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的路径探讨

2022-12-31杨洁梅

科教导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语文课程教材

杨洁梅

(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大学预科生是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高考学生,是以适当低于本科录取线的高考成绩被录取,经过一年(或两年)的预科学习,结业后直升本科进入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大学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本文以大学预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中心,充分考虑大学预科生的文化基础与知识准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的可行性、课程优势与新形势下文化教育的新路径。

1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的可行性

1.1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大学预科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化认同对民族团结[1]、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意义重大。大学预科生作为来自民族地区的新一代学习者和未来建设者,他们对中华文化坚定的认同感,今后必将对本地区本民族产生主导性、引领性、辐射性的影响,对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2 中华文化内涵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3]中国历代文学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等丰富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语文课程中对历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有助于大学预科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强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知与认同。中华文化的主要内涵与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精神特质、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有高度契合,让语文课程成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

2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的优势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教学体现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系统性

大学预科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主要为中国文学,以时间为轴,以文体为类,贯穿古今,系统地编选了历代中国文学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学经典作品,对每个时代人的精神生活,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变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思维、心理、气质、精神、性格等,均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凝铸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文化内涵。

2.2 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教学体现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丰富性

大学预科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涵括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体风格、不同内容题材的文学作品。“文化的向心性维持了中华文化既多元又一统”[4],而多元一体正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大学非预科语文教材相比,大学预科语文教材所编选的少数民族名家名作占比有所提高,这一编选视角更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激发大学预科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感受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强化大学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3 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教学体现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融汇性

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教与学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预科生产生长期影响并将中华文化认同植根于其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深处的有效途径。在作品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大学预科生通过感受、体悟、领会作品所表达的诗意情感、故事情节、说理逻辑、民俗心理、风土人情、爱国情怀等,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所传达的中华文化信息、内容与内涵,经由一个情动于中而渐至于理的认知过程。在不同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大学预科生不断地从不同侧面巩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从而将中华文化认同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本质的需求。

3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的路径

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构是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的主要路径。

3.1 大学预科语文教材建设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最基础的环节是教材的建设。高质量的适用教材能更好地保障大学预科生文化知识与中华文化认同感培养目标的达成。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大学预科语文教材《大学语文》(一年制上、下册)[5](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1 版,下文简称“人社版大学预科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前,各高校预科班的语文课程多借用本(专)科教材,或使用自编教材。本(专)科教材非预科对口教材。尽管本(专)科教材中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获奖教材、国家级部级规划教材等经过多年使用、多次修订,质量有充分保障,在业内获得很高评价和广泛使用,但由于本(专)科教材的编写以本(专)科生为预设接受对象,考虑的是本(专)科生的实际基础和接受水平,关注的是本(专)科生的诉求和需要。对于预科生来说,本(专)科教材难度高,超出了预科生的知识储备基础和学习接受能力,并不适用于预科生的培养目标。此外,本(专)科教材中的某些篇目或评介立场,可能在无意中加大个别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难度,甚至会对课程产生一定的疏离心理,既不利于文化知识的优质学习,也不利于中华文化认同意识的高效培育。而一些高校预科班的自编教材,则因为缺乏同行的广泛认可而难以推广使用。

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表达到同行、学生的反馈来看,“人社版大学预科语文教材”在文学性、典范性、审美性、文化性、知识性、时代性、思想性等方面,均有较好考量和合理兼顾,和以往所使用的本(专)科适用教材相比,更适合预科生的现有基础以及预科教育阶段的教学需求。纳兰性德、沈从文、老舍、巴·布林贝赫、翦伯赞、黄永玉、乌热尔图、阿来等多名少数民族作家代表作的入选,以及章节单元“附录二”中关于民族文学发展史的概述,促进大学预科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所作的重要贡献。

3.2 大学预科语文课堂实践

本文以“人社版大学预科语文教材”为例,分析、发掘教材作品选篇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与内涵,探索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如何融入大学预科语文课堂的教学。教材中,《诗经·硕人》写艺术所确立的女性审美规范,《楚辞·九歌·少司命》抒发神、灵、巫相思守望之情所象征的爱国主义情怀,《论语》讲述为人、为学、为政智慧,《世说新语》展示魏晋风度,《归园田居》表达诗化隐逸精神,《三戒》表达人生哲理思想,《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超旷达观精神,《牡丹亭》表达个性解放思想,《故事新编·补天》表达人类始祖女娲的无私奉献精神,《萧萧》体现风土人情与乡土情思,等等,均从不同角度体现、诠释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在精神与丰富内涵。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大学预科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且内部差异大的特点,探索将中华文化认同融入大学预科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探索课程教学、管理、考核之间张弛关系的处理,切实提升大学预科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知识获得感、认同愉悦感和未来文化创造的自信心,以实现大学预科生认同中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凝铸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为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尽量避免纯粹使用刚性管理、难题笔试、低分刺激的方法。这需要施教者在某种程度上转换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姿态,寻找取得学生信任的方法与机会,走入学生内心,了解他们力不从心的节点所在,合理设计课程考试的梯级难度,细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3 大学预科课程体系建构

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实践,立足语文课堂提升预科生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基础、认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系统融入语言文化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建构,全面深入地促进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大学预科可采用内部开发、外部引进、线上慕课、社会实践等方式增设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引进优质课程资源,丰富、优化预科语言文化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掘预科专任教师资源,鼓励开设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堂实践等环节。二是依托所在高校相关专业、优势学科、学术团队,以线上慕课学习和线下课堂讨论的形式,共享中华文化知识与语言文化类课程资源,提升课程体系建设的形式和水平。三是以社会实践课程的形式,调动大学预科生深入社会进行中华文化相关的调查研究。周末走进社区,假期回到家乡,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丰富中华文化知识且加深对其的理解与认同。

综上所述,从施教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是一个教师、教材、教法、教态(教学态度)、教制(教学制度)的系统问题。从受教者亦即学生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知识获得感、存在尊严感、环境亲切感、观念认同感的系统问题。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语文课程教材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