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亡人献歌
——川北唢呐在川北汉族传统丧礼仪式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31文/吴

乐器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川北乐师曲牌

文/吴 杰 滑 静

一、川北唢呐的历史渊源

广元民间有俗语:“小河唢呐,七月的锣,大高的山歌莫话说”,川北唢呐在广元民间有着极高的赞誉,是川北地域独特的民俗文化形式,是广元当地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川北唢呐起源于广元三堆镇境内,形成的时期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但具体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言为清朝时期三堆镇韩家沟的儒商周文彩到陕经商学习后将秦派唢呐演奏技法带回四川后发展形成。后来他逐渐传授于外人,促使该技艺在川北地区开枝散叶,成为了当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形式。据三堆镇民间艺人代表田成斌①老师介绍:“川北唢呐班组的演奏风格与乐器配置与川剧锣鼓非常相似,也颇有秦派唢呐的风格,但源自陕西的说法是民间流传的故事,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用来证明,可能与清朝时期“湖广填四川②”等人口迁移活动存在某些联系”。早期川北唢呐主要指三堆镇境内唢呐的演奏风格,后来当地唢呐与传统锣鼓乐队形式结合,形成了制度完善、技艺精湛的班组,二者共同演奏的艺术形式合称为“川北唢呐”。

二、丧葬仪式中的川北唢呐

(一)丧礼班组的乐器编制

川北唢呐的演奏活动主要以班组形式进行,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规格相对固定,主要体现在乐队配置与人员配置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乐器配置来看,由于其班组制度基本承袭了四川传统锣鼓乐队规制。在丧葬仪式上,乐队的乐器种类固定,但有主人家选择会找“神仙③”做道场法事使用道场乐器加入,因此演出的乐器种类不完全统一。但是班组中必须有锣、鼓、钹、唢呐四种乐器存在,且唢呐存在两支。另一方面,从乐队的人员配置来看,川北唢呐班常有“五人组”与“六人组”之分,“五人组”通常是二人吹唢呐、一人击堂鼓、一人击马锣、一人击大锣。而“六人组”则是二人吹唢呐、一人击堂鼓、一人击马锣、一人大锣、一人击钹。据笔者考证,川北唢呐发源地三堆镇当地及周边的丧葬仪式基本使用六人组配置,已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但周边地域例如剑阁、龙潭等地也有“五人组”的形式表演,其乐器的规格与“六人组”基本一致,演奏的作品与演出的流程两者基本无异。民间看来,班组表演的热闹程度间接反映了主人家对仪式的重视程度,更有说法是“谁家唢呐锣鼓热闹,谁家的儿女最孝顺”。

(二)表演形式与作用

待班组到达丧家后通常会被分为两组,一组为两支唢呐,唢呐乐师坐于堂屋门口演奏,另一组为马锣、堂鼓、大鼓等乐器,锣鼓乐师坐在宾客集坐或其他显眼处演奏,因演奏作用不一,两组演奏乐器通常会隔开一定距离进行表演,广元境内三堆、盘龙、宝轮等地大小班组皆沿用这样的形式。演出形式主要表现在乐队演奏形式与人员表演形式上。首先从乐队演奏形式上看,多以独奏、轮奏、合奏的方式进行,唢呐通常和打击乐器会分开演奏,各个乐器均为独奏的声部,每个乐器相互应和、衬托,演奏大多时是按照曲谱严格进行演奏。

正式演出时先由唢呐起头,待唢呐演奏完毕后由马锣或大鼓敲击若干次用以规定音乐的速度节拍,随即开始打击乐组演奏,打击组完成后形成一次交替。丧礼期间两组相互交替进行演奏,两组乐器演奏完毕后会休息片刻,乐师会在此期间商量下一个演奏的曲牌或相互配合的问题,休息完毕后再由唢呐开始以此循环。其次从人员表演形式上看,川北唢呐有坐立之分,分为坐奏、行奏与站奏三种。坐奏指乐师均坐在固定地方坐着进行演奏,多用在“议孝④”“下矿⑤”等仪式之中,于出殡仪式之前。行奏指乐师边走边演奏,一般用于出丧仪式后跟随队伍送葬过程等环节,乐师低头跟随在送葬队伍的末尾边走边演奏,含有“哀送”的意义。站奏指乐师站立演奏,用在出丧仪式及等待棺木入土时,表达对逝者的尊敬。

从表演的作用上看,川北唢呐的表演具有强烈的社交作用与精神力量。唢呐被当地民间称为“灵响师”,乐师演奏时坐于堂屋门口,距离逝者灵堂较近,起着告慰亡灵安心离去、迎接逝者亲人探望、宣告仪式开始等主要作用,有亲人前来吊唁或离开都必吹指定曲目以表感谢。锣鼓演奏又称“打家样”,坐于丧家“院坝⑥”中进行演奏,发挥着烘托气氛、陪客交流等作用,乐师演奏时保持绝对严肃,不可与旁人嬉笑交流,但休息期间会与宾客交谈,承担着主人家的“陪客”义务。总之,唢呐班组表演具有一定社交功能,充当着丧家与宾客之间沟通的“代理人”,表演充分寄托了丧家对逝者的哀思,以满足了丧家对亲人逝世后的精神慰藉。

(三)丧礼仪式表演中的风格

川北唢呐在丧礼中的音乐风格庄严热闹,这一点有别于传统丧礼音乐一贯严肃的风格。从音乐演奏上看,演奏的曲目喧闹热烈,节奏感极强,但热闹气氛中不乏传统沉重的哀思情绪,曲目的头尾有较为明显强弱的变化处理,唢呐曲《出席牌子》《忧调》在曲头使用了层次鲜明的渐强处理。从乐师表演上看,乐师神色庄重,无论坐奏、行奏、站奏都讲究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演奏中,不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而影响演奏。笔者认为,形成这样的风格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川北唢呐由于受到秦派唢呐的影响,音色偏亮导致尤其突显热闹气氛,但受到丧礼规矩制约,只能将其“喜”的成分适当控制,使用锣鼓乐器将“肃”的成分突显,因此形成了“悲喜交加”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民间唢呐班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文化,礼节、礼态、仪貌、手艺是取得当地人认可的“四大关”,因此能够跟随班组演出的都是技绝人佳的老师傅,尤其注重表演时的礼仪。丧礼中唢呐班主要为安抚亡灵和营造气氛而表演,乐师对表演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丧家对丧事安排的关注程度,为维护丧家形象会特别注重自身动作。总之,川北唢呐演奏风格形成是班规传统、艺人素质、仪式规定等多个因素结合产生的。

三、仪式采用曲牌音乐及其特点

(一)主要仪式的曲牌音乐

川北唢呐班组演奏的曲目主要以曲牌音乐为主,贯穿了绝大多数仪式之中,演奏大致可分为初期悼念仪式、中期酒席、后期出丧仪式及下矿三个阶段⑦。首先是丧礼初期,一般来说在班组来到主人家进场布置后方可开始演奏,此时正值宾客上门之时,唢呐演奏《接客牌子》(又称迎宾曲)《迎官接照》,锣鼓队演奏《福禄寿喜》《豹子头》《老头子》以欢迎宾客前来慰问,这一环节通常较长,会反复演奏多次,同时也是丧礼前期等多个仪式环节的背景音乐。待到知客与“神仙”来后演奏唢呐曲《忧调》《接客牌子》,表达对二位先生前来协助主人家完成丧礼的感激之情。等孝子说信完毕娘家人来访时,由孝子向娘家亲友下礼并参灵,唢呐演奏曲牌《忧调》,锣鼓乐队演奏曲牌《客请客》。以上几首曲目是川北唢呐在丧礼中演奏的主要作品,贯穿了整场演出之中。在完成接娘家人环节过后即开始准备进入议孝环节,演奏《迎客曲》或暂停演奏,待议孝环节结束后方可开始继续演奏之前的曲目,至此丧礼前期仪式基本结束。丧礼中期主要指招揽宾客、组织酒席等,通常在每一次开席前演奏《出席牌子》,有二轮酒席的情况会重复进行演奏,酒席是答谢宾客慰问的主要环节,通常会较丧礼前期的演奏更为热闹。丧礼末期出丧仪式时,丧家的亲友及邻里会前来围观送别,唢呐曲《鬼推磨》《忧调》,锣鼓曲《快牌子》《观音扫殿》均站奏,送葬过程中上山唢呐演奏《翻垭牌子》,锣鼓演奏《长路罗》《慢长锣》等曲牌。抵达墓地后开始开棺、法事、盖土等多个仪式,唢呐演奏曲牌《鬼推磨》,锣鼓演奏曲牌《观音扫殿》,音响振聋发聩响彻山林,整个丧礼的气氛到达顶点,也同时宣告唢呐班组在丧礼中的演出基本收尾,至此一场完整的丧礼仪式演出便完成。

(二)丧礼音乐的特点

川北唢呐在丧礼仪式上演奏的音乐颇有秦巴文化交融的特点。从风格上看,川北唢呐的音乐风格吸收了秦派唢呐的粗犷有力的演奏风格,用于烘托丧礼仪式庄重的氛围,同时四川传统文化赋予了喧闹热烈的色彩,将“喜”与“悲”恰到好处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喜”式风格的丧礼音乐。从曲调上看,曲调基本为传统曲牌中的曲调,曲调音域较宽广,唢呐旋律常用四、五度大跳,旋律以二分、四分音符为主,而锣鼓乐句较短,在曲牌末尾的少数地方有即兴成分。从速度上看,由于是合奏音乐会注重其演奏的整体性,进行较为固定,不会渐快渐慢,因为整齐划一的速度更能凸显丧礼音乐的庄重。从节奏节拍上看,川北唢呐的节奏基本由马锣或大鼓主导,使用规则的节拍,尤其一板一眼的拍子使用得最为广泛,但曲牌中常出现多个拍子变换,但在末尾段会回到原本的节拍上,乐师喜爱在原有曲牌基础上进行节奏加花,例如通过乐器音色变化或节奏拆分形成多种节奏类型以丰富其演奏效果,例如大鼓常常通过鼓面、鼓边的音色变化突显不同音色组合效果的节奏或是拆分音符或加入休止音符进行节奏再组合,演奏当中节奏节拍会随演奏者即兴进行变换,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四、丧葬仪式中唢呐的文化内涵

(一)巴蜀“尚鬼”文化的展示

《孟子·滕文公》记载:“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传统观念认为:人死灵魂仍在 仍能干预人事祈福活人,巴蜀地域“尚鬼”文化正是由此观念衍生而来。巴蜀人普遍认为死亡只是人生的一次蜕变,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生命,因此不断赋予丧礼仪式众多意义,在此背景下唢呐班起着沟通阴阳、关怀灵魂的重要作用。

川北地区自古受到巴蜀“尚鬼信巫”的思想影响,历来盛行巫鬼之说,将“不死其亲⑧”的信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科学知识缺乏的过去,人们只能凭借着自身有限的认知与关切看待丧礼,这样的思想基础引导的行为方式对当地的风俗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民间传说人去世后灵魂会在故居停留数日,亲人会举办追悼仪式以表哀思,因此丧礼仪式通常会呈现热闹非凡的特点,而唢呐班组的演出无疑是呈现热闹最好的方式,一方面表达对长辈过世之事之缅怀,以庇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一方面将唢呐音乐看作为人生“送别曲”,保佑亲人平安到达新世界。

(二)巴蜀“喜”文化的表现

巴蜀地域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当地人尤其热衷于从事娱乐活动,众多人在茶余饭后以“摆龙门阵”的方式相互打趣,促使了幽默乐观的精神特质广为传播,后来这样的精神特质广为渗透成为了四川人普遍的性格特征。显然,天性乐观、性格幽默的性格特征能够帮助人淡然地看待生死,因此无论对于“寿终正寝”的亡者一般都会采用“喜丧”的方式进行操办,以缓解丧家悲痛心情、表敬畏亡灵之意。民间有言:“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或是白事,也要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晚辈在举办长辈的丧礼时通常会在灵堂外营造出热闹非凡的场面,以表达对老人故去的尊敬。这里的“喜”不同于喜气与欢乐等含义,而是相对于传统悲伤氛围下相对活跃热闹的气氛,丧家除了会提供宾客娱乐的项目以衬托外,最为重要的是邀请唢呐班组在家进行长达数日的演出,持续烘托丧礼的热闹气氛。唢呐班表演时声如洪钟热闹非凡,尤其将“喜”文化的意义完美地诠释,将传统印象中充满哀伤的丧礼以喧闹活跃的形式展示出来,反映了巴蜀地域人民的乐观开朗、磊落飒爽的精神品质。

(三)传统孝文化的传承

《孟子·离娄上》云:“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中华传统文化自古崇尚孝道,“孝”被认为是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关系是精神纽带,因此将丧礼与“孝道”所联系,形成了以“孝道”为核心的丧葬文化,丧礼从始至终是“孝文化”的具体体现。按照传统观念,“孝”指“善事父母”,即以善意的思想行为对待父母,其含义随时代发展逐渐具体化,特指儿女侍奉父母的的行为,打理父母的身前身后事就是最好的具体表现,具有深厚的人文伦理色彩。

何为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所传承的“孝”是从父母生前到逝后都需要做的,逝后的孝主要就体现在慰藉亡灵上,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将逝者风光大葬,一方面是抒发自己与亲人的深厚感情,希望亲人安心离去,一方面是彰其具有孝顺尊老的良好品德,弘扬继承“孝”文化,而唢呐演出在此之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唢呐班烘托下,热闹隆重的丧礼仪式成为了表现孝顺最好的方式。旧时倘若遇到丧事,富裕家庭通常会邀请戏班到家演出,而平民百姓只能邀请本地的唢呐班进行表演,但哪怕是生在偏远地区的贫苦人家也遵循这一风俗,谁家请的唢呐班热闹说明谁家人最孝顺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尽管丧礼的隆重热闹不足以改变其哀伤的处境,但亲人至少能够从蕴含孝文化的活动中得到慰藉。

结语

渊源自古,川北唢呐在广元地区的丧葬仪式之中拥有重要地位,是巴蜀地域民俗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着川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人文底蕴。这种民俗表演在丧礼之中的应用不仅是仪式形式上的需要,更是精神慰藉的需要,蕴含浓厚的人文关怀的色彩。对于川北唢呐的应用,我们应当不断加以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人文及历史底蕴,让川北唢呐在民俗文化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让它继续流传常青。

注释:

①田成斌,四川广元人,川北唢呐班民间文化代表人,自幼开始学习川北唢呐演奏。曾参与《三堆中学校本课程——川北唢呐篇》编写,担任民俗文化课程教师。

②指发生于清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致使湖南、湖北、广东等多个省份人口涌入四川境内定居。

③指当地颇有名望的阴阳先生。

④丧事礼节,召集家族有威望者告知众人逝者救治情况、离世时间、一生功德,对于逝者家属有孝则表扬、不孝则当众责罚。

⑤指召集亲友指为逝者挖墓坑以安置逝者的棺木。

⑥指自家房屋前后的庭院。

⑦指将棺木放入墓坑的过程。

⑧传统丧葬观念,即不把死去的亲人当做亡人,而是视为灵魂与肉体仍然存在的人。

猜你喜欢

川北乐师曲牌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封二)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胡耀邦怎样从川北到北京安家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乐师
婉歌何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