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研究
2022-12-31高学金
□ 文/高 原 高学金
2013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首次提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旨在高校中造就一支“党建”与“学术”双带头的高素质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对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战略意义[1]。教育部在《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中强调,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2]。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深化领会“双带头人”重要意义,分析落实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持续优化建设路径,对于最终实现高校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发挥教师支部基础性作用,有效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双融、双促”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培育工程的重要意义
培育“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对于夯实党对基层组织的有效领导,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实行培育工程是推动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党支部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和党组织的基本细胞,是高校全部工作的基础,在夯实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专业领域拥有学术影响力,同时有政治素养的专家型党支部书记,能够更好地在学术领域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党支部用学术讲政治,引导教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作为党员群众身边的示范榜样,可以有效增强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3]。
2.实行培育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
教师党支部建立在业务一线,是党在高校的基本细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战斗堡垒[4]。党支部作为团结凝聚师生的主体,通过培育党建和学术“双带头人”,可以更好地发挥党支部书记思想和业务双引领作用,不断推动思想育人、学术创新,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带领教师党员从思想认识到业务能力双提升,把党支部打造成为“课程思政”的基地,为国家培养业务精湛、政治坚定的优秀人才。
3.实行培育工程是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的重要支撑
学术和党建作为基层组织的“一体两翼”,随着“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展开,有利于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党建,有效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在业务工作中的威信与话语权[5]。在支部活动中,业务工作与党员需求相结合,支部工作集学习、研讨、业务于一体,很好地发挥党支部在学科建设中的平台载体作用[6]。通过选拔培养思想和业务双阵地均具有领导力的党支部书记,促使党支部书记集学术负责人、党支部责任人于一肩,依托党建抓科研、聚焦项目促党建,以组织共建、队伍共带、资源共享、人才共育、项目共研为抓手,使党建成了业务发展的推动器[7]。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的落实情况
本课题首先对“高校‘双带头人’工作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归纳总结,对北京工业大学的部分教师和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查访问,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随后以北京工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理工大学5所高校为分析对象开展了前测和问卷主体的确认。在正式调研中,问卷发放按照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以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23所北京高校教师作为对象进行了调查。此次问卷发放兼顾了高校不同类别,被调研者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等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共回收6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39份,有效回收率为71.73%。
1.对“双带头人”制度的内涵认同尚须深化
高校教师党员对于“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的认知程度较低。近1/3受访者对“双带头人”主要内容和相关工作机制只了解一些,从侧面反映出首都高校未能充分宣传“双带头人”培育思想并扩大影响力度。在选择“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重点有哪些时,抓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分别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比例远低于优先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这表明在教师群体中,对于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双带头人”工作机制的内涵认知仍然不足,虽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同党组织引领教学科研,但对实际工作的操作中如何相结合不是很清楚,对工作侧重点存在认识上的模糊。
2.“双带头人”选任考核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统计显示:2/3的受访者认为现有选任考核等工作机制原则性规定较多,操作上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足。在实际选任中,不同学科的落实标准和理解认识存在差异,选配人选参差不齐。少数“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够配备正高职称党支部书记,但依然存在个别学科落实困难情况。教师党支部书记一般为兼任,党务工作经验不足;专职的党务人员在学科建设发展、科学研究方面话语权不够,给选任带来困境。在党建活动开展方面,60.8%的受访者认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应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开展党建工作,并在考核方式、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加强,动态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3.“双带头人”激励保障政策吸引力不足
56%的教师认为激励制度最有利于促进“双带头人”工作机制,其次是考核制度(52.6%)、选任制度(49.2%)、培训制度(36.5%)、监督制度(33.7%)。研究发现:72.9%的受访者认为学术带头人自身教学科研工作较重,对能否承担“双带头人”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同时,调查显示:当前已有政策对“双带头人”激励吸引力不足,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此外,44%的受访者认为党支部存在多家行政单位联合设立情况;56.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根据高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研究表明:随着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学科交叉融合需求加大,组织设置合理性也直接影响“双带头人”作用的有效发挥。
4.“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的双向路径有待深化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双带头人”所处岗位、职称以及对目标责任的认识是否清晰,对于培育机制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现状是“双带头人”人才储备不足。44.9%的受访者认为“双带头人”机制最大的障碍是时间与精力的冲突。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党务工作热情。各高校在“双带头人”的培育路径上存在“偏科”,相较于把有科研潜力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更侧重于把学术带头人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1. 构建上下联动的协同培育机制
推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落实要在系统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8],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院级党委组织落实、党支部实际推动”的机制。第一,高校党委要把 “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纳入干部人才规划。第二,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学科建设等部门协同参与,院级党组织过程指导,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第三,推动支部认真落实相关制度,加强宣传引导,统一各层面思想和认识。
2.构建要素突出的选任考核机制
在选任考核制度方面,要依托教师专业特长,突出在教学科研和党建业务的双带头性。第一,适时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根据重大攻关项目、重点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突破院系限制,将党支部建在实验室、课题组和研究所。第二,明确选任核心指标。对于“学术带头人”的标准掌握,兼顾学校差别和学科差异,以真正发挥作用为标准区别选任。建议“双一流”建设学科选配正高级职称并拥有党务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研究型高校的优势学科应选配正高级职称并党性强、肯奉献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教学团队为单位设立的党支部,教学带头人可以作为“学术带头人”选配。第三,运用综合考评。要本着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构建可量化考核标准,把教学科研和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同部署同检查,加强动态管理。
3.构建完善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落实党支部书记的政策保障。将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计入党务工作量并给予津贴补助。探索将党务工作经历认定纳入人才项目评定;提高政治待遇,打通党支部书记岗位晋升渠道,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为党委委员或中层干部。第二,落实党支部书记把好政治关、师德关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院级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党支部书记列席相关议题;在三级机构推行核心组会议,落实党支部书记兼任行政职务等举措,让党支部书记在教师引进、考核评优等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第三,落实党支部书记关爱保障。建立高校领导干部联系制度,让党支部书记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4.构建充足专业的人才后备机制
第一,构建教师党支部书记人才后备核心力量。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党务工作者,将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以支部书记标准进行培养,建立后备人才库。重视高端人才的思政工作,增进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9]。第二,把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全校党员干部培训。坚持分类培训,增强党支部书记领导力建设。选送党支部班子到学校、北京市培训学习交流,提高政策理论、党建工作、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业务、党务“双线”领导力。第三,加大挂职力度。让基层党支部干部到学校职能部门进行岗位锻炼,在处理学校热点、难点问题中接受历练,成长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