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究*
2022-12-31杨晶晶宋国辉
杨晶晶 宋国辉
(1.南京工程学院后勤保障处;2.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高校是国家思想政治安全的前沿,承担传播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保障[1],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特别是形象化、视听化的新媒体潮流,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更加高效便捷,新媒体平台深受学生喜爱,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各种价值观念涌入他们的视野,对他们的心理、行为及价值取向造成影响。大学生尚处于人生探索阶段,对一些信息、思潮缺乏足够的分辨和叛断能力,像享乐主义、浮躁攀比等不良风气,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新媒体时代思想文化传播体现出新特征,传播内容丰富多样,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速度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新媒体优势相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层面的极大富足与精神层面的逐步虚化矛盾日益加深,同时我国处于社会改革攻坚期,一些社会矛盾和敏感问题显现[2],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多元化、多样化、多变性的特点[3]。新媒体的即时、便捷特点促进了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广泛迅速传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4]。可见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新媒体已经十分普及。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已然成为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受众。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用户浏览搜索记录进行精准推送,迎其所好,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新媒体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与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相比,新媒体无论是传播模式还是传播内容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削弱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一些新媒体平台过分追求“流量”带来的高关注和高收益,而牺牲内容质量、粗制滥造,“虚假新闻”“标题党”屡见不鲜,这些低质同质化的信息不断传播,不知不觉中侵蚀人们的思想,特别对于青年学生,影响其价值观念,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复杂的网络环境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使高校思想政治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二)网络圈层化现象阻碍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平台上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圈”,把具有相同兴趣、情感、文化的人划分在同一圈层,一个人可以隶属不同的“圈”,但“圈”与“圈”之间是相对封闭独立的,相互之间不交流、不了解,甚至互相排斥。网络圈层化现象呈现个性化特征,大家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对知识文化多样性理解不深刻,接收的信息和渠道狭窄,圈外信息很难融入,导致高校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认知变化,也就无法精准施策。
网络圈层化现象使得大学生处于自我中心状态,群体共识容易被主观情感和个人价值观裹挟。高校对这一形势变化不能及时干预和引导,主流价值观无法达到学生群体的圈层,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承担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承载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完善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形成了比较成熟规范的运行机制。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宣传思想的主要途径,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理论成果教育。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在传统媒体时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大学生群体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
(一)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所弱化。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积极性不高,认为思政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氛围较为严肃、沉闷,缺乏活力,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要,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获得感低。二是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注重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不去了解,对他们的疑问不能及时解惑,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三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学生理解体会不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育人活动,日常教学往往只注重政治理论的教育,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待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全员育人,不仅要提高思政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一线队伍的思政水平,也要提高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网络宣传及行政管理等人员的政治站位,协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建一支信念坚定、数量充足、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队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但现实是人员配备不齐是各院校一直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忙于应付日常工作、疏于学习,致使自身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领域情势复杂多变,如果宣传队伍对环境变化敏锐度不高会导致舆情发生时不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
另外,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工作队伍的新媒体素养有待提高。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按照老套路进行灌输性教育,不能积极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而宣传队伍不能适应信息化要求,互联网思维意识不强,专业素养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宣传工作要求。
(三)思想政治宣传媒体融合程度低
传统思想政治宣传主要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刊、公共宣传栏等载体进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也积极开通微博、微信等官方账号,但由于各校园媒体由不同部门各自运营,新闻采集没有做到统一规划,往往出现新闻内容重复发布的现象。同时新闻内容缺乏吸引力、互动性不强、更新缓慢等因素导致宣传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反映出高校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亟待提升,校园媒体间缺少融合,不能形成宣传合力,使资源整合度不高,导致宣传不到位的局面。
三、融合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5]。高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主流思想传播的主阵地。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新特点。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必须转换观念和思路,采取更有效措施保障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的安全,通过不断融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充分挖掘新媒体正面引导作用,使主流思想价值观念深入学生思想根植内心,增强学生认同感。
(一)新媒体背景下创新建设课程思政教育主渠道
抓住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矛盾,通过教材优化、名师引领、课堂改革、教学研究等方式,全面提升思政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由传统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群体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结合时事热点,使教学内容充实生动。以能源专业教育为例,当前全球处于革命能源阶段,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而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风电、锂电池等产业上均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整体技术水平最先进。这其中的优秀代表,例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创办和发展历程,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元素,将爱国自信、拼搏进取、勇于挑战的优秀品质传递到学生耳朵里,固化到学生心里。
在教育方式上,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应用新媒体拓宽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性。新媒体时代下,着力探索课程思政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保障思政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将思政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新媒体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慕课”平台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将有限集中的课堂学习时间拓展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消化。此外,还可结合新媒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通过动态监测和反馈评价及时调整思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借助新媒体手段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构筑牢固坚定的思想政治新阵地。
(二)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能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人,在于是否具有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人员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工作队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供了遵循。新媒体时代对工作队伍的新媒体应用技能、对舆情的把控能力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配齐工作队伍人员,要科学核定、合理配置思政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宣传部、新闻媒体等部门人员数量。细分细化工作任务,关键岗位选拔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确保不出现工作盲区。还可鼓励动员理想信念坚定、党性强的行政管理人员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将学生工作做细做实。二是着力提升工作队伍新媒体应用水平,打造具备新媒体素养的高素质队伍。定期开展有关新媒体技术、互联网应用等培训,使工作队伍能够遵循信息网络传播规律、特点,提高网络运用能力及网络宣传能力,坚定维护网络主流思想的主导权。三是打通工作队伍学历提升通道,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内涵。通过学历提升形成一支学术能力、工作能力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时刻保持思想政治领域前沿知识的深入学习研究,具备更加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三)搭建融媒体平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是对外展现学校形象、文化内涵,更是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对塑造学生品行、提高人文素养、拓宽视野具有深远意义。建设校园文化离不开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及平台,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校园新媒体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绿色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味着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推进高校媒体融合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同时是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高校融媒体中心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为构筑“三全育人”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健全融媒体中心的管理运营机制,统一领导、明确职能职责,统一部署,确定校园各媒体定位,打造有针对性的新闻内容;二是加强部门联动,统筹工作任务,将宣传思想工作与其他部门紧密连接,整合宣传资源,将高校各部门宣传工作作为整体推进。三是打造线上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平台,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实现数据共享,做到全国高校一盘棋,全面提升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建立新媒体运营监管机制
新媒体时代信息泛滥,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作为三观还未成熟的群体,尚缺乏判断分辨能力,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思想影响。比如,校园网络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了利用新媒体优势,还要建立运营监管机制,敏锐察觉发现问题,加强舆论宣传。还可联合相关部门通过信息科技手段共同抵御不良信息和思想的侵蚀。很多高校出台校园新媒体管理办法,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监测和及时发现舆论动态,细化监管,使新媒体平台规范有序运营,通过加强新媒体监管,不断净化网络思政教育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需要根据学生思想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外部环境、时代发展等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归根结底是要以学生为本,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不断更新完善现有的思政教学体系、宣传体系、监管体系等。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紧跟时代需求,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