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下外语专业课程结构研究

2022-12-31张利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外语育人思政

于 蓉,姜 辉,张利芬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在全国高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之际,教育部自2020年以来先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准指导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总结交流、示范推广,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处于全面推进的高质量建设阶段。

1 外语本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结合2018年教育部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中对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培养规格,明确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2]。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们的回信中,也明确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3]。

外语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目标可以具体为:培养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学习外语、了解语言对象国的过程中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中国情怀,坚定道路与文化自信;对内使用外语技能服务社会,建设国家,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外语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以此育人目标为牵引,外语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考核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中需要与时俱进,发挥出外语专业的思政育人效果。

2 外语本科专业现有课程结构

新《国标》中外语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包括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等5个部分,涵盖了通识知识、专业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其中,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已经包括了对于学生情感培养的目标,但是作为综合素质目标的一部分,并未凸显出其重要性以及明确的育人目标。

外语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2018年新《国标》发布之前,包含综合语言课程;视听说、阅读与写作、翻译等单项或综合语言应用课程;历史、文学、语言学、文化及国情概况等专业课程。从这些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来看,仅国情概况类课程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并且不涉及中外对比与交流内容。新《国标》颁布之后,课程设置方面丰富了外语本科专业能力的单项应用训练课程:阅读、写作、口译、笔译、演讲与辩论等,还将语言对象国或地区文化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对外语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目标要求。

目前高校中的外语教学已经把重心逐步从课程结构转向了功能层面,语言不再是孤立的语言形式、语言技能,而是更多地容纳进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中交流应用的语言形式、交流及宣传工具。根据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结构中仅仅开设语言类必修课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势必要增加应用类、文化类、交际类等提升综合素质的外语课程。培养方向课程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自主开设,虽然新《国标》中列举了文学、语言学、翻译、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专门用途用外语等课程设置选择项,但是笔者通过调研所在省份高校日语本科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发现除了商务日语、旅游日语、文秘日语、计算机日语、薄记日语等专门用途外语课程设置之外,并未在翻译、文学史、语言学概况、国情概况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开设语言学、文学、教育、历史、文化及国别研究类课程。

3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下的课程设置

通过上述对外语本科专业学生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课程结构设置现状的梳理,笔者认为在现行的外语本科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与培养方向课程中,应当适当增加或者侧重开设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特别是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课程,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凸显外语人才服务社会、体现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学目标。

3.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包含思想政治,法律基础、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体育等公共科目,对于所有本科专业学生都是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可以在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案例中增加与外语本科专业联系紧密的教学案例以及人物素材,通过教学设计增加外语本科专业学生对这类公共基础课程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从而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外语专业的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校级通识课程,各高校一般会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开设不同门类的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的珠宝玉石鉴赏课程、珠宝设计课程;海洋类大学开设的中外航海交流史课程、世界海洋大国文化史课程;农业农林类大学开设的种植类课程,植物鉴别类课程;化工类大学开设的化妆品鉴别课程、食品安全类课程;以及综合性大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音乐、建筑、电影等艺术鉴赏类课程。

根据外语本科专业学生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以及对于外语人才赋予的服务社会、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岗位责任,笔者认为应当在外语本科专业第一、二学年,针对性地增加促进外语本科专业学生能力、综合素质发展培养的校级通识类课程。(1)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目前,“学堂在线”“学习强国”“超星泛雅平台”等公共课程资源平台已经在线开设有区域与国别历史、文化、国情概况等课程,例如《中国外交五十年》《东亚概况》《中日文化交流史》《海洋大国》《欧洲文明史》《中国周边外交》等课程。这些在线课程内容丰富,在线答题、答疑、考核等课程环节完备,可以为外语本科专业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满足此类课程的学习需要。(2)跨文化交际方向。外语本科专业学生要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区域与国别文化的形成与内涵特征,从而客观看待民族文化差异,理解不同体系的文化内涵,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社交礼仪》《跨文化交际》《儒家经典导读》等课程,对于外语本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系统了解本国文化、客观看待文化差异、培养包容开放的情感态度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3)国际传播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交往密切的大环境下,外语本科专业学生既要坚定道路与文化自信,又要有能力将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传播出去。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演讲与辩论》《新闻写作》《这就是中国》等课程,可以作为高年级培养方向课程的前置课程,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中外文化知识,提升新闻传播素养,又培养其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3.2 培养方向课程

外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几乎都安排在第二学年下学期之后,三、四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完成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阶段学习,基本具备开展方向性学习应用的语言基础以及就业设想。笔者认为目前培养方向课程的目标,一般针对就业和继续学习两种方向,如就业培养方向的商务外语、外语教育、计算机外语、旅游外语等专门用途外语;继续学习方向的文学、历史、语言学、翻译学等相关课程。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指引下,笔者建议,一方面将外语专业技能课与思政课进行融合,加强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重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用外语“传播中国思想政治的声音,讲好中国思政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养方向课程体系中增设外语授课环境下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跨文化交际、国际传播等方向的课程。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作为通识类前置课程学习这类课程之后,高年级阶段在对象国语言环境下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形成贯穿四年的学习动线,在中外两种语言环境中完成学习对比。这些课程的开设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外语能力、扩展其国际视野,从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出发明确自身学习或者就业方向选择,又能引发其对于不同体制国家国情的对比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3.3 实践教学

新《国标》中,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活动都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当对于外语本科专业学生给予特色化的指导性意见,凸显外语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岗位责任感,以及作为国防语言战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部分,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及全球化交往合作程度越来越高,国际间合作交往越来越紧密,外语公共服务和个性化订制服务越来越多,外语本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应用机会也增多了,所以按照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的外语人才的育人目标,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

4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全面建设以来,各大高校及教师已经从思想上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开始了实践探索,集中优势力量,打造课程、学科、师资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着力完成立德树人这一首要教育任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展现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责任。教育部在2021年6月,公布了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示范教学团队,这为广大教师集中学习课程思政的成功教学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观看学习同行专家的精品示范课程既能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又为设计课程思政扩宽了思路。

广大教师要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借鉴,扩展自身知识结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积极参加研讨、比赛交流,提升实践能力与经验,真正做好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入课堂教学,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立德树人。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建设专兼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向给予外语本科专业学生精准帮助。

4.2 质量考核评价

全面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时期,对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目前最引人深思的问题。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学起到监管和督促的作用,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的外语教学更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价值观养成,在考核评价上也更侧重形成性评价。笔者建议在考核方向将同时关注思政模块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对于外语语言使用技能的掌握。比如可设计一次关于某个思政内容的个人理解,查找资料后,最终用外语论文模式呈现给思政和外语老师同时进行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如何与教学效果评价如何相结合、评价指标如何体现育人效果、如何反馈到教学实施中去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5 结语

在《纲要》和新《国标》的指导下,各高校要深化外语思政课程的学术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证研究,探索构建具有思政特色的“大外语”课程体系。“大外语”课程以外语语言为内容依托,语言的技能学习为中心的同时,加入人文素养、爱国主义情怀、时代使命担当、职业发展规划等思政元素,培养外语本科专业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学习外语、了解语言对象国的过程中拓展国际视野、坚定道路与文化自信、培养中国情怀,使用外语本科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在此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指导下,通过梳理课程结构现状,建议增加体现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交际、国际传播等方向的通识课程及培养方向课程,并对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外语本科专业特色化指导,凸显外语人才服务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发展模式,为高校培养出更多爱祖国、会表达、懂技能的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为更好地达到外语本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下一阶段还需要在师资团队建设和质量监控评价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