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及其红色育人元素研究

2022-12-31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学生

□ 文/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大先生”不断涌现,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关重要。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概念的内涵

1.何谓“大先生”?

“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从《礼记·曲礼》起便称呼老师为“先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韩愈的《师说》可以看出,“先生”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2];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3]。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大先生”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2.何谓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大先生”顺势而出,他们登高望远、引领文明发展的走向。古代,孔子、老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他们是当代人景仰的“大先生”;近代,陶行知、蔡元培、鲁迅、胡适、王国维、陈寅恪……他们常常被称作“大先生”,也被称为“民国大先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出现了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成仿吾、陈望道……他们则被称为党史中的 “大先生”。

党史中的“大先生”与“民国大先生”,不仅在时空上有很多交集,而且也存在一定共性:他们都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民族劫难;都怀有救国图强的梦想;都是以教育家、学者、名士的身份而闻名……但是,相较于“民国大先生”,党史中的 “大先生”又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他们的政治面貌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他们的阶级立场都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一边,这些特征都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奋斗目标等紧密相联,也是党史中的“大先生”与“民国大先生”最本质的区别。

因此,以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成仿吾、陈望道、钱亦石、竺可桢、李四光、谢觉哉、恽代英、蒋南翔11位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为研究对象,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11所高校①“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带领学生团队,研究他们的精神特质并创作完成11集“致敬大先生”微视频,系列微视频在大中小学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素材受到广泛欢迎,20余万人次观看学习并反馈心得体会超百万字,育人成效显著。可以说,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微视频创作与精神研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是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创新成果,是“互联网+关工委”工作的有力探索,是发挥“五老”作用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案例。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的精神特质

教育,国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研究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的精神特质,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1.“信仰马列、救国图强”的政治追求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政治面貌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这种政治上的追求,是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们最突出的特征。

第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是中国第一部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更是鼓舞、激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徐特立在蒋介石国民党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发动屠杀共产党人的反革命事变之际,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蒋介石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曾经两次劝解吴玉章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回到国民党内担任高官要职,吴玉章的答复是:我认定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不会“二三其德”(即绝不动摇已经确立的共产主义信仰)。

第二,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大时代背景下,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们,并未安然于校园课堂,而是既在课堂,也投身社会,参加到伟大的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之中去。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成仿吾都参加了红军长征,前三者是“长征四老”和“延安五老”中的三位,成仿吾则是长征队伍中的唯一一位教授,年近花甲的徐特立是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战士中年龄最大的人,面对长征途中新区的群众对红军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他走遍街头巷尾,积极宣传毛泽东的主张和党的政策,既增加了当地群众对红军的信任感,也为加入红军奠定了基础,徐特立还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教红军战士学文化。年近半百的林伯渠手举马灯亲自为战士照路的感人画面被当场以速写记录下来,并提句“马灯照万人”。谢觉哉在途中表示:宁可拖垮,也不离开党中央一步。恽代英写了《力行救国论》并“身体力行”,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雨花台。“一二·九”运动期间,蒋南翔率先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排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口号,用以警醒国人、提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把个人追求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抗日战争初期,钱亦石以大学教授身份担任前线“战地服务队”的队长,动员军民抗击日本侵略,殉职于上海奉贤抗日前线,成为“为抗战而牺牲的文化界中的第一人”和革命烈士。

2.“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

“教师”和“教育家”是11位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的共有名号,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大先生”的共同之处,区别在于,他们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第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徐特立把教育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革命办教育,并把办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服务:在中央苏区制订扫盲教育方案等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和措施,创办了大中小学以及各种夜校和培训班,培育了第一批扫盲骨干;领导建立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方针是“抗战建国”,创立了“群众本位教育”的思想体系、“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三育并举、德育为先”的理论模型,为中国指明了当代教育改革发展之路。钱亦石启发学生要关注社会并积极参加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出“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的新经济生活的建设者,必须把教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理念,被后人称为“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奠基者”。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他们担任了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领导职务,提出了诸多教育理念和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吴玉章提出“理论实践结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办学指导方针,培养各种建设干部”“人民大学办的是人民大学、办的是人民教育”;成仿吾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学生是教育工作主题”;谢觉哉提出“任何劳动,都需要教育”;蒋南翔提出“以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最先在高校创建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上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术业专攻、探求真理”的学术求索

“大先生”的基础是扎实的学识,在研究领域内有学术造诣。11位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的学术探索与建树,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研究的全过程,体现了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研究具体学科领域现象并探索规律的具体实践。

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探求科学真理。竺可桢、李四光二人的学术地位堪称泰斗级别。竺可桢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是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领军人物,创建了中国物候学学科,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专家,创建了中国的地质力学理论学科,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依照他所创建的地质学理论,寻找到了中国的油田和供制造“两弹一星”使用的铀等稀有元素。

第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术业有专攻。吴玉章是中国历史研究和文字改革研究两个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所著的《中国历史教程》《中国历史大纲》《辛亥革命》《文字改革集》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钱亦石所著的《中国外交史》《现代教育原理》《近代世界政治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世界发明家列传》《世界思想家列传》等,对打开国人视野、开启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去世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联名送的挽联写着“哲人其萎”。陈望道主编了《辞海》,成为中国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还是新闻出版领域的领衔专家。成仿吾是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懂得五国语言。蒋南翔作为教育学研究专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论”并成功地运用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实践当中。

4.“甘当人梯、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第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吴玉章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经常组织教师试讲,也经常亲自讲课,并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恽代英写了《力行救国论》,对自己严格要求。陈望道创设新闻学系,定下系铭“好学力行”。竺可桢在师生中倡行“求是精神”。李四光以“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作为自己和学生共同训词。谢觉哉号召“青年报考师范教育专业,今后要做老师”。他们的身体力行,是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是世人效法的榜样。

第二,甘当人梯,心有大爱。徐特立为寒冬的学生们筹集棉花做棉袜,为席地而坐的学生们弄来木料做“马扎”;钱亦石与学生每日出早操并唱自己为学生编写的《朝会歌》;成仿吾被称作“学生妈妈”;蒋南翔倡导因材施教,坚持寓理于文、寓教于乐。他们都是爱惜人才、爱护青年的典范,始终与青年的心紧密相连。

综上,信仰马列、救国图强的政治追求;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术业专攻、探求真理的学术求索;知行合一、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是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特质。概而言之,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是有着红色底蕴的“大先生”。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弘扬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的精神,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学的宝贵财富,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特征,是培育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生动实践。

1.充分挖掘和宣传“大先生”们的精神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系列微视频创作与展播是信息技术、网络宣传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的一个成功创新案例,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都具有启示作用,各单位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挖掘、研究和宣传,丰富“大先生”精神的内涵,如北京印刷学院在“大先生—陈望道”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北印学子致敬出版大先生”为主题,学子们开展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设计了与“李大钊、陈独秀、邹韬奋、陈翰伯、胡愈之、徐伯昕、钱玄同、朱语今”等十位出版大先生“对话视频”,实现了与党建思政、事业发展、三全育人等重点工作的统筹结合。

2.弘扬和传承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精神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系列微视频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对师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新生入学教育及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等方面,受到院校组织、宣传、教务及关工委等部门的欢迎。师生们被“大先生”心系国家民族的大情怀以及为人、为事、为学的优良品格所感动,在铸魂育人、启智润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老教授们表示,退休不能褪掉党员的责任,要以“大先生”为榜样,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青年教师们表示,要向“大先生”学习,追随大先生的足迹,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耐心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学生们认为“大先生”是丰碑,是“灯塔”,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真心仰慕和追随“大先生”的足迹,要立鸿鹄之志,胸怀报国之心,勤学笃行,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3.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4]“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5]。这些重要论述,为广大教师的职业追求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当以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为榜样,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信念坚定、学识丰富、立德修身的育人楷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注释:

①感谢以下单位对微视频创作和课题研究的支持: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联合大学.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