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建构精准思政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2-12-31周明鹏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灌输教育者对象

周明鹏

(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99)

精准理念与思维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疏离与割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设期待的有力回应,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趋势。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1],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必须加强高校精准思政建设,精准把握和识别大学生群体样态、个体表征以及存在的需求,进而精准建构与设定教育内容和路径,做好精准评估与反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在“精”与“准”的协调统一中提升育人成效。

1 高校建构精准思政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相关思想与精准思政建设和发展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为精准思政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诠释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精准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着持续建设和稳步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时代解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精准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为精准思政建设提出了理论要求,更为精准思政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所牢牢坚持的灌输理论更是精准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

1.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这里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2]。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人的需要的揭示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但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本质内蕴和理论边界的阐释存在瑕玷。黑格尔没有将人置于生活实践之中,而是认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3],将人的需要抽象地理解为精神需要,而忽视人的现实需要以及实践需要等。费尔巴哈则注重对于人的生物性需要的解蔽,忽视了人的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马克思需要理论克服了这二者的弊端,根据人具有的三种不同属性,即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以及“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将人的需要建构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以及精神维度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是对人本身的改造, 它发端于人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需要。”[5]这里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即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与生成动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实践中满足个人的需要。人在实践中形成了有差异的社会关系总和,必将产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需要,个人需要的具体化、现实化和差异化特征突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若依旧对大学生覆盖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取相同的教育目标与手段,显然难以高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满足教育对象的各种差异化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精准理念,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要,找准着力点,设定教育目标,注重教育手段转换,精准发力,促进教育对象的需要得以满足。

1.2 理论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伟大的时代背景,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孕育产生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6]。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人民性的彰显与继承,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履践,是对群众路线的积极贯彻与稳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是形塑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以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必然要求。洞察不同教育对象的真实困境,了解不同教育对象的切实需求,维护不同教育对象的利益,尊重教育对象,真心为了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开展教育工作等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逻辑。显而得见,高校建构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承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有力呈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要求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与科学路径。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精准了解不同教育对象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征,做到以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推动精准培养教育对象。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精准培养教育对象,避免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化为一句口号,要在培养体系、培养路径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体现精准到人,彰显以人民为中心。

1.3 理论依据:灌输理论

灌输理论形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表达,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灌输理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表述里已经蕴蓄着深刻的灌输理论。列宁对灌输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概括与完善,列宁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列宁并没有将灌输理论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将灌输理论运用到俄国工人阶级实践之中,产生积极影响。灌输理论科学阐释了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以及发展的规律,是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理论之一,灌输理论更是直接作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8]。灌输理论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坚持与运用,目的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与贯彻,推动人民群众了解、掌握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外化于实践,并且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灌输到人民群众之中,调动群众积极性,凝聚力量,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中。这个目的达成效果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灌输内容、灌输方法以及灌输时间等各方面的把握,这就要求通过精准思政建设来提升和保证灌输成效。精准思政能够对于灌输内容、方法等进行差异化设置,精准选定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方法,革新灌输理念,更加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且提升教育水准。与此同时,精准思政摒弃了面对不同性质的教育对象采取笼统化、同质化内容或运用“万能”方法进行灌输的弊病,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吸收与落实中的作用。

2 高校建构精准思政的价值逻辑

精准思政建设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有效对接,符合立德树人事业建设要求,而且顺应了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路径、载体等各方面设定与效能发挥。精准思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突出,既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也能够精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多途径缓解供需矛盾,实现动态平衡,并且能够通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 “时” “势”的精准把握,提升育人实效。

2.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渐趋规范化与体系化。不同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解释有所偏差,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着共识,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观念起统摄作用”[9]。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破除落后理念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与发展,才能保证其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精准思政的实施有利于深化与巩固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能够依据新时代具体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实现突破的需求,增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一方面,促进精准化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并有效引导。伴随着精准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全方位、深层次展开,教育者对于精准思政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践路径以及相关活动的步骤、程序等各方面的认知更加清晰,并整理归纳为系统化、规范化的精准思政知识体系,上升为理论认知层次,从而再对精准思政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促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巩固与发展。近些年来,学界非常重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价值意蕴、理论旨趣和本质要求等维度的论述与探讨,重视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贯彻“实然”的揭示,而有所忽视“应然”角度的提升。精准思政有利于深化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落实,并能够进一步增添新内容。无论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或个体问题和需求的精准化解析,还是对于教育内容的精准化输送,抑或是教育路径的精准设计等,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彰显以人为本,还进一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2 缓解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根据教育要求面向教育对象输送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则是教育对象自身精神、物质等维度存在的需要[10]。二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由于对教育对象需求不了解、供给目标不明确、供给内容和路径不精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供需失衡,产生矛盾。高校精准思政要求教育者要精准剖析大学生的问题与需求,从而能够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路径,实现“靶向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的动态平衡。首先,精准思政有利于精准剖析大学生群体性或特殊性的需求,实现“以需求促供给”。当前供给不能有效满足需要的主要原因是囿于对教育对象需求的难以把握,精准思政显然是化解这一困境的有力途径。精准思政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透过大数据的分析,收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数据,精准把握大学生的行为变化和思想动态[11]。教育者在此基础上精准总结归纳大学生的共同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精准输送供给内容。其次,精准思政有利于促进供给侧内容精品化建设,提升教育内容质量。精准思政要求教育者要注重依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而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要根据党和国家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最新思想和理论对供给内容进行精准完善。与此同时,精准思政要求教育者要在注重教育内容整体性的基础之上突出供给重点。精准化供给建立在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精准熟练把握的基础之上,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设定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注重不同性质教育内容配合实施,同时要突出重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精准重点供给。最后,精准思政有利于优化供给手段。供给手段选择影响着供给内容能否有效满足需求,精准思政则能够既看到大学生所普遍接受的教育手段,又能够察觉不同大学生所需要的特殊化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多种供给手段的构筑与创新,提升供给实效。

2.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

长期以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是教育者共同的追求,也是当前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例如,在提升育人实效的原则阐释和具体实践路径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精准思政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事” “时” “势”的精准分析、研判与把握,看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点,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首先,精准思政有利于教育者敏锐且准确分析各种事务。教育者在对各项事务分析的基础上,找准大学生的关注点、需求点以及面临的不同困境,再发掘和总结其中内含的规律,从而有利于教育者科学高效化解不同事务带来的复杂问题,还能够引导大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其次,精准思政有利于教育者精准研判和掌握教育时机和开展活动的契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开展活动的契机既能自然出现然后被教育者运用,也可以通过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争取和创造。高校精准思政前提下的教育者通过对大数据收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微小变化,从而及时发现稍纵即逝的宝贵教育时机,也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争取和创造教育时机,显著提升育人实效。最后,精准思政有利于教育者精准把握国家和社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最新态势和变化趋势。教育者精准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形势,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频共振[12]。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最新态势和变化趋势的精准把握有利于最新、最贴合教育对象实际和最受教育对象欢迎的教育手段得以运用,并且根据教育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载体,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提升育人实效。

3 高校建构精准思政的实践逻辑

精准理念和精准化的建设要求不能停留在理论分析和逻辑演绎层级,实践运演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优化的必然要求,更加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期待。精准思政建设的实践进路应主要从精准把握与识别教育对象、精准设定教育目标与建构教育内容和路径、精准评估与反馈三个方向展开。三者在精准思政建设过程中联系紧密,互为表里。也只有三条实践进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同发力和纵深展开,才能够促进精准思政伟大实践旨归的达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与生命力。

3.1 精准把握与识别

对于大学生的精准把握与识别是展开高校精准思政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网络途径或线下沟通等多种形式采集教育对象的基本信息,精准了解教育对象存在的一般问题的同时,着重剖析教育对象的个别问题或需求。只有在精准把握与识别教育对象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首先,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表征与行为表现。“思想的本质属性同人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13]。因此,深入洞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立场以及人生信仰等各方面思想信息,从而进一步分析与归纳大学生对于自身和外界环境的态度认知,整理外界环境施加给大学生的影响,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变化规律。思想和行为关系密切,大学生所存在的思想能够指导其行为,行为能够反应其思想状态与认知样态。因此,注重对教育对象行为表现的精准把握能够发现问题。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表征和行为表现精准把握,能够将教育对象的“人物全貌”精准“刻画”在教育者脑海之中,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精准把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征。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征差异性较为突出,面对不同年级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求差异较大,教育者不仅要运用不同的教育理念,还要合理选用不同教育内容、手段、路径等。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选择与调整,面对性格迥异的教育对象,教育者要精准变换教育方式。最后,精准洞悉教育对象的真实需求。大学生的需求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诸多需求,例如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根据不同层级还可以划分宏观需求和微观需求,例如生存需求与情感需求[14]。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大学生需求满足的目标与现实状况反差加大,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教育者的供给匹配度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精准把握不同需求并积极总结规律,在教育过程中避免“漫灌”,做到在找寻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教育对象需求的契合点基础上,因人而异与精准施教。

3.2 精准设定与建构

教育对象差异化、具体化的教育需求呼唤精准化的教育供给,教育者在认真辨析教育对象思想、个性特征以及切实需求脉搏的基础之上,以精准理念设定教育目标,建构教育内容与实施路径,以满足教育对象发展期待,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和增强实效。首先,精准设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精准设定和把握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方向,因此,教育目标的设定不仅要考虑其科学性以及可实现性,还要考虑其精准性。一是要精准把握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在不同时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具体建议和新的建设要求;二是要精准把握个别大学生和某一类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或同一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在这两项具体要求的基础之上精准设定教育目标。其次,精准建构教育内容。建构教育内容要从粗放整合向用心选取转变,教育内容的精准建构既要关照教育对象现有知识水平和吸收能力,也要围绕教育对象的现实关切。既注重教育内容择取的政治性、理论性和导向性,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也要注重教育内容建构的形象化、生动化、日常化,促进大学生真实感受到教育活动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最后,精准建构教育路径。教育者在采用普遍性教育路径的同时也要熟练建构特殊性的教育路径,既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整体上进行教育与规范,又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和解决关键问题。教育路径的精准选择不仅考虑是否被教育对象所接受,还应当考虑到教育路径是否能够适应于教育者,即能够被教育者精准掌握,也要考虑到教育路径能否与教育目的高效匹配,是否能够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这也是精准构建教育路径的三项基本要求。

3.3 精准反馈与评估

反馈与评估并不同属于一种意涵,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之中,反馈本义的概念之一为“(信息、反映等)返回,评估本义的概念是‘评议估计估价’”[15]。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关系密切,作用相连,都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与优化的关键步骤。反馈能促进有效评估,评估是反馈的目的之一。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信息精准反馈与评估是指教育者树立精准理念,传统评估、反馈手段与大数据、智慧校园等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构建精准的反馈与评估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达成度、内容科学度、途径的有效度、教育对象的接受度等各个环节进行反馈与评估。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产生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育效果可能在教育过程中持续展现,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集中展现;既可能外显于大学生的行为之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是近期效果,也可以是长期效果。另一方面,评估与反馈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活动结束后,也可以存在于教育活动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和开展过程之中。这两方面是反馈与评估必须精准化的确证。首先,构建精准化、系统化、可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反馈程序与评估体系。既能够全方位覆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能够对每个要素和单个环节进行反馈与评估。防止反馈程序与评估体系的复杂化,促进教育者好掌握、易操作,能够多角度、全要素把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善于将成熟的评估与反馈手段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并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程序与评估体系发展过程中,专家和学者总结和归纳了一整套反馈与评估的量表以及问卷调查等手段,这些已有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推动反馈与评估工作的展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教育对象、教育手段等都产生了不同变化,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只运用传统评估与反馈手段显然不符合精准思政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发挥先进的人工智能、智慧校园等技术手段,对教育效果在教育对象中的体现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追踪、评估与反馈。

猜你喜欢

灌输教育者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