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2022-12-31魏洲琼

延边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国化中华

魏洲琼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中国化发展的深邃思考,是对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百年奋斗史的科学总结。“两个相结合”的科学论断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实现理论发展新飞跃的理论指南和指导方针。

一、“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两个结合”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辩证法,以坚实的理论基石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这一科学论断旨在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凭借其宏阔的历史视野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现实的结合路径,更以其全新的思谋方式为中国实际的发展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现实指引,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作出原创性贡献,构成新时代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贯彻与运用,是对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联合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具有深厚的理论穿透力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马克思主义具有跨越时空的理论特质,是对自然历史规律的客观把握,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根本性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绝非预言式的弥赛亚主义,更有别于抽象空洞的教条主义。因此,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有必要同具体的历史客观条件相结合,促使理论与实践在辩证融合中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史。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亡图强的西方学说被初步引入中国。自此,在毛泽东、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同中国的实际国情及其实践遭遇相互融合,推动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本质是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外来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形式各异、内容有别的优质文化资源,二者存在天然的内在契合性。然而,在整合古今中外不同的思想资源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潮乃至极端化倾向,例如泯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抑或盲目自封的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复古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有侧重,不应在对立中走向对抗,而应在良性互动中彼此融合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主要涉及到两大基本面向。一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守中开拓创新,筑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根基,打造构建凸显中国特色、展示中国气派、彰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是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及其方法论指导,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辩证法、实践哲学以及时代元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切实提升中国人民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二、“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命题,它以辩证的实践逻辑为我们开拓了正确审视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指南。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理路,理顺三者的内在关系及其生成逻辑,对于准确把握“两个结合”意义非凡。

(一)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必然发展路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自发到自觉、从不成熟到成熟,始终坚定不移地探索两大结合的有效路径。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学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是对人类物质社会及其表现的本质性抽象,是关于人类解放和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彰显着具体的特殊性,是时间、地点、领域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必须拒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倾向,必须坚持与具体的、历史的客观条件相结合。“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深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即马克思主义唯有在时代化、本土化、中国化中才能焕发出蓬勃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意涵唯有在深入推进两大结合的历史实践中,才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理论活力,才能避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理论窘境,才能打造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守正创新

“两个结合”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必由之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1]马克思主义作为对世界的真理性把握,所提供也绝非可供照搬照抄的现成教条,而是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在西方话语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理论、风俗信仰存在一定的天然差别。因此,要想真正释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魅力及其实践张力,就必须使之在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透中完成话语转换。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在“遭逢危机之际向马克思请益”[2],在中国实践的困境突围中绽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魅力及其实践能动性。只有牢牢坚持“第一个结合”的方法论精髓,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回答中国之问、回应人民之问”[3]。二是以理论认同为指引,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滋养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担当。因此,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才能使二者在彼此借鉴中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打造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源泉。

(三)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特别是需要具有本土气息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准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指导能否中国化、如何中国化,构成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一招。二十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当时先进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便已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在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两个结合”。一是鲜活、具体的中国实践倒逼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人口基数、地域特色、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实践注定是一个庞杂的、具体的系统性工程。这就意味着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同具体的中国现实结合起来,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贯通中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巨大鸿沟。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之问倒逼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底蕴深厚、多元文化并存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为新中国积淀了深厚的理论遗产和思想资源。然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却也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文化内容繁杂等诸多现实问题。这就意味着要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必须坚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态度,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紧结合起来。

三、“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实践,坚持“两个结合”的基本路向,是中国共产党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基本经验。新时代,“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科学凝练,深刻昭示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论形态,擘画出中国共产党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蓝图和发展愿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实践史,是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创造史。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的百年史,展现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智慧,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

(一)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规律

“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规律的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思想武器,是引领中国人民建党立国、追求真理的实践纲领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简单延续,不是僵化套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设计好的公式模板,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产物。“两个结合”分别从不同视角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规律。“第一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在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结合过程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促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美丽蝶变。“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5]。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沃土的滋养中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与时俱进的时代活力,从而持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与发展。因而,只有辩证地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才能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规律,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地纵深发展。

(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史。“两个结合”是个浑然天成的理论整体,两大结合联系密切、彼此促进,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一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发,以现实的中国具体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内容。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理解、阐释和检验。二是从民族特性出发,以独具特色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形式。马克思主义只有贴近人民、表现人民,只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才会真正扎根于群众之间,才会获得群众的文化认同和真正信仰。三是从创新阐释出发,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以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建构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背景使马克思主义天然地带有西方话语的理论色彩。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必要在中国式话语体系中获得实践性重塑与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实践样板中获得新发展。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密匙和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历史深度。“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在理论上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又在实践上推进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道路和实践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实际,才能作为源泉活水在中国大地上绽放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相融合,才能真正以具体化、中国化、民族化的形式获得中国人民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干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未将“两个结合”作为学院式的纯粹抽象性理论研究,而是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两个结合”的发展规律,更是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时刻将“两个结合”的成功经验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的融合中“接通了当代中国的地气”[6],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打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脉络。“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在中国大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丰富、具体的精神力量和理论资源。

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表象、体悟物质规律、能动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和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引领力。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推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必须持续推进“两个结合”,牢牢把握“两个结合”这一论断的内涵和方法论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国化中华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浅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原理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