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竞赛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作用的研究

2022-12-31李赜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协作竞赛

李赜渊,张 鹏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0 引言

新时代,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科技产业化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具有更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前沿动态,对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市场人才需求、提升自身能力的载体和平台,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将社会需求、创新实践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激发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热情,引导大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 大学生学科竞赛发展现状

学科竞赛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学生自学的情况下,以比赛或竞技的形式来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设计并解决问题,以此方式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一系列活动。其是建立在多种科学和多种类别的学科知识背景下的命题性竞赛,因此既要求师生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很强跨专业的团队合作能力。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为代表的一系列学科竞赛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学科竞赛开展热情,促进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既有根据学科、专业或行业的发展趋势而设置的系列主题赛事,也有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注重项目落地而设置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但不管哪类竞赛,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更好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培养的作用

学科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笔者以参加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的部分参赛队员为调查对象,从参赛大学生的参赛意义、学科关联度、对自身的帮助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较为广泛的问卷调研,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0份。从调研结果发现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四方面: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实践能力、巩固创新实践能力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1 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评价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首要依据,是大学生学习阶段最需要锻炼和提升的能力,其高低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是否可以获得优秀的学习成果。因此在分析学科竞赛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时,首要就是分析学科竞赛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科竞赛作为一项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活动,其前期准备、中期推进和后期形成产品或服务都需要大学生亲身参与,而其中所涉及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推演实验、总结实施等更是开展学习实践,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参与学科竞赛项目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同或相近,竞赛的参与有利于自身专业课程学习的推进,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2.2 学科竞赛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学习成果水平,而实践能力的高低则决定了大学生是否可以立足社会,真正将专业能力与学习成果在社会工作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在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的今天,实践能力将最直接在社会中得到体现。传统第一课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因为知识体系的不断深化使得学生不得不投入较多学习精力,必然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调查显示,有79.1%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期间参加竞赛能够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代表的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培养的第二课堂,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研究通过竞赛的方式得以实践,使理论真正指导实践,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 学科竞赛巩固大学生创新能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是不可或缺的,也必将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培养创新能力,而学科竞赛在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提升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有 67.3%的受访者表示参与竞赛能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交流,拓宽视野。大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牢牢抓住前沿科技或前沿专业发展方向,并通过“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竞赛中通过与其他高校优秀大学生交流学习,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竞争,这无疑将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不断寻求专业探索,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2.4 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是每位社会成员在工作和学习中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深化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将面对专业化领域和社会领域,每位成员作为社会化分工的一环,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不断的锻炼才能有所提升,而学科竞赛就恰恰是最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的载体和平台。由于学科竞赛的前瞻性和专业性,一个完整的参赛作品需要相互协作、彼此信任的团队来完成,而每位成员也会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对团队协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

3 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措施建议

学科竞赛在促进大学生培养更加全面化、精细化、创新化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对课程学习和专业课实践时间造成挤压、学科竞赛科研成果转化性低等问题。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高校如何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最大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培养向更加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3.1 强化系统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作为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建立在专业知识体系学习的基础之上。具备了充足的专业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展示。同时,学科竞赛也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要有专业的深度,还需具有知识的广度。因此,一定要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扩展学习的空间和范围,熟练掌握相关研究工具,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学校也应当通过合理的、多层次的实践环节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意愿,为其参与学科竞赛创造条件。

3.2 细化竞赛制度,形成有效激励

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制定并不断细化竞赛管理实施细则,为学生积极参赛提供的制度保障。就目前的调查而言,由于竞赛的学科差异,奖励和激励政策存在一些不均衡现象,使得学校的激励政策适用性较弱,出现学生对学校政策解读不足,致使学生在获奖或者取得优秀成果时,因得不到预期奖励而产生心理落差。长此以往,将大大降低相关激励措施的实施效果,从而降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有 70.4%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对于竞赛项目给予更多资助和立项支持,而有53.1%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对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在评奖评优、日常管理及毕业结业中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因此,继续细化相关制度保障措施,促进激励机制效用最大化势在必行。

3.3 搭建校企平台,提升创新至用

在新时代大学生教育中,都更加专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过程中,进一步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由于当前各类学科竞赛的出现,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成了参赛者的核心竞争力。有42.8%的受访者希望得到企业提供项目孵化帮助,这就对进一步强化校企联动,引导学生真正了解社会需要,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创新实践联合培养机制。在教学中,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结合专业特征,聘请行业优秀专家、技术骨干等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和发展前景,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认同,促进创新热情培养。

3.4 形成指导机制,强化持续发展

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鉴于本科生学习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而研究生又存在在校时间较短的情况,致使许多创新成果因核心成员毕业等因素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延续,建议高校为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建立跟踪机制,同时聘请了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成立指导小组,专门指导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完善作品。数据显示,有63%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可以为项目提供支持和指导。因此,高校迫切需要选拔或者培养一群有热情、有强烈意愿且兼具能力的教师,成立专门的研讨指导小组,对参加竞赛的学生和项目进行持续有效的辅导,减少创新性科研成果无疾而终的现象,强化创新成果的可持续性。同时,学校也需要有倾向性的调整“指挥棒”,给予指导教师政策上的激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协作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团结协作成功易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协作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