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内忧外患及其策略探析

2022-12-31杨阳陈大勇蔡明柔

南方论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建设

杨阳 陈大勇 蔡明柔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3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又一重要空间,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各类价值观念和思潮“交锋”的重要阵地。“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2]因此,立足于时代,实际、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已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所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及必要性简析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简析

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有其特定的场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然成为除了现实社会空间之外人民群众生活的又一重要空间。“网络意识形态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新样态。”[3]“网络意识形态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产物,社会现实在网络空间的反映和表现。”[4]网络意识形态依托于网络而迅速发展,对网民的价值观念、道德养成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新形式;从其内涵来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场域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以及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内化,同时能够用其抵御其他错误思潮的冲击和侵蚀,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形成网络场域中的意识形态合力,从而达到“不受威胁和消解的稳定状态”。[5]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升级、发展使得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交流”和“交锋”的重要场域。因此,网络阵地的把控和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建设。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致使网络媒体的多元传播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传播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开辟了一个新的交互、贯通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要看到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构成的潜在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成为治国理政的关注点。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让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新场域 “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抢占了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谁就把握住了信息时代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命脉。”[6]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国家丧失了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也就失去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掌控权,这将会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受到其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挤兑”和侵蚀,削减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将对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产生极大威胁。

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不是割裂而独立存在的,相反,二者是并存共生的。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等特征,使得一些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在互联网的“掩护”下,肆意传播,对网络受众原有的价值观念造成影响,导致网络受众在现实中的实践活动亦受到不良思潮和价值观的“驱使”,这既不利于现实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会不断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其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整合能力和抵御能力。除此之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是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正是结合时代需求,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外患内忧

网络技术在媒体领域催生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了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和传播技术,在网络接入、内容生产、网络传播、社会动员、网络监管等各方面、各环节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7]一方面,要看到潜在的外患。境外敌对势力企图或正在借助网络平台,以其所鼓吹的“网络自由”为借口,将经过精心打造和包装的资本主义制度理念,思想观念等进行全球输出和渗透;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涌动的内忧。网络信息庞杂,网络监管乏力,自身建设欠缺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不良思想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温床,扰乱民心党心,破坏民族凝聚力。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潜在的外患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博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国家之间的交流开辟了新模式和新渠道,“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一方面,网络空间以其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俨然已成为西方国家宣扬本国价值观的重要工具,通过新闻媒介、网络舆论等多样化的形式传递和渗透其价值观,对网络受众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影响。同时,境外敌对势力举起“网络自由”做挡箭牌,借助网络平台,肆意攻击我国为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恶意抹黑中国形象,针对中国自己的事情“指手画脚”,夸张报道中国存在的问题,由此达到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宣扬其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价值观念的目的,消解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西方某些国家利用网络的跨时空优势,向青少年传递裹挟着资本主义理论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青少年的行为,致使部分青少年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客观辩证地看待,而是采用“自由”的方式去“抗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正确价值理念抛之脑后。同时,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为各类思潮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从而不断攫取网络阵地,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包围式”冲击。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涌动的内忧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涌动的内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信息庞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网络监管乏力,挤压主流意识形态受众面;自身建设欠缺,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1.网络信息庞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网络空间因其具有开放性、平民化、无边界、匿名性等特点,为原来“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发表观点的自由平台,“网民们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网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书写。”[8]QQ、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成为了各种思想和观点交锋的主战场。一些不良网络思潮“利用大众的非理性情绪,散布各种危害党和国家的形象的‘病毒信息’,引发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9]由于部分网民缺乏批判思维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在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容易被错误地引导,陷入盲从,这对意识形态安全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加之网络媒体承载的信息量大而杂、网络信息传播“即时”而迅速等特征,导致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容易传递出“碎片化”的“真相”,这就给非主流价值观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载体,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理所应当”式的观念,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造成弱化和消解。

2.网络监管乏力,挤压主流意识形态受众面

首先,网络空间以其复杂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使主体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利用网络“匿名”等方式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针对一个社会现象问题进行夸张式的分析和揣测,在网络空间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肆意发布不良言论,颠覆政府在网络受众心中的形象。其次,网络具有隐蔽性,使得对其的监管难度巨大,追责不易,那些隐藏在网络背后的黑手无法受到有力制裁,由此产生的“键盘侠”也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们有时会针对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对网络群体进行诱导式灌输,在网络空间挑起矛盾,引发骂战,甚至引发群体性“网络暴力”等恶性事件。最后,网络空间乱象丛生,各类价值观念生根发芽,逐步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如,当前“饭圈文化”火热,“爱豆”圈层多元,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粉丝”为“爱豆”战斗的场所,由于网络受众广泛,各网络平台也无法进行群体性监督和监管,各圈层之间时常发生群体性“争斗”,致使网络空间逐渐成为爱恨欲望的表演场所。

3.自身建设欠缺,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自身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理论的学习和坚守欠缺,互联网的“放大化”功能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形象受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形象失范,功利追求、腐败现象丛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问题通过互联网的“放大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第二,理论传播和话语表达方式陈旧。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在进行网络宣传时,仍然存在僵化、教条的话语表达形式,没有结合当前网络平台发展形式多元的实际,话语表达“严肃呆板”,“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没能在受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且网络主体层次不一,易造成误解和误传的现象。第三,网络宣传缺乏力度和效度的把控。“刷屏式”的宣传使大众丧失兴趣,同时,过度式的宣传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泛化和庸俗化,甚至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导致马克思主义沦为部分群众口中的“假大空”“洗脑学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收效甚微,以致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探析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是国家发展所不可小觑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着内忧外患,建设进程中的缺漏之处显露无遗,因而针对这些缺漏之处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一)强化自身建设,捍卫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强有力地抵御各类思潮的冲击,最根本的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2.4 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人才缺乏。大部分民族地区乡镇对吸引文化人才的载体不足、机制不健全、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经费投入不 足等各方面原因影响,导致了对文化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承载作用偏低。因此,外地人才流进来比较少,本地高素质人才外流相对较多。另外,存在人才使用上专业不对口,人才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等问题,创新度低,人才配置不符或浪费严重。

1.巩固理论权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学习和积极践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自身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要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始终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化和坚守,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界限。

2.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巩固意识形态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建设从不是封闭的、僵化的模式,在抵御其他思潮冲击的同时,也要不断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包容性,也为抵御不良思潮的威胁提供理论武器。

3.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抵御其他思潮影响的有力支撑,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要立足于时代要求去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对象性”和“古今通理”,并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创新传播手段,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具有一致性,同时,资产阶级在与无产阶级博弈的过程中为取得领导权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阶级意识的传播,这就意味着要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就要取得话语领导权,而网络空间正是取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场域。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破除陈旧的宣传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强化宣传,把握意识形态话语的管理权和支配权,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1.打造全新宣传格局。当前,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形式多样,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宣传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联合宣传,各大网络媒体连贯互通,打造传统与非传统、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全新宣传格局。

2.增强宣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由于网络受众知识文化水平存在差异,要让大众接受并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宣传过程中就要尽量避免形式化、概念化、教条化的语言表达,充分利用趣味性强、吸引力大、受众广泛的抖音、微博、微信、QQ、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宣传,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转变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心中“高大上”的形象,使其能够更好被大众接受和内化,将网络受众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声筒”,逐步占据网络阵地,牢牢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三)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坚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新疆域

1.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相关追责条例、法规。严格打击在网络上散布不实信息的“键盘侠”,肃清网络空间的不法网站,严令查处传播低俗、庸俗内容的网络平台和主体,“在研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短板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控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在注重立法结构的综合性、体系化、实操性,保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立法与现行法律、整体性立法与部门性立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法治创新。”[10]

2.要明确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主体职责。微博、抖音、QQ、微信、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用户量大,因此要对其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形式、服务对象等进行严格把控,明确其作为信息传播者、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的责任,强化平台信息与内容的筛选能力,避免出现低俗、“非主流”、不良的信息传播,对民众的思想意识进行“腐蚀”。

3.要全面提高网民素质,强化群众信息甄别能力。我国网民数量大,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需要提高辨别是非和信息甄别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甄别和过滤网络信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技术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数据化分析和预测能力,为信息的筛选与鉴别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网民的整体素质教育,将网络教育与现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网,增强网民的信息甄别能力。

(四)讲好中国故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一定成效,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中国阴谋论”等说法层出不穷。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示范榜样,但在人类共同的“敌人”面前,仍然有国家在不断抹黑中国形象。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失重,网络空间成为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主要阵地,这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十分重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1.注重建构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失语就要挨骂。当前中国必须要解决“有理说不出”的问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温度的话语体系,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同时,也要注重讲好中国故事,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将各个部门和各条战线统筹起来,让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以此获得国际对于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不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2.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倡议,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1]就国内而言,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群人的事,而是关系到社会上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靠人民的理念,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投入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共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那样,“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12]就国际而言,当今世界各国命运与共,世界各国应坚决抵制恶性网络攻击,相互尊重网络主权,携手抵制依靠网络信息技术而肆意兴起的网络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对别国功绩与形象的无端指责和恶意抹黑,共同建设和谐、公正的世界网络环境。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既要立足实际,也要注重回归经典,赋予经典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逐步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