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用“新课标”践行“双减”培育文化自信
——2022年语文教学研究重点聚焦三大主题

2022-12-31戴正兴

辽宁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新课标核心

戴正兴

(江苏省丹阳师范学院)

2022年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首年,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的整体推进、有效实施年。语文教学研究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涌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富有创意的教学实践。

一、新课标的颁布与施行,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注入了新思想

研读时隔十年大修的新课标,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的一项全员性活动。众多语文教育主流期刊为配合新课标学习培训活动,纷纷开辟专栏,为读者正确理解新课标内容、探索新课标的精准实施提供借鉴。诸多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一)从宏观上审视新课标的内涵及价值

适时颁布与实施的新课标,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坐标上是一个新的节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了新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者纷纷撰文研读,有两篇标志性的解读文章受到特别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课标修订组组长郑国民的《以文化人,建设素养型语文课程标准》从修订背景、修订思路、主要变化与突破、实施重点和难点等方面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从“全面把握核心素养”“深入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充分发挥评价和考试的导向作用”三方面阐释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揭示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和考试命题要求、减轻学生语文学习负担等方面的具体突破与变化。

新课标到底有哪些重要变化和突破,如何开展教学?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荣维东、唐玖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学理依据与实施策略》文章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是:凝练了课程核心素养,构建了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了整合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修订完善了课程实施,新增了教研和培训内容。修订背后的学理依据表现在五个方面:社会大众需要教育变革,核心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主流方向,情境认知学习是其心理学基础,内容统整是其课程论基础,强化学科实践是其教学论基础。基于新课标的教学实施策略为:立足核心素养,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立足学习任务群,整合学习内容和资源;加强情境任务设计,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利用信息科技,赋能语文教学;加强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学习。”

(二)从中观上解析新课标各个组成部分的要义

新课标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部分组成。语文教育研究者从中观层面对其进行解析。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寻找课程建设引领与现实问题解决的结合点》一文中指出,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总体设想,也是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钥匙。新课标的理念中有不少突破性内容,比如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架构目标体系,用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提升语言实践活动和课程评价的地位。在五条理念中,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理念居于核心地位。文章认为,这些理念从课程改革的高位来回答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并在继承以往语文课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未来语文课程建设既有引领性,又有针对性。

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提出的两个重要的新内容,如何对这两大概念进行解读?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在《“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解读新课标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文中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现实格局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抓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三是要分析新课标两大特点的历史发展轨迹;四是要认识“大概念”这一语文课程的时代发展态势的基本精神。

(三)从微观上对六大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和新意进行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的六大学习任务群,排在首位的便是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王崧舟、陆虹在《厚积而薄发,知类而通达》一文中认为,其课程意义和价值在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标为什么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梳理”的新要求?文章认为,语言文字积累的目的是提取和运用,而要“自动化和顺畅提取”,就需要通过“梳理”来实现。“梳理”就是对积累的语言文字加以归纳、分类、整理,使之形成条件化知识。语言文字梳理是积累的巩固和优化。如何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课程内容,切实达成相关课程目标?新课标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关注学生兴趣与情感的激发,二是教给学生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这是新课标关于思维的新立意和新表达。

肖秋萍在《2022年版语文课标关于思维的高要求》一文中从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进行了解读。文章提出,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思维的类型和思维的方法,而且要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新课标将“实用型阅读与交流”作为发展型任务群之一,做出了具体的教学提示:一是强调实用性,以生活为中心,凸显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二是强调整体性,以活动为枢纽,重视学习策略的整体性;三是强调表现性,以任务为导向,关注学习结果的表现性。

二、“双减”的实施,为重塑教育生态赋能

2021年,对“双减”的研究尚属初始阶段,2022年,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始终是“双减”的核心要点。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新作业设计与指导思路、提高作业设计的整体指导水平,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引起众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

(一)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双减”下,有论者提出,当下的作业设计和新课标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分科设计严重,跨界的力度太小;二是理性设计盛行,感性化指数偏低;三是基础性设计比重过大,创美化设计被忽视;四是严肃庄重的设计多,融入嬉乐元素的设计少;五是短点的设计多,长线的设计少;六是静态的设计多,活动化、思辨型的设计少。还有论者指出,日常的语文作业实践性元素仍然缺位,主要表现在:作业的情景设置不切实际,没有强烈的任务驱动,缺少语文综合能力诉求。还有论者对小学生语文作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缺少单元整体设计,在功能上缺少学科融入设计。面对这些问题,创新作业设计与指导的思路,提高作业设计的整体水平,就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及教研人员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如何实现“双减”和“提质”“促优”的比翼双飞

周一贯在《“双减”,呼唤树立“新作业观”》一文中认为,我们应该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建立“新作业观”。文章提出,所谓“新作业观”,首先应当是“作业的情趣观”。儿童的作业应当是属于儿童的,它需要有儿童的情趣,为儿童所喜爱。第二,“新作业观”应当是作业的“尝试观”,不只是一味地重复操练。第三,“新作业观”应当是作业的“生活观”,使作业尽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第四,“新作业观”应当是作业的“践行观”,包括了看看、做做、走走、玩玩,而不只是抄写。第五,“新作业观”应当是作业的“无标准答案观”,许多作业都应当体现儿童因个体独立思考而带来的“开放性”。

(三)“双减”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杨凤辉在《人民教育》上撰文,提出“双减”背景下,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的“三维路径”,一是“梯度”分级,让作业设计更具“精准度”;二是广度“延伸”,让作业设计更富“创新度”;三是“深度”开发,让作业设计更有“生长度”。

从时间维度和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优化作业设计,是回应“双减”的实践举措。王学进在《“双维”驱动,设计“生长型”作业》一文中提出,“双维驱动”是指作业设计的两个切入点:时间之维和素养之维。时间之维是指以课时、知识点、单元(主题)为单元设计,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作业,此类作业遵循“基础—拓展—迁移运用”的基本原则;素养之维是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南,设计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类作业,突出实践体验、应用转化。

(四)如何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

随着“双减”的深入实施,学校作业变革的焦点逐步从“如何设计优质的作业”这一表层问题延伸到“如何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王晓芳、黄锦辉在《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内涵要素与提升路径》一文中提出,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有多重路径,一是将作业设计能力纳入教师专业标准;二是保障教师专业自主,鼓励作业设计的创新实验;三是搭建作业资源、工具和技术的共享平台;四是完善学校作业治理机制,为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育提供制度环境。

三、新课标和“双减”的践行,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转型导航

新课标的实施与“双减”的践行,使语文课程改革进入转型的关键点。众多研究者聚焦语文教学的转型与体系重建,从“暗中探索”走向“明理探究”,视角更新、更开阔,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如何走进新课标

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不同于以教材(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专家分析认为,以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是平面的、零碎的,教师的教学容易局限于对课文的零星认知;而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是立体的,教师讲的不只是课本知识,还会有其宽泛的“相关性”和可能的“演变发展”;学生学的自然也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是带有整体性的,具有结构化、前瞻性和多角度特征。

小学阅读教学走进新课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汪潮在《小学教学》上撰文,归纳了如下几点:阅读教学目标从单一到多维,阅读教学类型从单文到多文,阅读教学流程从统一到主题性,阅读教学方式从导学到多样,阅读教学策略从经验到学理,阅读教学关系从对立到辩证。

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改革必将引起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转变:教学目标从指向三维目标转向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从语文知识体系转向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式从反复记忆与强化训练转向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评价从以语文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导向。

(二)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写作教学如何对接新课标

新旧课标在写作教学方面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将“写作”与“口语交际”合并成为“表达与交流”。新课标里写作板块没有了,写作教学不再重要了吗?解读新课标我们发现,写作教学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全面地渗透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写作教学在整个新课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谈永康在《走向素养:新课标“表达与交流”的价值思考与教学建议》一文认为,“表达与交流”各有价值,新课标用“与”连接“表达”“交流”,表示并列关系,在原有意义上又赋予新的意义,一是融合了学科育人,二是凸显了任务驱动,三是活化了教学方案。有专家认为,新课标用“表达与交流”这样的表述,预示着未来的小学写作教学更加关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教学融合,也更加强调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贯通。

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怎么教?荣维东、曾杨丽娜在《“新课标”背景下写作教学怎么教》一文中提出,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基于具体的情景任务,真实地教。建议中小学教师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到具体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将写作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做到以境促情。二是区分不同的写作类型,规范地教。中小学教师能够区分不同的写作类型并开展规范教学的前提,是要掌握学习性写作、实用性写作、思辨性写作以及创意性写作四种不同类型的定义及特点。根据四种写作类型的不同定义,准确地完成对具体写作任务的类型划分。三是充分使用教材资源,灵活地教。“随课微写”作为依托教材资源且具有灵活性的一种写作教学模式,与新课标背景下对新型写作教学所提的要求高度契合。“随课微写”与普通的小练笔有本质区别,它具有聚点成面、积微成著、随文性、随堂性等显著特点。

(三)学用新课标,突出重点,融会贯通

我们学习新课标需要穿越众多新概念的“丛林”,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以及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周一贯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与学业质量标准这三大概念是学习新课标的重中之重。

1.坚持核心素养教育导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和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是语文课程理念的关键要义。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来确立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如何坚持素养导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持续健康发展?语文教育专家荣维东、于泽元在《语文教学要坚持素养导向、整合取向、实践路向》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师要坚持核心素养教育导向,坚持以学生的语言生活为基础,以情境化学习任务为驱动,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系统精准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的要求,精心选择语言学习材料和资源,科学设计并精心组织活动,注重学习过程、方法和策略的指导,积极变革教学方式,营造良性学习生态,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2.精准设计学习任务群,为建构新的语文学习生态赋能

新课标用学习任务群来架构课程体系、呈现教学内容,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对新时代诉求的主动适应。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为了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以学习任务统领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语文学习任务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这一问题引起诸多研究者的思考和探索。有论者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是“任务”,让语文学习任务落地生根,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关键正在于将抽象的、琐碎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有真实意义和目标的系列学习任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义是:注重“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凸显“任务”,强调任务驱动;形成“群聚”,强调综合性,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整合和语文与其他学科、大千世界的整合中学用语文。有研究者提出,以“主题—情境—自主—评价”组织任务群教学,具体做法是:以学习主题统整单元,以真实情境导航任务,以自主学习提升能力,以立体评价促进发展。还有研究者提出,学习任务群需要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根据新课标中的学段要求确定单元教学要求;二是制定单元任务与单元小任务;三是根据任务重组教材,然后确定每个任务的活动;四是精心设计“教、学、评”活动。

3.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引领考试评价改革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部分,明确义务教育各个阶段学业质量要求,对于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助学业质量标准就能准确判断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了解考试评价的水平要求,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的状况,从而发挥学业质量评价的导向功能。研究者提出,学业质量标准体现的评价观念,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将内隐的综合性素养变为可观察、可描述、可测量的语言运用行为;第二,关注学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学业质量标准不仅描述了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且描述了伴随语文关键能力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等品质特征。

四、传承“三种文化”,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助力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什么是文化自信?研究者提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并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核心课程,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特殊地位。邹鄂生在《语文教学通讯》上撰文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教材担负着承载文化的责任,体现其传播文化的独有价值。一是传承文化自信的义务价值,二是传承文化自信的优势价值,三是传承文化自信的规律价值。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其自身特点,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处处显示出传承文化自信的价值。

新课标全文前后出现“文化”词汇30余个,出现频率115余次。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汪潮教授在《新课标“文化”标准的指向》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还应视为一个文化过程。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把语文教育过程自然看作是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过程。

邹鄂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落实的思考与实践路径》一文中,基于新课标及统编教材,从三个层面探讨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一是充分认识统编教材传承文化自信的义务价值、优势价值与规律价值。二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担当落实文化自信的重任。落实文化自信,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文章提出,要利用旧知,激发动机;精读文本,挖掘文化;读写结合,拓展巩固。三是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整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教师应坚定文化自信,注重三种文化的主题整合、不同文体的体裁整合、不同学科的多维整合、课内熏陶与课外体验的整合,以实现教学的均衡发展。

2022年的岁月已悄悄逝去,留下的却是新时代奋进不息的步履。翘首盼望新的一年,我们对前行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新课标核心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