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困扰及对策研究

2022-12-3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师范类毕业生心理

石 璐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00)

随着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颁布实施,教师行业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大学毕业生的欢迎。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减员减产、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加之线上教学模式带来的亲情感缺失,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学生对毕业就业的紧迫感弱化。传统观念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铁饭碗”及国家公务员、事业编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则更受毕业生的青睐和追捧。而这一现象的出现,给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 当前形势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及挑战

1.1 线上教学模式下人际交流缺失,降低求职主动性

当前,各高校纷纷借助各类线上教学平台,开启线上教学模式,该方式虽然在便捷、安全等方面较之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更为方便,但与老师面对面交流频率的减少,与同学之间朝夕相处的感情缺失,也对毕业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情感留白。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群体,电脑、手机屏幕隔绝了对授课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得对未来从事教师行业的憧憬和规划较为模糊。此外,在各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就业指导类课程方面,线上教学的模式无法满足实践环节和课堂互动方面的需求,使得教学效果打折扣,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方面出现弱化现象。

1.2 线下招聘会数量的减少,就业求职渠道不畅

按照以往惯例,春季学期是各高校集中举办招聘会的高峰期,但环境影响,各地纷纷取消线下招聘活动,取而代之的是线上招聘的全新形式,这一变化带来的对供需双方的不适应,以及新模式下信息汇总不及时、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也使得毕业生对于招聘会缺乏现实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笔者通过对山东某师范高校2022年3月份举办的师范类专场招聘会参与群体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有74.9%的应届毕业生无求职经历,缺乏成熟的职业规划及明确的求职目标,存在求职意识模糊的现象。

1.3 硕士研究生扩招,求职积极性降低

据教育部2022年公布的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共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国际局势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为稳就业、促就业,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举措,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继续扩大,为110.7万。这为师范类毕业生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带来机遇同时,也使得其求职就业的主观诉求逐步降低。

1.4 “00后”毕业生特有的就业观,“懒就业”现象日益凸显

自2021年起,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群体正式进入“00后”阶段,受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加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击,“00后”群体在求职中呈现自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等特点,对未来供职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或基层单位求职,“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所带来的“懒就业”“怠就业”“不就业”现象不断出现。

1.5 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转向就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随着各用人单位在用工数量方面的不断缩减,公务员、教师编等传统意义上“铁饭碗”行业优势日益凸显,传统的“旱涝保收”观念使得更多的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更为青睐于教师等传统岗位。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数量为990万,而2021年这一数量则突破了1100万,2022年上半年报考人数更是激增至3000万。另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60多万名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但基础教育领域对师资的需求却只有25万左右,仅30%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从教。除了供大于求外,教师工作的巨大吸引力,还引来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竞争者——优秀综合性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中小学校每年招聘的教师中有四分之一来自综合类大学。与这些优秀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相比,师范类毕业生的竞争优势正在缩小,就业压力随之骤增。

2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突出心理困扰及表现

笔者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对360名摘要中体现不同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进行调查,并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法,将目前师范类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心理表现大致划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个类别,而其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及日常表现也出现较大差异。

2.1 主动型就业心理状态

当前,具有主动型就业心理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的心理,表现出恐慌、压抑、急躁等情绪。而毕业生与老师、同学、朋友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频次减少,缺乏有效的倾诉与沟通,加之就业信息渠道的不畅通等因素,使得这一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

在此类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意向岗位时,较为容易出现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瞻前顾后、顾此失彼等表象,无法客观、冷静、准确的判断自身诉求与人职匹配度。因而部分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意向书后,仍频繁穿梭于各类招聘会现场,根据山东某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统计,先签约后违约的情况在2020、2021两年间,以6.4%左右的幅度递增,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对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造成了不良影响。

2.2 被动型就业心理状态

受线上教学、招聘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具有被动心理的大学生对求职就业普遍存在冷漠和观望的态度,虽然国家出台了“六稳”“六保”等利好政策,但该群体对国家政策缺乏主动而系统的认知,缺少科学、长远、务实的职业规划。调研问卷中,针对“你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吗?”这一问题,43%的学生选择“基本了解”,36%的学生选择“不清楚”,7%的学生选择“非常不了解”。

从学科专业背景来看,师范类专业毕业生都已系统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且都经历了教育实习,临近毕业的他们应该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己,这也是对一个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1]。但受现实影响,教学实习环节的简化或取消使得师范类毕业生缺失了必要的实习实践环节,无法做到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我调节,而2020年上半年长时期的居家隔离养成的懈怠、懒散以及对网络世界的依赖等习惯,也使得毕业生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求职季等现实挑战提不起兴趣,不愿主动面对并解决各类现实问题,“懒就业”“慢就业”“怠就业”“不就业”现象层出不穷。

3 提高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途径研究

针对目前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和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笔者立足岗位工作实践,综合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探索缓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认为,根据高校毕业生的角色特征和任务要求,依靠社会、学校、教师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以构建合理性的系统干预模式推动其职业生涯发展[2]。

3.1 政府导向性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拔尖选调”等基层项目的深入开展,部分师范类毕业生在择业时选择到基层工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参与者在志愿服务期满后选择了扎根留任,在基层岗位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但据统计,参与此类基层项目的师范类学生在毕业生群体中的占比仍然偏少,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基层项目的了解程度不够,加之家庭、社会环境、传统理念“有编制”的就业目标等因素影响,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基层项目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的正确认知。下一步,政府在不断加强基层项目宣传推广的同时,应持续加大各类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以获得更多青年人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在政策制定方面,应出台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行业的准入资格,提高教师选拔任用标准,遴选出更为优秀的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以更好地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3.2 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作为主动方,应高度重视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体验教学等多重形式展开心理教育,激发师范类毕业生主体意识,拉近师范类毕业生与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获取更为积极的心理体验;在毕业季到来前,校方可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前收集汇总学生求职就业意向,并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等信息进行数据的比对分析,在实现精准化、人性化、科学化分类指导的同时,有效避免部分行业选择的扎堆现象,从而有效降低就业压力带来的各类心理问题;实现师范类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学校还应做好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考研和创业辅助工作,加强同各地教育局、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强化“推销”意识,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等措施,为师范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

3.3 激发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主动意识

求职就业的过程是师范类毕业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同时,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社会人”,未来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脱离了“象牙塔”的庇护与引导,取而代之的就是自身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因而,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和面对困境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可发挥“朋辈教育”效能,通过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宣讲、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等形式,激发大学生自我服务意识,鼓励青年学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切实消除求职就业中的“等”“靠”“懒”思想,以积极阳光的心态科学合理的面对就业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4 结语

关注师范类毕业生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正确择业理念的树立和良好的择业心态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政府、社会、高校等主体要切实推动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保障工作的开展,从而促进师范类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猜你喜欢

师范类毕业生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