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雄乌迳古道的红色印记与红色文化传承简析

2022-12-31赖敏涵赖井洋

南方论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南雄市南雄水口

赖敏涵 赖井洋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52)

南雄是革命老区,也是中央苏区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雄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举行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为红军转战赣南、粤北,长征过粤北及南方三年游击战等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这些斗争在南雄尤其在乌迳古道域内留下了许多壮丽的红色印记,铸就了光荣的红色文化。铭记红色印记、赓续红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一、乌迳古道是连通粤赣、对接海陆丝路的重要通道,也是红军转战粤北赣南的重要交通路线

乌迳古道,史称“乌迳路”,是联通粤赣的重要水陆联运通道。其陆路西起南雄州城,东北经湖口、黄坑、新田、乌迳,接江西信丰、赣州,古道在黄坑分支,北经大塘、油山而连通江西大余、赣州;水路则由浈江联通赣江,沟通珠江和长江水系,是对接海陆丝路的重要通道。

明·嘉靖《南雄府志》载:“乌迳路,通江西信丰,陆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抵赣州大河。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1]此“庾岭未开”之“南北通衢”乃指“岭东路废”“大庾岭新路”(今梅关古道)未开凿之历史情形。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后,大庾岭新路成为了南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的乌迳古道和梅关古道一样,它们不仅承接了北方移民南迁的脚步,也承载着岭南岭北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是古代联通粤赣、江南乃至岭北对接海陆丝路的重要通道。故,2011年版的《南雄市志》对“乌迳路”作如是记:“乌迳路是一条仅次于梅关古道的贯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古道。”[2]乌迳古道域内的湖口、水口、油山、新田、乌迳是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它们在对接海陆丝路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乌迳古道不仅是古代连通粤赣、对接海陆丝路的重要通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古道域内的湖口、水口、油山、新田、乌迳等节点区域的人民,为红军长征经乌迳古道转战粤北、赣南,长征过粤北及南方三年游击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在古道域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和红色印记。如今,乌迳古道域内“油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四军黄木岭脱险地纪念碑”的修建、“水口战役纪念公园”的建设,“油山会师旧址”的修复,“中国工农红军广东南雄红四军红军小学”和“中国工农红军广东南雄陈毅元帅红军学校”的命名等等,是对红色印记的铭记,是对红军精神的赓续,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

二、乌迳古道域的红色印记

南雄是一块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从1926年中共南雄支部成立至1949年,南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斗争不息,在这一块红色的热土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红色印记。

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1927年,南雄便成立了在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下的中共南雄县委员会;次年,成立了苏维埃政府;1932年,红一方面军在南雄水口沉重地打击了陈济棠粤军的阻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经过粤北后,南雄的油山、梅岭地区是粤赣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之一。在革命斗争中,南雄有400 多人成为了革命烈士,2000 多个革命老区村庄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南雄市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为“中央苏区县”。[3]

下面几例,就是乌迳古道域内典型的红色印记。

(一)红四军黄木岭脱险

黄木岭是南雄市乌迳镇关门楼村村西的一座小山头,紧依乌迳古道,是红四军1929年1月转战南雄、途径乌迳的脱险地。

1929年1月25日晚,毛泽东、朱德为打破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率红四军由江西大余进入南雄开辟根据地。经大余之战后,红军经梅关、油山,沿乌迳古道东进,汇聚于乌迳黄木岭宿营。当晚,南雄县委干部钟蛟蟠率部侦察,得知国民党军将于拂晓前来围剿红军。钟蛟蟠即与县委领导一起,冒着生命危险,趁天黑将情报送到黄木岭。毛泽东、朱德得知这一情报后当即决定,部队立刻通过乌迳古道的支线,从黄木岭向老龙墟方向前进,经界址镇,连夜转移至信丰,从而使红军转危为安。对于此次经历,朱德在其传记中有清晰的回忆,他说:“到了乌迳,天也要黑了,都很疲倦了,就讲讲话,开开会,就都在平坝子上露营了。可是当时敌人却来了,正在晚上九点钟。我们丝毫不晓得,还(以)为敌人也十分疲乏,休息整理,准备进攻。就在这时,这里地方党支部派出去的侦探把这消息带来了。我们即刻惊起,出发,连号都没吹。是冬天露营,所以说走就走了。这一次红军的命运那是极端危险的了。如果没有地方党的支部,那一下就会被敌人搞垮了。”[4]这充分说明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情报的重要性。

红四军在乌迳黄木岭脱险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情报救了红四军,是对其最好的诠释。2019年1月25日,南雄市人民政府已在该处立“红四军黄木岭脱险地”石碑一座,昭示着那深刻的红色印记。

(二)水口战役

水口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国民党军发生在南雄水口的一场大规模战役。

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又调集40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准备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1932年5月,成立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任命何应钦为总司令,陈济棠为副总司令。右路军以陈济棠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统率第一、二军主力5个师1个旅共19个团为主力,部署在江西赣州、南康、大庾、信丰和粤北南雄,频频向苏区进犯。为了有效地打击“南天王”陈济棠的粤军,粉碎蒋介石的“围剿”。从7月7日开始,红一方面军的红一、三、五军团等部队在南雄水口与国民党粤军交战。其中,红五军团在总指挥董振堂的指挥下,英勇杀敌,战斗中得到了陈毅率领的江西军区两个独立师的支援,但粤军的援军也越来越多,战斗异常惨烈。10日凌晨,毛泽东等领导人来到水口红五军团指挥所,听取了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政委肖劲光汇报后,当即决定,急调红一、三军团支援,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于10日下午赶到水口,三个军团合力一举击退粤军的进攻。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红军共击溃国民党粤军15个团约1.4万人,沉重地打击了粤军,不仅使中央苏区南部地区基本得到稳定。在三昼夜的激战中,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大。聂荣臻曾回忆说:水口鏖战,“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5]而毛泽东对这次战役的评价则是:“1932年7月广东南雄县水口圩地区打陈济棠的作战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如像水口圩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击溃陈济棠10个团),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6]

水口之战是红军与国民党粤军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影响较大。为了纪念水口战役中红军英勇战斗的精神,当地政府于2004年3月在战役旧址建有“南雄水口战役纪念公园”“红军纪念碑”,张震将军为红军烈士雕塑的题词是“水口战役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同年9月,“南雄水口战役纪念公园”为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南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

(三)新田之战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一军团从江西省信丰向南雄开进,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奉命侦察、歼敌,以扫除长征路上的障碍。在乌迳古道域内的新田、锦陂一带,受到来自陈济棠派出的部队的堵截。于10月27日,侦察连于乌迳新田与陈济棠粤军的先头部队进行了激烈的交战,红军取得了胜利,迫使粤军向西逃窜。新田之战是红军长征入粤打响的第一仗。这次战斗的胜利,保障了红一军团顺利通过乌迳,继续向仁化和乐昌前进创造了条件。

(四)油山会师

油山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地、驻扎地、宣传地,1929-1934年间,毛泽东、朱德等曾多次率红军在油山,并经乌迳古道往返赣粤边进行革命战争;油山也是项英、陈毅率领红军游击队在梅岭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

油山会师主要是指1935年项英和陈毅率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与赣粤边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领导红军游击队、赣南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曾彪领导的油山游击队的会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奉命率领留守部队突围至梅岭、油山地区,并在此坚持游击战争。12月下旬,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杨尚奎率领特委、军分区工作人员和长征留下一个营的红军共600多人,从于都小溪出发,开往赣粤边的油山地区,在油山廖地村与曾彪领导的油山游击队会合,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3月底,项英、陈毅等人到达油山大兰廖地村与李乐天等会合。1935年4月初,赣南省委军区的部队与项英、陈毅及李乐天部在油山廖地村会合,加上当地的游击队,共有1400余人。廖地村成了四支部队的会师之地。会师后,部队在项英、陈毅的领导下开展了著名的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在此期间,陈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梅岭三章》,表达了他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纪念油山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2001年南雄市人民政府在油山镇坪田坳村,立“油山革命纪念碑”。2012年,“油山革命纪念碑”为南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南雄市不可移动文物,2018年被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韶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被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列为韶关市党史教育基地。[8]油山会师旧址也于2013年初得到修复。

三、多形式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军精神

南雄乌迳古道的红色印记铸就了古道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军精神是新时代要求。

(一)表演采茶戏,讲好红色故事。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其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智送情报》是以南雄游击队员钟蛟蟠和地方党组织机智地送出粤军准备围剿红四军的情报,使红四军在乌迳黄木岭脱险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创作而成的采茶戏。在讲好红色故事的背景下,南雄有关部门以具有浓郁粤北乡土气息、人们喜闻乐见的采茶戏形式,讲述着惊险而又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故事,体现了《智送情报》的价值和讲好红色故事形式的多样性。据悉,南雄采茶戏《智送情报》获2020年广东省群众作品一等奖,并入选2020年国家文旅部建党百年小戏类精品扶持项目。[9]2021年,采茶戏《智送情报》也是南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节目之一。

(二)唱《当红军歌》,赓续红军精神。

油山上朔村是红军过南雄的住宿地、是红军精神的宣传地、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当红军歌》是红军长征在上朔村留下的一首红军歌,到上朔村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就是要重唱《当红军歌》,赓续红军精神。

《当红军歌》是红军在上朔村宿营时红军战士写在油山镇上朔村徐屋祠堂大门左侧墙壁上的一首曲谱、歌词保留完整的红歌。《当红军歌》歌词为:“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买办豪绅和地主,杀他一个不留情。当兵就要当红军,退伍下来不愁贫。会做工的有工做,会做田的有田耕。当兵就要当红军,冲锋陷阵打敌人。消灭军阀和地主,民族(权)革命快完成。”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出发,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信丰进入南雄,经过新田战斗,红军清除了广东军阀陈济棠设置在乌迳、新田、锦陂等地的重重障碍和封锁,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来到油山的上朔村进行休整。根据上朔村的知情老人回忆,红军在休整期间帮村民干活、写标语,由红军教员教红军战士唱《当红军歌》,号召年轻人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离开上朔村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派人入村搜查红军踪迹,上朔村的村民为了隐藏红军活动的痕迹,就用稻草混和黄泥搓成泥巴把歌词覆盖起来,因而这首《当红军歌》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來。红军的身影虽然离去,《当红军歌》却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引导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跟着红军,继续坚持革命。

在上朔村村头的一棵百年大榕树旁,还矗立着彭显伦将军的全身铜像,以铭记他的革命精神。据史料记载,彭显伦(1895—1958),1925年参加农民协会,任协会委员,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的艰苦岁月。在参加长征的南雄籍红军战士中,唯有彭显伦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路走来,而且功勋卓著。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广东南雄唯一的开国将军。1958年5月1日因病辞世。[10]在革命斗争中,彭显伦不怕牺牲、英勇善战,而且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永葆革命本色,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

(三)命名“红军学校”,传承红色基因。

“红军学校”的命名与建设工程始于2007年,是弘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伟大工程,是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发展寄予的厚望,也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荣使命。

为了纪念南雄苏区人民对红军、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尤其是为了纪念红四军在乌迳黄木岭的脱险和水口战役的胜利,铭记“一份情报救红军”“水口战役”的红色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于2020年4月30日、8月17日分别批复,同意将南雄市水口学校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广东南雄陈毅元帅红军学校”、南雄市乌迳中心小学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广东南雄红四军红军小学”。“中国工农红军广东南雄陈毅元帅红军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广东南雄红四军红军小学”的命名,是南雄人民的骄傲,也是韶关人民的骄傲,因为韶关市仅有的2所红军学校均在南雄市。两所红军学校的命名,就是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这对于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教育青少年坚定革命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南雄的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有许多关于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印记,需要后人去保护、去铭记;由这些红色印记铸就的红色文化需要后人去传承。把红色印记、红色文化元素内化为革命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化为建设美丽南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际行动,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南雄市南雄水口
碳素钢连铸浸入式水口结瘤机理及改进措施
书法作品
南雄市老促会老促会
南雄奋力书写振兴发展新篇章
探寻南雄苏区40年山乡巨变
姓氏文化、乡村振兴采风活动
某隧道溃水口注浆加固处理技术研究
模具切水口在自动化机械中的设计与应用
光影视界
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