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失语到讲好中国故事
——论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

2022-12-31赖迪晖

南方论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国际化

赖迪晖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该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还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当今时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建立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旅游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旅游的内容。因此,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旅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文化旅游互相融合无疑是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建,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使旅游承载文化,文化带动旅游,将带来巨大的效益:从旅游及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可以提高两大产业的发展质量,促进其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而言,我国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大国和文明古国,旅游实际上已成为展现中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新途径。通过向来华的外国游客传播中华文化,可进一步促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对于旅游行业的用人单位而言,国际化旅游人才也应具备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唐志国等[1]调研了国内100家涉外旅游企业,发现这些旅游企业对员工的外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很高,高达85%的企业认为“员工应能用英语比较流畅和准确地向外宾介绍国内的名胜古迹、我国传统文化及当前的形势和政策方针;能比较系统、深入、连贯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曹小芹[2]以问卷的形式,对江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调研,发现通晓本国以及异国文化,并且能够使用英语以及借助异国文化中的沟通技能和技巧进行阐释和沟通,这是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英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曹小芹[2]认为应该将本国文化相关文本作为院校英语教学的内容。由此可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本身也符合旅游企业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用人需求。

综上,无论是从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还是从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或是旅游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来看,国际化旅游人才都应该熟悉中国文化,应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旅游为途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这也是提高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为旅游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也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将母语文化融入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提高其中国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

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本质上是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其中一种类型,要分析界定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首先要厘清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定义。学界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李志刚[3]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应熟悉、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张睿等[4]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国际旅游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国际旅游岗位,在国际旅游产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良好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能够作出贡献的人。陈欣等[5]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技能和国际文化素养。任唤麟等[6]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国际化旅游人才定义为具有旅游发展国际视野、通晓旅游行业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旅游协作与竞争的旅游专业人才。由此可见,他们普遍是从职业技能、行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对国际化旅游人才进行内涵定义:即应具备过硬的旅游岗位技能(职业技能),熟悉国际旅游行业的规则及惯例(行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目的国语言沟通能力、通晓本土及异国文化、具备文化自信并尊重别国文化)。

结合上述观点,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也应符合以上的内涵定义,此外,高职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方向应以“国际化、复合性、应用型”为主要特征[7]。在定位方面,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应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相符。在培养人才类型及方向上,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是服务旅游产业一线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二、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从行业角度而言,在我国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是优化旅游行业人力资源、提高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方面,较多研究者们[5][8][9][10]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要通过开设双语的专业核心课程、选取接轨国际旅游业知识、规则的教学内容、突出目的国文化输入、采取国际化的教学策略、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等综合手段,对接国际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上观点普遍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方向要注重“对接”国际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强调“融入”国际市场,注重培养人才对国际旅游业规则的“适应能力”,却鲜少论及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注重迎合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长此以往,会导致中西方文化输入失衡,中国文化输入量低于西方文化,从而导致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更遑论要培养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三、“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无法自如地使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该词首见于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上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11]。该文作者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文中指出该现象的成因:尽管国内外语界已经认识到要在英语教育中加大文化内容的比重,然而,国内各层次英语教学仍存在共通的片面性——仅仅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其相关表达,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则一直被忽视。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引起了国内外语界及教育界的警惕。国内有的研究者[12][13][14][15]通过调查问卷、测试题目、访谈等多种手段,对此现象展开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者的受试对象主要涉及本科及高职层次的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者们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更为有限,“中国文化失语”情况较为严重。于兰等[16]的研究发现,本科层次学生对于英美文化表达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从这些调研可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于本科、高职层次的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当中。这与从丛教授的论断相吻合:这是在教学过程中,中外文化输入失衡引起的必然后果。

要扭转“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就必须着力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

四、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的中国文化素养界定及构成

文化的界定很广泛,既包含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也包括人们生活中的语言、艺术、教育等[17]。中国文化素养本身的概念也同样广泛,但若将其视为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础素质的组成部分,则应与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基础观相吻合。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基础观强调的是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的宽基础,强调的是培养在职业能力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18]。此外,还应考虑到高职旅游人才内涵定位以及国际旅游行业要求。因此,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的中国文化素养在界定上不能过于笼统宽泛,必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工具性:针对性即该类人才的中国文化素养在内容上应当根植于区域本土旅游文化,对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具性即要求该类人才的中国文化素养在功能上能够服务涉外旅游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要满足高职层次旅游相关专业学生在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此外,国际化旅游人才的中国文化素养在构成上不仅要涵盖母语文化知识、文化赏析能力等知识技能要素,还应包括情感要素,即国际化旅游人才要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充满认同感和自信心,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文化,这样才能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类人才肩负国际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因此,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还应包括较强的中国英语能力或其他外语的能力。以中国英语为例,中国英语是诸多英语变体中的一员,它遵从母语国家的英语语法规范,能够在“标准英语”无法透彻表达词义的时候,用其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中国社会的特有事物和概念,它在句式、篇章等层面都渗透了中文思维方式[19]。以下面是一段京剧角色说明为例:

The roles in Peking Opera are strictly divided into fixed character types: Sheng (male characters), Dan (female characters), Jing (painted faces) and Chou (male clowns).

可见,中国英语的范畴本身就包含与学生的母语文化相关的词汇句式表达,因此,掌握了较强的中国英语或是其他外语技能,才能自如地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五、中国文化导入人才培养的路径

为充分发挥以旅游承载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的功能,提高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的中国文化素养,将中国文化导入其培养体系成为必然之举。下面将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教材以及师资等方面探讨分析中国文化要素导入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制定文化双向传输的课程目标

高职国际旅游人才素质必然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而培养中国文化素养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求[17]。培养国际化人才,注重其对国际英语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是要让学生理解、熟悉国际社会的规则形式,这是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然而,仍需导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则是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核。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应当转变过去单一强调的“融入”“适应”国际英语文化环境的观念,树立目的国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传输的理念。在具体课程的目标制定上,突出目的国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传输的内容。

(二)建立体现中国文化要素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对于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赏析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技能实训。

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基础及核心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要素,或是设置如中国旅游文化赏析、中国旅游地理等相关课程。此外,要培养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还应将英语或其他外语的学习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要以旅游英语及其他双语技能课程为主阵地,在相关课程中导入中国人文历史、山川地理、民俗宗教、文学艺术、建筑园林和饮食文化等内容及对应的英语或其他外语词汇和表达,加强学生的中国英语或其他外语的技能实训,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入手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技能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三)二次开发教材,渗透中国文化要素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20]。

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应结合学情,根植于学生现有的母语文化知识与技能基础,对相关课程的教材进行“动态重构”;此外,考虑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往往服务于区域经济及企业,教师应根据当地旅游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再者,鉴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加上我国各地风土人情各异、旅游资源丰富,要将中国文化要素有效渗透入旅游课程教学,应综合考虑院校所在区域的旅游特色资源,将其作为中国文化要素渗透的落脚点,选取本土旅游资源信息,加入区域文化要素及特色内容,将区域旅游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出基于本土旅游文化资源的教材内容。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母语文化修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以及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中间媒介。在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教师自身应具有强烈的母语文化意识,以及对本民族语言及历史文化怀有深切的认同感和自信,母语文化知识储备丰富。因此,要培养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的中国文化素养,必须要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不断加强母语文化学习,积累相关知识以及增强技能。对于承担旅游英语或者其他外语类课程的教师,还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中国英语或其他外语技能,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此外,学校及院系应实施相关内容的校本培训,结合所在区域的本土文化及利用当地的行业资源,强化教师对本土旅游文化的理解;学校也可通过聘请当地旅游行业的行业协会、企业集团等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以补充本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依托的院系、院校的支持培养以及聘请兼职教师,共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教师群体母语文化修养提升。

六、总结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都呼唤具备扎实的中国文化素养的国际化旅游人才。高职院校为旅游行业输送了大量旅游人才,在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过程中应注重导入中国文化素养,同时在内容选材上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工具性,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具备中国文化知识,能够赏析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同时能够运用英语向国际游客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以旅游为桥梁,推动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母语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