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开设天文学通识选修课的探索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2022-12-31钟克友王蕾迪
钟克友,王蕾迪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星空总是以其无与伦比的浩瀚、深邃、美丽及神秘激起人类永恒遐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知识广博。“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天文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超越一般人的想象,开阔人的视野和思维。
1 天文学是一门好的通识选修课
通识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产物,也是践行通才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文理交叉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完善学生的知识与智能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处于自然科学前沿,直到今天它仍然充满青春活力。天文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对人类文明、现代尖端科学技术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先后有11个项目17位天文学家因为在天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天文素质教育,学生也对天文学有兴趣。在西方,很多大学生唯一选修的自然科学课程就是天文学[1]。
天文学与人文科学有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文献中有很多天文、天象记录和历法知识。历法的编排以天文学上昼夜交替、月相变化、季节更替为依据,与星体的运动相关。历法编排既要符合天象,又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还要指导农业生产,因而历代各国统治者都把历法的改革看成国家的大事对待。通过历法学习可知道节气与节日的由来,并知道怎样尊重民俗和自然规律[3]。
2 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现状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它是所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农、林、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101个本科专业,截至2021年10月,有全日制在本科生近4万余人[2]。学校一直没有开设天文学方面的通识选修课,这种现象应该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在中国只有少数大学设有天文专业,而天文学专业相对来说是比较冷门的、小众的专业,对于大多数没有天文专业的大学来说,开设天文学通识选修课的最大障碍是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
笔者通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数学生对天文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天文基础知识扎实,有一定的天文观测实践经验,热爱星空摄影,多是学校天文协会的会员,有意思的是,这些同学在其他学科方面也很优秀。
另一类,占绝大多数,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基本是空白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天文小白”。不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不知道下弦月与上弦月有什么区别,出现在什么时候;虽然经常说农历新年,但不知道农历与阴历和阳历是怎么回事,不知道阳历和阴历各有什么长处,多数人以为农历就是阴历;虽然听说过星座这个名词,但很多人不知道星座到底是什么东西,从来没有实际观看过任何一个星座;知道满天繁星,但说不出任何一个明星的名字,从来没有实际观看过北斗七星、牛郎星、织女星、天津四、轩辕十四、天狼星、大角星等,根本不知道猎户座、双子座、处女座等星座在哪里,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东西南北[3]。
更深层次的知识,比如,天文学家是如何研究遥远的天体的?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闪闪发光?星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光色?星星是如何形成的?太阳是不是星星?有没有上帝?如果没有上帝,宇宙万物是如何来的?如何看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等,绝大多数同学所知甚少。
3 教学内容选择
天文学知识内容繁多,有的也很深奥[4],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是很重要的环节。太浅显了,学生觉得没学到知识,没意思,过深了又会学不下去,失去兴趣。选修课的重要特点是机动灵活,既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又要注重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难度要适中,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学得下去,有所收获,有获得感。这样的选修课才能有学生来选[4]。
(1)天文历法。针对很多学生认为天文学知识与自己关系不大,不知道阴历和阳历各有什么优点,不知道农历与阴历关系,选择讲解天文历法,结合中国诗词文化中大量与月亮有关的诗词,讲解月相的变化规律,阴历的优点。
(2)星座与天球坐标。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对星座感兴趣,选择讲解星座文化知识,并加入天球坐标,四季星空,中国的星空文化等,这也是天文学重要的基础知识。
(3)星光的秘密。天文学家正是通过对光的研究获取天体的各种信息。各种各样的光,黑体辐射规律,星光光谱等知识,有难度,但必须要讲。
(4)星际介质和星云。这是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也是一般学生不了解的部分。各种各样的星云是形成恒星的材料,也是宇宙星空风景最精华的部分。
(5)走近上帝。太阳对于地球文明来讲,是上帝般的存在,是老天爷。是一般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天体。太阳就是一颗最普通的星星,了解太阳就是了解天上无数星星。
(6)恒星的演化。在了解太阳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系统讲解各类恒星的演化,是课程的重点内容,既具科学性又具趣味性。
(7)来自星星的你。恒星与元素的合成,宇宙万物皆是星尘。
(8)宇宙大爆炸理论。水到渠成,讲述宇宙万物的来源。
4 教学方式方法
以哈勃空间望远镜为代表的大量天文望远镜成功研制和应用,使天文学的发展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就,拍摄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宇宙星空图片和视频资料,使人类对宇宙天文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天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和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
5 师资问题的解决途径
气象专业的教师可承担这一任务。
多数大学没有天文专业的教师,是影响天文学通识课开设的重要原因。非天文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般不会冒出开设天文学的想法。在天文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的“天眼”,嫦娥探月工程、“祝融号”火星车家喻户晓,天宫号空间站即将建成,让更多大学生多学点天文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是气象专业的,出于对星空的好奇和天文的爱好,自学了天文专业知识[5],并看了大量天文相关的视频资料,深深感到气象专业的人完全可以上好天文学通识课,让更多的人分享美妙星空。比如,气象学中的黑体辐射定律,太阳辐射光谱,大气对各波段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反射,太阳方位,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太阳视运动轨迹等很多知识,是和天文学高度相关的,我国的天文科普馆常和气象科普馆在一起,也是有原因的。
6 学生的学习感受
笔者将这门天文学课程取名为“凝望大美星空”,一是担心“天文学”这个名字会把很多学生吓跑,出现没人选修的情况,毕竟天文学是个高高在上的名词;二是因为宇宙星空确实有大量不为常人所知的奇妙美景。结果每次选课人数是满额,还有很多同学选不上,出乎意料。很多学生的学习感受是:超出他们的期望,没想到天文学还挺有意思,值得选。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现在的天文学不是以前的天文学了[5]。
天文学让学生们初步体检到宇宙的浩瀚、深邃、美丽及神秘,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认识到了地球、人类、个人在苍茫宇宙中的客观位置,对年轻学生心境胸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天文学严谨科学地解释了太阳、恒星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元素的来源,以至生命的起源,使上帝、老天爷、玉皇大帝各位天神无立足之地,对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破除封建迷信有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