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挥劳动教育育人效能分析
2022-12-31孙一凡
孙一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劳动及其教育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很大程度上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并且给其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劳动教育要有了全新的认识,此项教育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无法代替的意义,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有很现实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发展形势下,要想切实有效地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相关专业学者就必须要深入探究,找出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符并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1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劳动观,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此项教育工作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础。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为人民、为党、为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使命。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但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吃苦耐劳、扎实努力的坚强意志[1]。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更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浓厚的劳动意识、优良的道德品质等。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三观的重要环节,即将面临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利益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能够使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加强创新意识,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好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锻炼坚强的思想品质。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明确其价值,树立健康正确的劳动观与就业观,积极面对社会的要求,在社会和岗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找到平衡点,为自己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获取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1.1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经之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并不是随随便便靠几句口号就可以是实现的,必须要踏踏实实的坚持落实每项任务,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当代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实现伟大复兴梦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必须要利用增强劳动教育的方式,充分体会劳动价值的内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将实现社会和自身价值进行结合,建立集体和个人、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最后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共同发展。
1.2 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三观,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路。对于完成培养人才目标、实现学生良好发展,劳动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促进作用,能够让他们树立崇尚并遵守劳动、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真正做到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树德的根本任务。
1.3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高职院校利用增强劳动教育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使他们明白要想获得幸福生活就必须要通过劳动来创造。利用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劳动教育能够使他们明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价值,认识到踏实努力是所有劳动者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提高他们的生存与实践等能力,加强他们感受与理解劳动的意识,彻底打破他们对于劳动存在的轻视、逃避甚至是鄙视的态度[2]。
2 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都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的开展,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育中国必须要结合实践劳动。各大高职院校也相继建立了很多有效的落实制度,并且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然而在社会与时代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劳动教育的性质与内涵也在随之不断产生变化,但却被人逐渐忽视,对于其开展价值、方法等方面等关注也出现了相应的淡化,和新时代下我国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严重不符。
2.1 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窄化、异化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劳动创造幸福是劳动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但实际上,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都存在窄化劳动教育的情况,他们觉得这项工作其实就是活动课,无非是让学生整理物品、打扫卫生等一些简单的劳动,同时觉得这些都是后勤人员做的事,学生的任务只是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另外,当前高校中还存在劳动教育被异化的现象,这项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具体开展的时候,出现了学生被视为技术人、经济人的情况,把劳动当成人们获取利益与谋生的方式,陷入了价值和工具合理性的旋涡中,忽视了劳动价值与其带来了美好思想意志。甚至觉得劳动是一种惩罚,与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严重不符,无法切实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
2.2 劳动教育价值化、功利化
在经济学当中,价值主要是呈现于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劳动价值是实质是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观念并不代表其自身的价值,而是人们对于实践劳动的认识。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劳动价值的认识逐渐功利化,评价劳动教育的方式和标准就是其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就致使学生会把劳动与获取的效益对等,对他们树立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误导,促使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受到很大影响,在衡量劳动教育的时候也趋于功利化[3]。
2.3 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在各大高职院校实际开展教育劳动的时候,虽然其中把包含了各种知识内容,但是对此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高职院校对于怎样开展劳动教育、安排实践课程、评价教学效果、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与体系。虽然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已经开展了劳动教育,设立了专业课程,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然而实际上,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表面化、没有秩序等情况,具体开展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
相关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应切实加强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充分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意识方面彻底转变长时间以来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将其上升到与我国民生、立德树人任务密切相关的高度。增强对此项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政府部门需要尽快颁布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制度,将此项教育工作引入教育考核中,促使相关人员对劳动教育引起充分的关注。
3.2 完善制度体系
建立并不断调整与优化和劳动教育有关的制度、体系,在课程、教材、评价、监管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相应的体系。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需要设立和劳动教育有关的专业课程,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将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与专业理论课程平等看待,认真详细的设置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状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编制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材,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另外,将其他学科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深入挖掘其他教学中包含的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切实促进专业知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充分结合,实现他们两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4]。
3.3 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要想切实有效的提高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不仅要在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不断优化,还需要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努力转变现阶段劳动教育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不良现象,充分利用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志愿服务、创业创新等实践活动的方式,将学校、社会和企业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拓宽教学途径,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实践平台,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劳动并体会辛勤劳作后取得的收获,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多劳动知识与技能,并逐渐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
3.4 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
学校和教师应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活动。构建并优化劳动教育的载体与平台,在以往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下,结合校园文化,利用积极播放和宣传劳模、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的故事,使劳动教育能够感染到更多学生。对企业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持续拓展学生的劳动实践平台,促进职教学徒制、产教融合等全新教学方式的运用,让高职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参会劳动的过程中增强锻炼,真正体会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引导作用,邀请大国工匠、先进劳模到学校中开展事迹报告、专题讲座等活动,积极弘扬和宣传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切实做到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深度融合,为劳动教育的顺利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与指导。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利用多媒体、慕课、在线课堂等教学方式,加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时效性、感染力,切实有效的提高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促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念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3.5 家庭要素
家长是学生接触最多,也是他们最信任的人,家庭教育对他们劳动观的树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在心里面也认可劳动教育对孩子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魄力不足、瞻前顾后的现象,这样是无法使孩子真正认识与体会到劳动价值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学校领导应最大限度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在周末和寒暑假等空余时间,和家长一起给学生安排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家庭劳动,比如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家务,利用这些劳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亲身劳动后获得的成果与喜悦,还可以使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5]。
3.6 社会要素
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应重视充分发挥社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有序进行。学校领导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校内服务、家务劳动等丰富多样的劳动。利用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劳动的良好氛围,收获劳动的果实,以此更好地促进当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提高,从而掌握更多社会生活必须要具备的劳动技能,持续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3.7 学校要素
高职院校应将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放置于“培养热爱和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上,把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观念全面贯彻到对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使他们最后形成吃苦耐劳、不惧困难的美好劳动品质。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劳动走进课堂”“模拟面试”等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理念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到其中,建立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使高职生切实做到“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劳动是加强他们社会责任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致努力,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上逐渐得到转变,由依赖他人完成劳动转变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帮助别人完成劳动。劳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期坚持和共同努力,组织他们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真正认识劳动教育并在心底接受它[6]。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具备的育人功能是实现教育革新的需求,并且还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将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充分结合,能够切实有效的促进高职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应坚持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教育理念,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极高的综合型人才,更好地完成自身的使命、发挥自己的价值。高职院校应全面落实这项工作,使所有学生都就可以切实上好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它的受益者,积极主动的弘扬与推广新时代下的劳动精神,朝着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