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长征精神培育研究
2022-12-31吕慧子
吕慧子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道路上继续向前,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关系到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长征精神的培育研究势在必行。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无所畏惧的前行,是不屈不挠的求索,是坚定不移的信仰。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1.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构筑了长征精神的灵魂,成为红军将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旗帜。在长征历程中,无数的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将旗帜染红,为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很难克服长征这种困难。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对理想信仰的坚持是坚定不移的。
2.忠诚爱国
长征充分反映出了广大红军战士对祖国的忠诚和爱国热情,这也正是长征精神的精髓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就是在这种爱国情怀的支持下,悍不畏死,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3.艰苦奋斗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长征不是普通的行军,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战争,它是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进行的战略撤退。在艰苦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斗争,锻炼出了红军战士坚韧的革命意志,坚定的政治信仰,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的英勇无畏成就了长征精神。
(二)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1.长征精神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历史积淀
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道德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而长征精神是蕴含其中的宝贵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新长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脱离文化自信的新长征将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这也是新时代环境下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品质,因此弘扬长征精神必能对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长征精神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信仰支撑
大学生的发展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理想信念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意志薄弱,目标、信念不够明确、坚定。长征精神中的实事求是等内容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大学生长征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青年兴盛,则国家兴盛,青年强盛,则民族强盛,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长征精神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孕育而成的民族精神的精华,同时也会引导着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对其进行更深刻的诠释。对大学生进行长征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其树立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长征精神作为宝贵的革命精神遗产,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汲取和弘扬的一种精神。长征精神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信心。在长征的过程中,我们的先辈正是怀着对伟大理想的崇高追求和对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心,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即结构性矛盾凸显和各种风险因素并存,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的信念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而加强对大学生长征精神的培育,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紧迫感;从另一方面来看,长征精神则有助于赋予当代大学生坚忍不拔、脚踏实地的能力。在红军长征途中,既面临敌军的围攻,还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唯有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方能克服一切困难。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同时,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优秀品质,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立足于现实,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学习先辈们的光辉典范,直面挫折与挑战,真正把爱国之志变为报国之行。
(二)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尽管征程中不再是雪山,也没有草地,但是我们也要面对时代与历史给予的更为严峻的考验。理想和信念是人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理想信念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生力军,重任在肩。在高校青年中广泛开展长征精神教育,不仅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直接影响,不应该只停留在灌输知识层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对当前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长征精神为主线,逐步引导大学生汲取长征精神的营养以滋养自我理想信念的培育,引导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长征永远在路上,中国梦作为一次伟大的“新长征”,更需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养分。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而在实现中国梦的“长征”路上,仍需发扬这种精神力量,以长征精神成就中国梦,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生动力的大学生群体,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担,对其进行长征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弘扬长征精神,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有利于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新长征”的征程中,要想使中国梦最终顺利实现,就必须把弘扬长征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把长征精神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三、大学生长征精神的培育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尽管长征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但我们依然从中汲取着力量直至现在,为我们在勇往直前的道路上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指引我们继续前行。在弘扬长征精神的新时代道路上,既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广泛推进长征精神的舆论宣传,更要以实践活动来宣传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让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影响现实。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挥好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要注重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特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平台和抓手,也要注重发挥学校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更要把长征精神宣教在课堂外、生活中,形成课内课外、课上课下良好的氛围,让学校教育成为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首先,在思政课中加强长征精神教育,着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在讲清原理基础上突出长征精神的理论灌输,并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格和意志心理塑造,深入探究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其次,在课程思政中渗透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课程思政为长征精神的教育传承拓展了途径空间。实践中,就是要把长征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各环节,通过课程思政实现长征精神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最后,第二课堂突出长征印记。第二课堂是相较于课堂教育而言的,是指在学校指定的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学生进行的多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实际上,弘扬长征精神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外,就是要把长征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中,浇灌在学生心田里。
(二)加大对于长征精神的宣传力度
对于长征精神的弘扬,不能只是仅仅依赖刻板教学,而应该创新宣传形式,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渗透,还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首先,要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宣传报道,新时代长征路上依然需要宣传长征英雄、铭记英雄事迹、传承英雄伟业,让长征中的英雄事迹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促进大学生从英雄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其次,积极引导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宣传相结合,将长征和长征精神中的英雄人物、事迹、精神进行宣传弘扬,占领舆论宣传高地,赢得舆论主动权、话语权,同时也要引导非主流媒体,紧跟长征精神宣播的主流话语,表达对长征精神的无限崇敬和真诚弘扬。最后,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运用互联网来丰富和传播长征精神,是弘扬长征精神最简洁的方式。随着科技创新以及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依托互联网应运而生的手机这一载体,更是在人们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特征可以迅速准确地将长征精神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新媒体时代传递信息的优势是传统的传递方式不能替代的。
(三)创新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
弘扬长征精神不仅要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学习和体悟,还需要以务实的实践举措深化对长征精神的真切感受,积极开展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活动,在重走中深刻感知长征精神,砥砺长征般坚毅品质,使大学生在切身感受长征的艰苦与磨练中铭记长征精神,形成弘扬长征精神的良好氛围。首先,在重走中感悟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内涵丰富,只有真正走进长征,触碰真实,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弘扬长征精神需要在“重走”中感悟、在感悟中认同、在认同中弘扬。其次,在重走中宣传长征精神,长征路上的每一次重走都是对长征和长征精神的再肯定、再宣扬,长征精神也伴随人们的往复重走而被更多的人熟知、宣传和再重走,这种宣传长征的方式已经成为长征精神持续弘扬的鲜明特色。最后,在重走中践行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践行长征魂,无数的“重走者”踏上长征路的原动力是对红军将士信念坚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精神的高度崇信,更是想在身体力行中追忆长征历史、践行长征精神、影响时代发展,以体验激励属于每一代人自己的新长征之路。
四、结语
长征精神是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的一份最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坚持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典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激励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民的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新时期的“长征之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是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更需要长征精神的不断滋养。对大学生进行长征精神的培育教育,能够帮助其树立自身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因此,弘扬和培育长征精神,引导大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年,2008年与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合并,2011年7月恢复设立。是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学院,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建学院。
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校师范类学生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及研究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师,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思想政治教育系、心理科学系、形势与政策系(研究室)等行政和教学单位,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3个校级重点科研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文明为校级创新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5人,讲师16人,博士10人。副教授以上人员占教师总数的61%,硕士以上人员占教师总数的78%,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导师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