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上的探索研究
2022-12-31杨宏
杨 宏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0 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工科领域的新兴专业,是研究计算机技术开发与运用的宽口径专业,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内容,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部分高校过于注重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教学,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以自身所学满足企业需求,从而导致就业质量下降。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从业质量,保障社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的水平稳步提升,高校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势在必行。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实践能力不满足社会需求
由于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较短,且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计算机语言等理论知识,导致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就业过程中无法以自身所学满足企业的需求。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在开展实践培养过程中其教学设备、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项具备时效性、时代性、实践性的专业课程,这种落后且陈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导致其面对落后的实践项目有着较高的实践能力,但是面对新兴技术却“无从下手”。
1.2 教学体系建设尚未完善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启蒙较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出现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从教师队伍而言,教师自身的理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是部分教师鲜少参与现代社会企业的项目实践,导致对现行的计算机技术缺乏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输送最新的知识内容;而从教学内容方面而言,大部分教师以教材内容为教学主线,但是部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最新的技术学习,最终导致没有最新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高校会定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但是部分教师在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之后直接盲目照搬套路,鲜少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项目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迷失方向”,影响学习质量。
1.3 专业教育缺乏自身特色
近年来,国家大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项目活动,要求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是,在实际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结合自身院校、所在区域的特色进行建设,导致不同区域、不同院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除此之外,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教学目标已知,导致学生的学习“棱角”被“磨平”,未能彰显出自己的特色,导致专业特色未能得到体现,不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长期发展。
2 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模式介绍
2.1 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模式简介
所谓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模式是指通过结合社会中的企业对人才进行复合型、综合性培养,通过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多元专业进行结合,以此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模式通过建设专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嵌入式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专业融合、实践演练、项目研究的平台,发挥出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功能,以此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力求为社会输送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品质人才。
2.2 校企合作实践建设内容介绍
校企合作实践建设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平台,该平台建设主要用于日常的实践教学以及项目的实际演练操作,教师通过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完成日常的编译和演练;第二,完善人工智能实验资源,该资源主要为人工智能实验提供技术支持,或者为日常教学工作提供帮助;第三,建设人工智能硬件以及配套资源服务,其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提供人工智能科学实验服务,该内容主要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该实验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与最新的技术相匹配,以此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第四,建设完善的实验室科研环境,通过分设实验体验区、实践教学体验区、实验室成果展示区等,能够通过直观的介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现代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3 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策略及措施
3.1 深化改革专业教学体系
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将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进行结合,通过建立多元学科结合式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能够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内容解决项目问题。同时,深化改革专业教学体系,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以产业化应用技术为载体,保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开展:第一,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建立梳理应用以及编程语言知识的展示架构,注重以AI技术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第二,引导学生开展编程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演练以引导学生完成智能工具模型的应用与处理;第三,联合校外企业开展项目实践,通过结合相关专业项目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并且在项目实践中鼓励学生将语音识别、个性化服务等技术应用在企业项目当中。
3.2 积极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以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注重积极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专注于以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AI、智能虚拟等技术应用,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课程内容方面积极联合校外企业打造校内在线智能学习平台,例如云数据库资源平台、作业在线自查平台、学习质量跟踪和同步平台等。其中云数据库资源平台可以引入大批校外企业的进入,鼓励校外企业将企业项目上传至平台中,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所学钻研项目;作业在线自查平台则是校内所打造的自主学习平台,其中含有知识点搜寻、作业自查等功能;学习质量跟踪和同步平台是将学生自身的优秀作品上传的平台,是鼓励校外企业挖掘优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
3.3 完善一流双师教学队伍
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工作是融合了人工智能专业,鼓励校外优秀工程师与校内优秀教师联合打造的“集群办学”模式,是适应现阶段计算机领域实践规模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可以注重建立校企混合编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业工程师共同组建,建立双师教学队伍,完成课程指导、教学规划、教学设计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其中企业主要负责驻派专业的工程师前往学校,与校内的专业教师联合,共同组队负责实践教学,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而校内优秀教师则负责公共课程、理论课程等基础内容的教学。
4 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新兴工科专业,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能以基础知识提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