鼓楼西,与北面的城隍庙隔着一个广场,是在原颍州大舞台的基础上打造的。扩建后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米,有1000个座位,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了。民众会场是由当时阜阳各界,主要是商会捐资兴建的。会场为砖墙草顶,环绕舞台三面设有楼座,楼上楼下的座位为木板钉成,靠背上还有一条木板,可供后座观众摆放茶点。剧场建成后,包括像豫剧名家马金凤等很多著名演员都在这里演出过,每有新人来阜演出,会场就在大街小巷张贴海报,并雇有洋鼓队、马队上街宣传造势。开演时会场门口放置水牌,写着演员的名号和演出的剧目。观众持票入场,有专门负责导引的人员为观众对号入座。演出时一般先演一场折子戏,叫“垫戏”,是为正戏铺垫的意思。“垫戏”一般由后辈、徒弟或自愿演唱的票友上演,一是可以为这些人提供一个实习演练的机会,也是为不能及时到场看戏的观众留出时间,这种演出方式体现了会场对观众服务的周到细致。

三、解放后是阜阳剧院文化的繁荣时期

阜阳解放后,百废待兴,演艺事业也如同枯木逢春,逐渐恢复起来。民众会场被更名为人民会场,1948年,在阜阳中心文化馆馆长许加强倡导下,成立了以张久成为社长的阜阳京剧联谊社,组织了一大批票友参加演出活动,成立之始,就在人民会场等剧院义演三天,赈济灾民。1949年,京剧联谊社又联合温德奎剧团,合并成立了阜阳京剧团,演出了《闯王进京》《白毛女》《逼上梁山》等优秀剧目,并配合政治运动,深入到农村乡镇巡回演出。同年,文化名人吕霞光在阜阳联中任教时,组织了成员以小学教师为主的阜阳职工业余剧团,排演当时十分夺人眼球的话剧,把曹禺著名的话剧《雷雨》搬上了阜阳的舞台。为庆祝淮海战役的胜利,还演出了刚刚从解放区传来的歌剧《白毛女》。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繁荣,文艺事业也迎来了春天,阜阳的剧院文化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过去那些规模小、专供有钱人享用的戏楼已经不能适应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一批新建或扩建的大型剧场出现,如在原民众剧场基础上新翻建的人民剧场,占地面积扩大了一倍,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米,设备也逐步更新,使用了先进的灯光照明及扩音设备。阜阳城还陆续新建了群众剧场、工人俱乐部、人民电影院、三里电影院等大型剧院,使阜阳人民休闲的日子里有了更多、更方便、更舒适的观看戏曲和电影的去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阜阳的文艺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先后出现了阜阳地区文工团、阜阳军分区政治部文工团、阜阳地区梆剧团、阜阳地区曲剧团、阜阳地区话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阜阳地区下属各县有条件的也成立了县级的地方戏剧团。在文化馆指导下,还成立了阜阳业余话剧团、大隅首公社业余剧团和北关业余剧团等一批业余演出单位。这些剧团上演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京剧、话剧、曲艺等节目,使阜阳的剧院文化耀眼夺目,百花齐放。

始建于1958年的阜阳大戏院,是阜阳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为完备、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座现代化大型剧场,前后用了两年时间,到1960年才竣工落成。阜阳大戏院坐落在当时阜阳城区最为繁华的颍州路中段,建筑面积达2250平米,舞台口宽12米,深20米。剧院整体后楼三层,分设服装室、化妆室、道具室、会议室、演员宿舍等,前楼还设有休息室、观众坐席楼上楼下共1400个,其规模在当时已经十分可观了。

大戏院建成后,这里成了阜阳市民文化消费的最主要的场所,每当夜幕降临,戏院门口人潮涌动,广场两侧停满了自行车,各种叫卖声和自行车的铃声不绝于耳,人们兴致勃勃地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来,共享丰盛的文化大餐。

大戏院建成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前来阜阳视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举行了首场招待汇报演出,兹后,中央及省领导谭震林、张治中、曾希圣、李葆华、万里等同志都曾来戏院观看过演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姜昆、唐杰忠、郝爱民,著名影视演员古月、苏林、刘晓庆、卢奇、李秀明、朱琳及电影《西游记》剧组的主要演员六小龄童、迟仲瑞、马德华、闫怀礼等,都曾在这里进行过精彩的演出[3]893。

深受阜阳人民欢迎的各级地方戏剧团、话剧团、文工团是阜阳大戏院演出的主力,阜阳著名的本土戏曲表演艺术家如淮北梆子戏演员郑连馨、任保华,曲剧演员郭立仙、蒋华池等人,都是在这个剧场逐渐走向成熟的。

阜阳大戏院还多次邀请国内知名戏曲专业团体来阜演出,如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韩再芬黄梅戏剧团、河南省曲剧团、河南豫剧三团等演出单位。演艺界不少名噪一时的演唱明星如韦唯、费翔、付笛生、杨钰莹、邰正霄、解晓东、江涛、毛宁、黑豹乐队以及著名小品表演艺术家冯巩、潘长江等都曾在此演出,为阜阳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现在正值阜阳剧院文化的创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阜阳的剧院面临着改制和转型的考验,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繁荣阜阳的剧院文化,是人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阜阳大戏院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型升级,与阜阳专区电影俱乐部合并,嬗变为全省第一家集演出、放映为一体的大戏院。

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成了人们娱乐休闲的最好方式,特别是乐于接受新潮的年轻人,他们更热衷于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电影。电影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现代高科技手段,更能反映生活的广阔视野和多种生活方式,更易于为年轻观众所接受,而戏曲表演由于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和缓慢的节奏,离年轻人渐行渐远。阜阳大戏院为适应观众的需求,调整经营方式,改以放映电影为主,结果空前叫座。如有佳作来临,盛况空前,一票难求。放映场次甚至从早场开始,各场相隔仅半个小时,想买张好座位,必须提前几天预订。售票处门口人头攒动,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队,最为抢手的是夜场票,购买的难度不亚于春运的火车票。由于座无虚席,为节省换场时间,大戏院的工作人员随机发明了“敞门入场、自动对号、清场查票”的方法,作为应急措施。

随着剧团的改制,大型演出在阜阳大戏院已经十分罕见了,偶尔也有名气较大的河南省的剧团上演,但都不可同日而语了。进入90年代以后,电视普及到每个家庭,家庭影剧院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视听时代的到来,而大大小小的录像厅像潮水一样的涌来和退去,潮涨潮落,使戏院经历了一次次的冲击。进入新世纪以后,数字化电影开始普及,电影放映进入了院线时代,阜阳市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数字化影院,如大地、万达、星美等,一些大型商场也不约而同地兴办影城,如时代广场、怡和广场、七彩世界、宝龙、新城吾悦等,这些影城打造优质的观看环境,使之达到了等级标准。而阜阳大戏院在同质化的大群影城的竞争面前,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

但是,也有一批热心于传统戏曲事业的奋斗者,他们仍然在为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四处奔波,不懈努力,十分令人敬佩。阜阳市颍州区新成立了梆剧团,吸引了一批来自河南省的豫剧演员,他们之中有的是资深演员,有的出身梨园世家,有的毕业于戏曲学校,阵容十分可观。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以来,他们利用演出专用车,送戏进村到各个边远乡村集镇,为农民送上他们喜爱的剧目,仅2021年就在农民家门口演出近百场,农民高兴地说:赶庙会,看大戏的场面又回来了!他们也为新形势下剧院文化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为了适应一部分钟爱戏曲的观众的需要,阜阳大戏院还兴办了一个戏曲茶楼,主要消费者大多是老年戏迷和一些退休的老戏曲演员,他们主要是来找找当年的感觉,还有一些青年发烧友,但为数不多,由于上座率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也在勉强维持中。地处闹市的顺昌商城也开办了一家“情缘戏曲茶楼”,茶客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或表演戏曲节目,演员中不乏名角,也有业余爱好者,演唱的曲目主要是京剧和地方戏的折子戏、唱段等,既可自娱自乐,也可切磋技艺,还有一些老戏骨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后辈。另外,名气较大的还有老城中心文昌阁的“豫皖情戏曲茶楼”和鼓楼的“海泉戏剧茶楼”,吸引了不少戏曲爱好者,尤其是老年戏迷。戏曲茶楼的应运而生,充实了阜阳剧院文化的新的内涵。

近年来,阜阳的戏曲表演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样式,那就是公园唱戏。一些退休的老演员和爱好者利用公园这个公共休憩场所,自带伴奏的乐器和板鼓,加上音响设备,在亭台楼阁之上,义务演出,白天晚上都有。观众自发地围在四周,或坐或立,侧耳细听,演员们可以借此亮嗓,保持自己的音色,不让艺功废退;戏迷们借此欣赏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消磨了时光,使休闲的日子更加充实。所以自发组织的戏迷圈在各大公园长盛不衰,如青颍公园、文峰公园、清河游园、西三角游园里都活跃着公园唱戏活动,有的甚至还配备了电声乐队。演员一曲唱完,观众掌声雷动,影响较大的圈子,常年聚集百人以上的观众,宛如一个小型剧场。有的发烧友还把卡拉OK设备和投影幕布带进公园,游客可以自点曲目,登台亮相,尽情高歌,尽兴而归。阜阳的剧院文化出现这些新的变化,在民间延续着,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随着教育革命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不衰的中心课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戏剧走进了校园,走入了课堂,语文教学一种新的课堂教育形式出现了,那就是课文情景剧。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根据情节,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由师生分别担任角色,在课堂上演出,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思路。阜阳市一些中小学的这种做法,既深化了教育改革的成果,又向学生推介了戏剧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使学生从小就能亲近戏剧、热爱戏剧,课堂变成了小型剧场,这也是阜阳剧院文化嬗变的又一新的形式。更为可贵的是,为了不使地方戏曲断流,太和县和阜南县的文化部门还分别把几近失传的清音和嗨子戏送进中小学,由老艺人传授两个剧种的表演艺术,培养了孩子们对两个地方戏曲的感情,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了解,目前一些孩子已经能够熟练地演出一些剧目和片段。颍上县文化部门还兴办了花鼓灯艺术学校,由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花鼓灯青年演员,时常在各旅游景点为游客表演,使外地游客也能了解和欣赏到这种来自民间的表演艺术。阜南县文化部门则聘请老演员,举办嗨子戏剧学校,专门培养当地流传已久的嗨子戏演员,为传播这种艺术表演门类,并使之发扬光大作出贡献,也为阜阳的剧院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爱听戏的人可以借助电脑、手机、影碟机、唱戏机等欣赏戏曲节目。爱表演的人可以借助网络、直播、抖音等传媒在公众面前秀一把,粉丝多的还因此成了网红,甚至由业余爱好者华丽转身,变成了个体演唱户,形成了一种新的职业。戏曲演唱和传播方式如今已经打破了传统剧院文化的格局,走向了一条无限广阔的道路,真正从根本上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为了让剧院能继续为大众服务,有关单位决定以招商引资的方式重新改造阜阳大戏院,把阜阳大戏院改建为一座大型娱乐综合体,改建后的大戏院除保留影院、剧场外,还增加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酒吧,增设三个标准化影厅,阜阳大戏院将以新的姿态呈现在阜阳市民面前。

随着阜阳市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阜阳市政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如今,在美丽的双清湖畔的城南新区,一座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人们翘首以盼的阜阳大剧院,其已经成为阜阳市的标志性建筑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阜阳大剧院圆弧流线型的外墙闪耀着银光的玻璃幕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反射出熠熠光彩。入夜,装饰着景观灯的大剧院倒映在双清湖上,反射出流动的色调,分外妖娆。大剧院远看像一艘待发的邮轮,从空中俯瞰,又像三片巨大的花瓣,美不胜收。剧院的剧场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人字形舞台,这是目前我省剧院中面积最大的舞台。剧场包括综合性剧场、多功能小型剧场和电影院线三大组成部分,连为一体。剧场分上下两层结构,舞台的软硬件设施均为国际一流,从而能够使观众享受到高品质的艺术表演。阜阳大剧院的落成与开放,标志着阜阳的剧院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开放后的阜阳大剧院计划每年至少安排演出100场,还安排自营项目、惠民专场等,涉及话剧、舞台剧、音乐剧等多个种类。每月还至少组织市民开放日活动一次,每次参与人数不低于500名,通过专业人员讲解,带领市民参观等多种形式,扩大剧院影响力。2021年12月10日,阜阳大剧院演出了落成后的第一场处女秀歌舞晚会《花开东方》,以后又陆续推出音乐剧《东方有佳音》、舞剧《粉墨春秋》、儿童剧《奥特传奇之英雄》《小猪佩奇》《完美的下雨天》等优秀节目,深受观众好评。目前剧院正在申请省文化惠民工程活动,届时票价有望低至每张30元,这项亲民措施无疑会受到市民们的热烈欢迎。

最近,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演艺团联合制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在阜阳大剧院精彩亮相,为阜阳市的群众带来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这次演艺活动将启发阜阳市如何进一步发掘文物的文化内涵,让阜阳的文物也动起来、活起来,用文艺方式讲好阜阳故事,不断提高阜阳的软实力,为剧院文化如何与文博文化结合起来,作出了有益的启示。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剧院文化的创新道路将十分宽广,特别是开展横向合作,将会为剧院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演出与餐饮文化、文化娱乐相结合,剧院和会展文化相结合,剧院文化和文旅文化相结合等等。比如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掘颍州西湖景点的文化内涵,结合历史人物,打造情景剧,并作为保留剧目,定期轮番上演,将会为阜阳剧院文化带来更多的外溢效应。

阜阳剧院文化的兴衰和演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的5G时代以后,将以更加快捷的方式改变着文化传播的方式,让过去成为记忆。阜阳剧院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戏曲艺术的传承要伴随时代的发展,要逐步加入新媒体的元素,结合新兴产业进行再创造。为拓展受众群体,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观众,要以创新的精神,敢于破除陈旧的格式,整合新的资源,借助流行文化元素及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新品,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下,继续完成新的嬗变,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1]王德寿.安徽文化概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9.

[2]王秋生.阜阳文化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344.

[3]阜阳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阜阳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933.

[4]《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阜阳卷》编委会.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阜阳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Fuyang's Theatre Culture in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YANG Gu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maturity of opera art, the theater culture in Fuyang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of germination,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Fuyang theater culture reflects the position of Fuyang as an important town in the northwest of Anhui Province,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city and its leading role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o inherit and develop Fuyang's theater culture with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uyang; the theatre culture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5.02

J821.2

A

2096-9333(2022)05-0009-07

2022-09-20

2019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淮河文化论坛’”名栏建设研究(SK2019A0304);2020年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淮河文化论坛’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与集成传播研究”(GXXT-2020-039)。

杨光,男,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戏楼阜阳戏曲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化龙村柏树庙戏楼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阜阳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