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法改革研究
2022-12-31顾祎,苏航
顾 祎,苏 航
(1.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也就是说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外,还要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在不断尝试与体验中感悟,并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案例教学法”即在传统“灌输性”授课的基础上,引入相关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既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也成为知识的使用者,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
1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1 提升学生参与度
案例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小学、初中等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的时期,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对于高校教学来说,该方法容易使得学生或者成为没有实践的空谈者或者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采取案例教学法后,学生作为实际参与者,必须积极应对具体案例,这样一方面相当于进行了实践,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1.2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采取案例教学法后,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首先,授课教师需要提前选择相应的实际案例,以避免虚拟案例中的不真实感。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压缩此前的授课内容,以给学生互动探究留下充足时间。最后,教师还需对案例所想达到的最终目标进行评估,以期不断改进该教学方式。总的来说,该方式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随着改革的进行,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1.3 帮助师生互相了解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仅仅依靠学生签到情况、作业提交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来判断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并依此打分,然而这类纸面分数并不能真正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容易使本门课程成为死记硬背的记忆性课程。而改革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得以更接近每一个学生,了解其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这是纸面测试所难以达到的。
2 案例教学法的问题
2.1 案例选择不够典型
具体的案例受现实情况的制约,往往仅能表现出其时代、地点的特征,而不具备全局的代表性。因此,对于许多案例来说,往往只能表现出体育类课程中某些教学内容,而不能贯穿本门课程始终,综合地、全面地引导学生思考。因此,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不断地改进。根据时代的发展选择新兴的事件进行分析。
2.2 师生课堂互动不够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们进行互动讨论,更在于培养师生合作讨论的和谐氛围。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与学生的互动性,应当保证师生协作探究的时长。否则的话,仅仅增加学生之间的“闲聊式”互动并未从本质上改变传统式教学的根基。合理的案例教学法应当先以学生互动探讨为起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后教师就当及时引导学生思维方向,使其正确地沿着本门课程的核心思路进行思考。
2.3 最终考核方式不当
在案例教学法改革后,可以预见的是:由于相当一部分课时用于案例研究,因此学生在该教学部分的表现理应计入最终成绩并占据较大比例,但由于该模式下没有数据化的核定标准,因此容易造成评分失真、或学生认为评分失衡的现象。因此在该教学方式下,既需要对传统评分方式进行改革,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不能“步子迈得太大”、改革过于激进,失去公平性。
2.4 教学资源客观不足
就我校教学工具而言,多以传统式教学所需的课堂、投影等设备为主。而案例式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此需要本校予以一定支持。此外,就案例本身而言,由于本门课程的发源多以外国为主,因此传统的、经典的案例也以外国企业为主,这就使得学生代入感不强,甚至由于文化问题,一些国外企业的相关案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悖。
3 我校案例教学法的改革
3.1 教师的准备工作
3.1.1 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案例教学法的课时安排及授课方式较传统教学法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对新教学方案目标的设定就显得尤为关键。一味地追求期末考试成绩分数只会使得案例教学法从根源上注定失败。因此,应当在教学伊始就设定好教学目标,如:追求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追求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追求学生口才锻炼或追求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等。
3.1.2 寻找恰当案例
由前述,合适的案例在本教学方法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决定着该教学方案改革的成败。在确定案例时,应当遵循新案例优先、国内案例优先、知名企业或人物案例优先等原则,此外,也应当考虑到案例涉及知识点的难度及复杂程度,综合考虑。
3.1.3 设计授课过程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段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可以采取前半学期授课、后半学期案例分析,或者每次课程前半部分授课、后半部分案例分析这两种授课方案。从实际授课效果而言,笔者认为后者的授课效果更佳。可能是由于前者容易使得学生认为后半学期的课程都无关紧要,从精神上难以重视起来,自然也得不到理想中的授课效果。
3.1.4 理清教师角色
在正常授课时间段,教师仍然扮演着“授业者”的角色,此时应当使学生端正态度,打牢基础,为后半节课的案例分析做好准备。而在分析阶段,教师则不应该过多地对学生进行教授,应该更多的起到启发者的作用,充当学习小组学习的“主持人”。仅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并在课程的结尾进行总结与课后安排。
3.2 学生的准备工作
3.2.1 合理分组
学生可能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强强联合”,这样容易造成组间实力差距过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而且“强强联合”容易使得一些同学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在客观上降低优秀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学生自行分组时,也应当兼顾组间平衡,考虑最终成绩是小组分数与个人分数的加权值。
3.2.2 合理分工
在多次案例教学课程中,授课目标是相似的——即对相关案例背景进行调查、对案例核心知识进行分析、对案例影响进行探究、对小组成果进行展示等。在此过程中涉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然而如果各个同学每次的分工都相同,则使得案例分析成为例行公事,而每位同学只熟悉了自己的部分。因此,在分工时,应当保证每次案例的分工都不相同,在各个分工位置上都发挥自己的作用。
3.2.3 合理辩论
案例分析的特点在于不纠结于特定的正确答案,而在于在此过程中对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及行动力进行锻炼。在分析过程中,对同学之间甚至是对教师都可以产生合理的质疑,通过先组内、后组外、最后全班的辩论过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彻底的探究。因此,辩论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
3.3 课后的点评分析
在每次课堂的最后,各个小组总结其分析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总体氛围,对有偏离的小组进行及时纠正。各小组总结后,教师应当对本次课堂中的各个小组及个人分析工作进行点评,以便同学们发现自身不足、及时完善自身。
3.4 教学改革效果评测
建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体系。系统层:人力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一级指标层: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课堂环境、课堂情景;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资源共享,检验改革的有效性,从而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符合市场营销专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且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4 结语
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历经多年,从最开始的医学、法学专业,逐渐流行与管理学、经济学,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该教学方案的可行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难发现,从传统式教学方案进行转变并不容易,教师们应当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同时尽力规避其弊端。总的来说,该教学方案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践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