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组织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2022-12-31丛丰裕李成瑗
丛丰裕,李成瑗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辽宁 大连 116081)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国际先进教育资源的引入、不同文化背景和教学特点的外籍师资的引进,一方面提高了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育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的改变。高校组织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肩负重任,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
1 “组织育人”概念的提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是当今高校育人工作需要遵循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201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育人机制。”[2],这对如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了进一步阐述,“组织育人”在这里首次通过文件确定。
2 高校“组织育人”的内涵
高校“组织育人”是指将育人过程依托于组织进行,通过在一定形式的集体中,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举办活动,将特定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最终符合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目标的要求。[3]高校“组织育人”要以党的组织为统领,发挥学校党委、基层党支部、学术组织、学生群团等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多渠道整合育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本文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组织育人”举措的实现路径开展研究。
3 高校“组织育人”的基本要求
3.1 坚持政治方向,落实教育方针
高校“组织育人”要立足“四个服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相融合、与学校事业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相融合,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3.2 坚持守正创新,突出时代特色
推动落实“组织育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通过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体系、学生成长需求相融合,使育人工作更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3.3 坚持扎根实际,遵循“三大规律”
充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基层为落脚点,切实构建“十大育人”相融合的体系,以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整体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3.4 坚持“两个导向”,不断总结提高
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打通思想政治工作盲区、断点,推动“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把工作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把育人要求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上。
4 大连理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组织育人”的实现路径探索
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着高等学校的很多变化,包括对内变化和对外变化,也包括自身的各种变化,还有学校政策的导向变化。[4]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具体表现为: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合作办学机构数量最多(4个)、“同窗友情”育成计划及“世界大学生学分生项目”的落地带来的海外交流学生增多、制定政策并设专项基金支持学生海外交换交流、支持国际学者讲学等成为普遍现象和大的趋势。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走向国际化,吸引全世界的学生,并面向全世界推送各国所需人才。国际化办学机构中各组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持续发挥着作用。
4.1 合作办学机构党委发挥“组织育人”的“引领先锋”作用
合作办学机构党委在落实“组织育人”的过程中突出政治核心和价值引领作用。一是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的领导,协调党政联系以促进民主决策,及时交流沟通以统一思想;二是践行“一线规则”,提升党委引领管理水平和党员干部整体精神面貌,着力激发心向师生的责任担当。三是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和思想性,鼓励合作办学机构机关教工党员担任本科生班级思政班主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选聘优秀青年教工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组织青马工程学员实习锻炼等,拓展组织育人途径,丰富组织育人平台。
4.2 师生纵向党支部发挥“组织育人”的“春雨先锋”作用
发挥“组织育人”功能是合作办学机构各党支部的一项政治责任。一是建立常态化的育人责任,通过支部联合共建加强规范化建设,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以专题党课、主题实践、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载体,有效丰富学习方式。二是探索网上党建,强基海外思政。在联络机制上,依托网络,建立制度性联系渠道。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创造性地举行网络支部生活,在时差上取“最大公约数”,突破时空限制,有规律地参与集体学习与组织生活。在思想内容上,就地取材,将“距离劣势”变为“距离优势”。通过近距离观察和感受西方社会的真实情况,深入认识我国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在参与模式上,主动表达,积极鼓励海外学生党员做好“中国故事”讲解员,向当地人宣传和介绍中国故事、中国国情。
4.3 专业教研室发挥“组织育人”的“红烛先锋”作用
合作办学机构各专业教研室响应学校课程思政要求,使“组织育人”成为一项教育工程、一项育人的战略工程、政治工程。一方面,专业教研室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党建+课程思政”,外方专业课程由中外双方教师AB角上课,选派优秀教师党员作为B角参与授课,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加强意识形态的管理。另一方面,专业教工党员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探索,每门课程发挥思想引领、政治教育功能,培养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国家意识,激发爱国精神和奉献社会的热情。
4.4 群团组织发挥“组织育人”的“感召先锋”作用
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策划活动发挥感召作用。以重温红色记忆、回顾祖国发展、躬身社会实践、创新媒体宣传、发掘思想榜样等板块为依托组织主题团日活动。深入挖掘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回顾学校辉煌历史和发展历程,激发合作办学机构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与趣味运动会、环校长跑、体育联赛等,激扬学生群体青春活力,增强全体凝聚力;各专业级队、班级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学生矢志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发扬传统,建强战斗堡垒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切实发挥育人引领和保障功能;基层党支部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培养选树优秀学生党员,推动基层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选配优秀的专业学术教师、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引领优秀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发挥党组织、团组织等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