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2-12-31杨懿杨支才
杨懿 杨支才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1137)
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蔽,变化多端,企图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夺得一席之地。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以复杂多变的样态再度泛起,渐次侵入高校育人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其危害更甚以往,影响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抵制、反对歪曲和丑化历史的错误倾向[1],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史观、筑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当前高校必须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切实履行好“育新人”的时代使命。
一、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演变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愈具隐蔽性
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身而言,由于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且内含企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变轨至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目的,因此数年来在明面上其往往被当作“过街老鼠”受到国内学者的批驳,但近来其常常穿上“学术研究”的外衣,在专著、论文、书籍和学术讲座中“挂羊皮卖狗肉”,顶着“重新评价”“理性反思”或是“还原真相”的名义大做翻案文章,虚构历史事实,兜售错误价值理念,此时部分缺乏意识形态鉴别力和判断力,思想意识尚不够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就可能会受到蛊惑,从而产生一些错误认识。除了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镀上“学术研究”的名头之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试图在文娱领域找到自己的市场。在各式历史题材或衍生的文学、影视、游戏作品中,也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子。有的是在剧本中悄然篡改历史,虚构人物故事,有的是在文学创作中暗自影射现实,质疑现实社会,有的是在游戏中“恶搞”人物,“架空”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思想活跃,图新好奇,“娱乐休闲”“趣味恶搞”的外衣往往容易吸引他们的关注,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能够以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偷梁换柱”。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观点愈具迷惑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迷惑性与隐蔽性有所不同,后者更强调让大学生无法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在,即“不知道原来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此便于潜移默化中使之受到价值理念的渗透,而前者更强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观念表达中有自己的一套说辞,通过转换“研究范式”、站在人性与道德的高地,随意左右历史发展规律,篡改发展主线,割裂事物联系,“有与没有”“错与对”全凭主观需要,“唯心”而论,以所谓“中立”之立场开历史倒车,罔顾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在这一层面上,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叙事表达往往比较柔和、“软性”,乍一看好似“有理有据”,有的还辅以所谓“史实支撑”,因此一定程度上容易让缺乏深厚学术基础、意识形态鉴别力不足的大学生有所信服,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理论观点新”“现实针对性强”“更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如果不对其进行仔细辨别、深入挖掘,不易识出其价值理念的根本错误及背后的政治图谋。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愈具渗透性
近年来,为进一步达到意识形态渗透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力拓展新的传播途径,加强渗透输出。一方面,由于具有相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前后与民族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民主主义等社会思潮相互裹挟,一同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如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二者同样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分别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鼓吹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社会思潮互为对方奠定舆论基础,提供论域,这样的“捆绑”极易增强错误导向的影响力和渗透性,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贯穿意识形态传播过程的重要工具,网络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阵地、最前沿。网络舆论生态去中心化、信息传播娱乐化碎片化、网络信息监管滞后等现实境况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有缝可钻”,暗网、信息加密传输技术、新型穿透技术的产生也客观增加了看不见、管不住、删不掉、堵不严的风险。在这样的传播格局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样态卷土重来,其社会危害、渗透速度更胜以往。而大学生作为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网络原住民”,在信息浪潮的层层裹挟下,更容易落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精心设置的“理论陷阱”。
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
(一)固本培元,深化唯物史观教育
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才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让唯物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3]。高校历史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在于让学生构建起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使之在“历史—现实—未来”的时间向度上,能够保持对历史的连续性思考,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在立足中国、环顾世界、纵贯古今的广阔视野中,能够以发展、联系的眼光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从而拥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强大免疫力和抵抗力。为此,一是要通过定期举办理论培训、学术研讨、科研展示等方式,强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理论根基。要让唯物史观教育从教师开始就抓紧抓牢,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师资保障。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唯物史观的运用,在关于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等常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拿来“兴风作浪”的问题上,既要向学生充分展示历史事实,梳理清晰历史脉络,更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三是要增强唯物史观运用的现实关照性。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指向和政治指向,要坚持现实考察和理论教育相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自觉、独立运用唯物史观来辩证、理性地看待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曲折,科学、客观地看待眼下改革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四是要以“四史”教育为依托,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让大学生在脑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历史发展框架,不断增强贯通“四史”、把握历史大势的思维能力,在“四史”的大视野和大逻辑中,筑牢历史记忆、总结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
(二)铸魂培根,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够对部分大学生产生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生自身缺乏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而在高校论域内,要想使得大学生补足“正气”,进一步树牢唯物史观,站稳政治立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关键在于用好思政课这个育人主渠道。一是要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质。一方面是要对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严格把关,常态化考核。既要严格用人门槛,明确基本素质要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不可让历史虚无主义者讲“虚无”,同时也要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和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督促思政课教师时刻拧紧思想之弦,坚守政治底线,自觉做好为学为人的表率。另一方面是要全方位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四史”的学习和研究。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要有准确的定位和界定,要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客观规律性和现实必要性,筑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企图“虚无”的史实基础。近代史教师的研究视野则要更加开阔,既要有长期系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自觉,也应有长期深入历史研究和阐释研究成果的觉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教学的现实关照性,对于当下的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的疑点、难点问题,要多交流多思考多调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释现实案例,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最后,还需加强针对性的学理研究。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话语的价值批判层面,也要在史料分析、实证研究以及理论阐释上下功夫,形成更多兼具说服力、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全面透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表里。二是要守正创新,改进课堂教学。首先,要持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第一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做到从根本上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何以虚无”“虚无什么”对症下药,正本清源,多维度释清学生的思想理论困惑。第二要紧密结合“四史”教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善于结合“四史”中的鲜活人物故事来强化理论阐释,深化学生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从理论和史实上抓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第三要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统筹全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要注意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让学生进一步厚植历史底蕴、提升历史思维、塑造优良品格。其次,要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第一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在这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既要积极探索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多带入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设计,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内化理论的自觉性,使之参与到对历史主题主线、国家前途命运以及自身使命担当的思考中来,也要有意识地强化课堂政治引导,有原则地辨别是非对错,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错误思想,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第二要注重课堂教学话语的“转型”。针对唯物史观原理中具有突出理论性和鲜明思辨性的抽象理论,思政课教师要当好“翻译”的角色,将看似“高大上”的学术名词和学术语言转化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让学生能够通过更通俗易懂、朴实接地气的话语学深悟透唯物史观之精髓要义。最后,要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可以依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VR技术等推动课堂教学现代化,通过声、光、色、像来重现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真相,增进学生对历史真实的了解和记忆,同时增强唯物史观等抽象理论内容的视觉化表达,提升历史学习的“情景感”和吸引力,从而深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与理性思考。
(三)强化实践,促进价值理性升华
社会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呼应,有利于让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说明社会发展、变革的实践过程及其成果,增强对历史、现实的感性与理性认知,同时通过思维的辩证过程,不断得到思想的升华,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因此,要想从深层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还需用好实践活动这个隐形教育载体。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既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接触社会现实、加强社会联系,切身感受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改革发展的蓬勃面貌,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教育基地、档案馆等进行参观考察,通过“情景教学”达成场景体验与精神感悟的对标转化。还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培训班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发展的历史脉络、新中国史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史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反映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要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推进实践教育常态化。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领会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深度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而厚植历史底蕴、站稳政治立场、筑牢思想防线,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四)立破并举,筑牢网络宣传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和泛滥的主阵地,也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原则,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导权。一是要立。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尽可能多地宣传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相对应的主流观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要求渗透到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育人氛围。同时要强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相关议题设置,把握重大时间节点,扩大正面宣传的辐射度和影响力,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关注黏性与价值认同。其次,要科学分析大学生的聚集趋势和关注焦点,结合他们的特征、兴趣发声且更发“好声”。在这一方面,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正确反映中国近现代史脉络的影视剧、纪录片、电子书等文学艺术作品资源,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学术讲座、研究论坛、慕课等学术资源,还可以多引导和支持师生亲自参与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主旋律作品,以此充实网络阵地的宣传内容,扩大主旋律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二是要破。首先,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企图歪曲、篡改“四史”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时,要坚持正面迎击,摆明立场,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批驳其错误言论,澄清历史事实,最大限度挤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蔓延渗透的空间。其次,要善于结合大数据技术整合、分析、挖掘的优势,建立健全相关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上“行动”的苗头和倾向,第一时间发现和阻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的传播,有的放矢地实现舆情的实时监控与疏导。最后,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直面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着力提升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深入地回应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认知上的误区,帮助其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与危害,肃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