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抓住课堂规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22-12-31包红娜
包红娜
(朝阳市双塔区长青路小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想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解决策略之一。“减负增质”是以“减”学生学的负担来“增”学生“学”的效率,以“增”教师教学的质量来“减”学生“学”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应从45分钟的高质课堂开始,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开始;从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内生的主动性开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准抓住课堂规律,做到“应教尽教”,要以课堂规律为抓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要把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激趣导入;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精准施教;巧设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活动,精致练习。以“三精”促进“双减”、实现“增质”,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中,思辨、明理、减负、悦己。
一、激趣导入,找准“生长点”,驱动学生思考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生长点”,一段生动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段具有挑战性的导入能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一段启发式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生活情境入手,从新时代背景入手亦或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雕细琢。创设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任务能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发其探索和思考。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审美色彩,要渲染求知氛围,要导向课之本源。教学语言的指向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可喧宾夺主,只顾自我表现。事实上,教师“鸡肋”式的无意义导入和为了“炫技”的无效导入只会徒增学生负担。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及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出发,激趣导入,打开“减负增质”的课堂教学大门。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教师首先播放男女小组投篮视频,由此引发学生判断哪个小组投篮水平更高。然后,教师出示两队投篮总数:女生队一共投进25个,男生队一共投进24个,学生不约而同地做出“女生队投篮水平更高”的判断。这时,教师发问:“真的是这样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越是察觉不到教师的意图,教学效果就越好,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在教师这样发问下,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出示参与男女生投篮的队员名单(男队人数远少于女队人数)。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男生投篮水平高,因为两队人数不相同。教师通过顺理成章地导入,将学生引入到对平均数产生必要性的探究中。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平均数”的距离,使他们从富有生活味的熟悉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的角色并驱动其进行深入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可见,激趣导入,找准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以一境、一式、一疑驱动学生思考,这是“减负增质”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二、精准发问,扎稳“增长点”,撬动学生思维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问题并非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时,要在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甚至后续思考的整个过程上下足功夫。如何让真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思维真正活起来,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逐渐实践。我认为,好的数学问题是撬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杠杆”,是精简课堂,提高效率的关键。教师要使学生在有趣又有度的问题导向下,引发其自身最原始的追问心理,寻找适当的行为,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切忌用问题消耗课堂时间,只让学生进行简单、琐碎、无意义的探索,这样只会增加学生课堂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一节有质量的数学课,要求教师要会精准发问,扎稳问题“增长点”,培养学生会质疑、会思考的能力,营造出一种真正师生、生生融洽的“减负高质”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发问都不应该是琐碎而无意义的、为了发问而发问,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真问题、大问题,应该是能真正撬动学生思维的良构问题。
例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A先出示学校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外出参观人数的信息:女生35人,男生12人。之后便陷入一成不变的、无意义地发问中:“你能从课件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根据此数学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该如何列式解答?”学生遵循教师发问,有序地回答道:“从课件中我知道了女生有35人,男生有12人。提的问题是一共有学生多少人,列式为35+12;或是男生比女生少几人,得出35-12。”而教师B是这样发问的:“如果学校给每位学生一瓶饮料,学校准备3箱(48瓶)饮料,够发吗?你是怎么思考的?请和大家分享你的妙思。”该教师的提问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生:我是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名学生,35+12=47(名),接着比较48>47,得出饮料够发。
生:我是这样想的,如果48瓶饮料先发给女生,就还剩48-35=13(瓶),13>12,剩下的饮料够发给男生,所以这些饮料够发。
生:我是想先把饮料发给男生,再比较剩下的饮料数和女生人数,列式48-12=36(瓶),36>35,得出饮料够发。
相同的信息条件,学生在不同问题的驱动下明显有了两种不同的思考探究,虽然都达到了要引出12+35、48-12、48-35式子的目的,可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师B的发问下,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开放性,思维也活起来了。
教师需要一双慧眼去鉴定“真”“假”问题和“大”“小”问题,所谓的“真”问题也就是劣构问题,是指学生通过分析做出恰当的行为,从而达到一个可以看见但不能立即达到的目标。而“大”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提供充分空间,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能真正使学生减少无效思考,增加深度思考。
三、精致练习,把握“延伸点”,激发学生思辨
减少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减轻学生在校外培训的负担是义务教育阶段“双减”的内涵。“双减”大环境下,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设计需要有更高的要求,不应再一味追求量,而应是重质。减负并不等于零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需要适当的练习辅助、巩固、内化的,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把握、揭示和体验。要想设计出有效、有质、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应该把握住教学的本质,以此为中心结构串联,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举一反三且具有思辨力的题组练习。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关于圆的面积这一知识考点很多,教师可先出示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为主的练习题:
(1)已知半径或直径,求圆的面积;
(2)已知圆的面积,求半径;
(3)已知剪拼后长方形的长,求圆的面积;
(4)说一说剪拼后长方形与原来圆之间的关系。
这是常见的题,教师还应该就题引发学生用关联发散的思维继续改编练习题:
(1)已知圆的半径,求剪拼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
(2)已知剪拼后长方形的长宽或周长面积,倒推圆的周长面积;
(3)将圆与长方形或正方形组合起来,叠、减、拼,找关联、求周长、求面积。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横纵对比、求联,使学生向高阶思维进阶。这一组练习设计很好地把握了“圆的认识”教学的本质,把握了“延伸点”,在练习中激发学生思辨。这样就能以一题连一片,以一片通一类,使学生在精致的结构化练习中,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会分析、沟联、总结,提炼方法、内化解题思想,让练习真正练到位。
练习作业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作业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抓手,承载着智育的功能,学生要在作业中进一步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发展智力,形成技能,激发潜能。教师要使学生在精致的练习中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寻找解题的高效方法,要减少无效的、重复的、琐碎式的负担练习,真正做到“减负增质”。
教师应该以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为载体,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开展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问题解决、数据分析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精准施教。教师要追本溯源,从关注学生已有认知着手,精准发问,使学生探清问题本源,理清知识本质,明课堂之理,塑说理课堂。
宋代胡宏说:“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让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每一位教师都要真正地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要从教学设计出发,分析学生,精心解读新课标,研读教师用书,活用教师用书。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和兴趣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致力于为学生的好学、乐学而发问,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师应在“大”问题和“真”问题的引导下,在精致练习的催化下逐步构建真正的“减负高质”课堂,让“双减”得到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