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2022-12-31

延边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传统农村文化

李 鑫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强调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1]。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构成要素,是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考察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及挑战,探索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在中国农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有形的“古建筑”“传统工艺”以及无形的价值观、民俗等,构成了农村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乡村生产生活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承与创新农村传统文化,也是弘扬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传承创新农村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振兴,对于引领农村产业、精神文明等各项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保障。

(一)挖掘文化资源,为产业兴旺“赋能”

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深入挖掘的潜力,能够为农村产业兴旺“赋能”。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重点在于立足各地区的实际资源禀赋,扬长避短,通过调整农村地区传统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过千年历史长河的洗涤,积淀出“福建土楼”“安徽皖南古村落”等古建筑,淘洗出舞龙舞狮、泼水节等特色“民俗”,涌现出陶瓷、剪纸等广受欢迎的“手工技艺”。随着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乡土文化热”,陕西、安徽等省份大力发展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不仅推动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发展,更是开辟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致富之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就地挖掘我国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激活农村传统文化活力,能够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巨大能量。

(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生态宜居“添色”

农村在长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的农耕文化,蕴含天、地、人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塑造几千年农村生产生活格局,传承与创新农耕文化,能够为农村生态宜居“添色”。农村“生态宜居”,要求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有机统一,为村民提供便捷美好的生活,不仅强调自然生态良好及基础设施的完备,更强调以扎实的精神文明建设带动营造良好的乡村居住氛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步。农耕文化在生活方式、理念上强调尊重与敬畏自然,迎合“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现代观念,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耦合。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作为生态宜居的核心要素之一[2],必然能在农村生产生活格局构建中提供价值引导。

(三)培育时代新风,为乡风文明“举旗”

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移风易俗,赋予农村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能够为乡风文明的建设“举旗”。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风文明是乡村经济进步、物质充实后的必然要求,能够更深层次反映乡村的进步,是村民时代新面貌的反映。农村传统文化中蕴含“仁爱孝悌”“互帮互助”等质朴的美德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有“村规民约”“家训家规”约束村民行为。面对现代化发展使得农村“原子化”、传统美德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冲击而解体等变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重新发掘农村传统文化中有营养的内容,能够起到凝聚人心、教化村民的作用,为培育文明乡风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重塑礼俗社会,为治理有效“聚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中国农村传统文化,重塑“礼俗社会”,能够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有效“聚势”。“礼俗社会”是传统中国农村的一种社会格局,费孝通将其看作是中国乡土社会独有的特点,在传统的“礼俗社会”中,依靠村规民约、乡贤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即可实现乡村的“善治”。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乡村社会传统“礼俗社会”格局遭到冲击,传统的治理力量及规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十八大提出治理现代化的命题以来,乡村治理现代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乡村振兴再一次强调要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这就必须要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中传统的治理力量与规范,如新乡贤的塑造、新村规民约的出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能够赋予乡村治理以伦理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丰富精神文明,为生活富裕“塑魂”

推动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为乡村“生活富裕”筑牢基础。乡村振兴要求实现农村“生活富裕”,既强调农民物质生活富裕,又强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及对象,精神文化生活富裕是实现村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精神文化富足也能强化村民追求物质生活富裕的内生动力。通过推动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挖掘其中的经济潜力,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切入点;同时弘扬与传播“诚信”“勤劳”等农村传统美德,促进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促进乡村整体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困境

自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庄人口回流等给村庄发展带来新活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建设给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平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开发农村文化资源,激发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提供新思路。但是由于传承意识缺乏、传承力量薄弱、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推进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与困难。

(一)传承意识存在偏差

自觉、科学的传承意识是推动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精神驱动力。要想实现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承历史文脉,自觉的传承意识与科学的开发保护意识必不可少。目前,在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传承意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不足。一方面,对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认识不足。长久生活在农村,对周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而导致村民“不识庐山真面目”;城镇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市场经济文化的冲击,使农村传统文化吸引力逐渐下降,传承发展优秀本土文化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事物本身纷繁复杂,抓住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已经使得领导干部绞尽脑汁,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往往是有心无力。二是在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开发中的“保护”意识不足。一方面,村民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农村群众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及其潜在的经济价值认知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味破坏古建筑、古遗址。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在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意识不足。秉持着“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许多基层干部在开发古建筑、古村落时,没有坚持“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一体化的观念,忽略传统文化“再生性”的脆弱特性,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可持续发展能力遭到破坏。

(二)传承主体力量较弱

农村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多为本土风俗技艺,传承方式往往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传承者成为农村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力量日趋薄弱。一是传统文化宣传保护主体力量较弱。乡镇基层的领导干部是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承担着宣传文化传承创新政策、指导具体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职责。然而,在具体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储备,无论是宏观视野、政策宣传还是技术指导,都存在能力上的短板。二是传统文化传承者“难以为继”。一方面,传统村庄没落,文化传承断层现象加剧。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3],部分农村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方言等往往依靠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大量“空心村”,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缺乏代际传承的基础,导致“非物质文化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4]。另一方面,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的手工技艺与市场经济中其他就业选择相比,想要在短期内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显得“捉襟见肘”,职业分流严重。

(三)创新发展可持续性不强

以长远的视野看待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重点在于“可持续”,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才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发挥作用。当前,农村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的问题。一是文旅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在乡村休闲旅游热度提升后,许多农村加快本土文化开发,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点,但与此同时,同质化问题突出,在住宿、伴手礼、游玩项目建设上大同小异,没能重点突出本土的“文化特色”将不同的农村风光建成了同一个面貌。“千村一面”导致各地不良竞争,可持续发展能力遭到削弱。二是产业建设乱象丛生,文化传承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加剧。在开发利用农村传统文化时,缺乏科学规划与保护意识,盲目建设道路等配套措施,破坏农村传统建筑景观的整体性。同时,为谋求最大化经济利益,远超于环境承载力的游客也给农村古村落、遗址带来不可逆的破坏。三是人才培育及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培育与引进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人才持续供给有风险,乡村遗产资源保护及非遗传承人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成为难题;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缺乏政策的引导,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亟待建设。

三、推动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对当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困境与问题,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增进村民的文化认同,培育人才队伍,引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文化治理体系为重点,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增进传统文化认同,激发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动力

第一,发挥基层党组织思想文化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工作的战斗核心力量,在农村文化振兴,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承当着组织保障、宏观规划、确定发展目标等重要责任。在提升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科学辩证地认识农村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摒弃落后成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扬传统美德;通过“党建+”等形式创新工作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与解释好党中央关于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部署。

第二,推进农村传统文化“入课堂”,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课程,开发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式活动项目,引导乡村青少年在领悟地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过程中寻找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种子,激发青年学生自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第三,培育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党组织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进一步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精神文明内涵,以传统技艺为艺术载体,开展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加速整合文化资源,凝聚一批有能力、有知识,热爱传统文化的能人投身到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来,同时以完善村级文化综合服务站、文化广场为重点,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支持村民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积极运用互联网、电视台等多种媒体载体,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让更多人领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坚实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人才支撑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5],打造一支懂热爱农村传统文化、有传播与创新能力的文化队伍,是做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的方向。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与创新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人才吸引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统筹资源和扎根群众的优势,坚持党牵头抓总,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参与的合力;通过明确文化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目标、路径与相关保障措施,坚持“人才队伍先行”的战略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理念,为各类人才“尽展其才”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强化人才队伍培训,夯实传承队伍根基。积极挖掘农村本土人才资源,搭建各类学习平台,加强对本土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提升农村本土的“田秀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队伍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创建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的农村文化服务与管理队伍。

第三,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扩大乡村人才规模。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落实激励保障政策措施,为干事创业人才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到农村一线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才智,鼓励专业性人才服务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事业,主动成为农村文化资源传承人,担起基层文化骨干的职责,促进农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帮助农村凝聚人才工作的合力,形成党建“领航”、专技人才“驱动”、乡土人才“支撑”的传统文化人才队伍体系。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夯实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外保障

让传统文化走进村民的生产生活,并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样才是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真正途径。

第一,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强化产业振兴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引领。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几乎所有没有市场和经济价值的传统文化都会逐步衰落”[6],直至灭亡,激发传统文化的市场潜力,也就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自然地理差异,我国农村在长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出各具风采的本土文化,这些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文化资源,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基础。将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产业建设融合,推出更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能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同时,可以有效地引导村民感受农村民俗、手工技艺的文化魅力及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加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引导其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第二,强化乡村文化治理,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与传承自觉。通过充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治理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融入到农村基层治理中,重构乡村文明秩序,重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人文空间。如利用特色民俗活动、重要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组织群众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丰富文化体验、增进文化情感;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发展新式“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在有序参与社会生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等等。让传统文化在与乡村治理的互动之中展现其精神内涵、文化特质,展现其生命价值,获得新的发展。

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时,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面临价值认识不足、传承主体缺乏等困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增进文化认同为前提,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传统文化融入农村的生产生活,焕发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