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主体向度·实践逻辑·价值意蕴

2022-12-31吕怡慧

延边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江山中国共产党群众

吕怡慧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松江 201620)

百年征程,波路壮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躬身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真谛。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1]这一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百年奋斗史得出的执政经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念内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史实出发,分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有利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以及价值意蕴。

一、主体向度:人民江山人民建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所强调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性的人,其内涵与外延会随着时代的生产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拓展。1957年,毛泽东同志于最高国务会议上拓展了“人民”的内涵,他讲到:“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与时偕行地丰富“人民”的涵义,在原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基础上增加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马克思看来,人民是在一定条件下代表大多数人要求的历史力量,不断创造历史并促使其滚动向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接续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真义,以“为人民”为理论起始,以“服务人民”为践诺指标,肯定人民在社会主义江山建设进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一)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根基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与血脉在人民。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迫使中国敞开门扉。自此,历史蒙尘,民族蒙难,大国危机重重。晦暗的历史背景下,一大批志士仁人开始求索救国存亡之道,虽然他们都以失败收场,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20世纪初,辛亥革命触机便发,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同封建统治者的较量中赢得胜利,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人群体数量的增加。由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条件得以筹备。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迅速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关于马克思主义真谛探究的风潮。广大青年学生于五四运动中引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扎根到基层的工人群众之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基调,培养了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者和领导者皆来自于群众,他们深刻感知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党小组,号召组织民众,带领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1921年8月3日,一群革命者冒着生命之危登上嘉兴南湖的红船,使得中国共产党成功出世。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共同抉择的结果,它依靠群众运动集聚起革命力量,依托群众运动创建革命文化,倚赖群众运动酝酿革命斗争。

(二)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

是否密切联系群众,决定党的事业成败[3]。紧密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赢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法宝。国民大革命后,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武装抗争国民党反动派,挣脱危急局势,开展土地革命。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帮助农民解决问题,获得了农民的信任,顺利完成土地革命。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启翻山越岭的长征苦旅。长征途中,红军面临敌军和自然环境的双重考验,数次陷入绝境。红军屡次化险为夷都离不开途中百姓的无偿帮助:巧渡金沙江时,少数民族的船工自发协助红军数万兵士渡过天堑;横渡水草地时,年高六十的藏族通司夜以继日地为红军兵士开凿出宝贵的生存行道。一路上,军与民间不断涌现的感人故事,体现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任。正是拥有人民信任这一最大的底气,中国共产党无畏无惧、勇往直前。1937年抗日战争,党中央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人民战争战术,“全民武装”成为抗日战争取胜的关键。在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一辆又一辆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一艘又一艘小船划出来的。人民是铸就历史的原动力,中国共产党夺得江山的密码在于人民,中国发展去向也取决于人民。

二、实践逻辑:人民江山人民守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是通过劳动者的活动来实现的。基于此,马克思指出实践构成了全部人类的社会生活,人则是实践的主体。“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与外在事物建立起对象性联系,进而完成物质生活生产以及现实世界的改造。中国共产党引领、依托人民摆脱民族束缚,实现民族自立,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政治模式后,“守江山”仍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江山”在这里已不再是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征伐的“疆域”,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维系的统治机器;“人民”已不再是封建社会中江山的附属品,也不是资产阶级统治者压迫和剥削的对象。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斗争胜利的那日起,江山就被赋予了人民特性,其根本指向是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4],也是历史的演绎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5]。

(一)人民群众是破旧立新的实践主体

新中国建立后迅速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恢复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激发人民这一实践主体的创造活力。1949年西柏坡会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联结全体工农阶级和广大革命文化工作者以巩固专政的基础,并准许举行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组建“民主联合政府”的提议,提议发出后立刻就得到了各界各层爱国人士的响应和赞同。在之后的全国政治协商会中,与会人员达成了最广泛的政治共识,形成了《共同纲领》,为接下来社会主义宪法的商榷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立夯实基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法草案文本修订的过程中,全国更是有一亿多人参加此次讨论,充分发挥民智。通过各界人士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终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得以正式确立。

人民群众在创新政治制度的同时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为了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贫困落后的面貌,中共中央制定出“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变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力求建立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公有制。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广大农民积极加入互助合作运动,集体互助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资本家们自觉按照国务院制定提出的“统筹兼顾、归口安排、按行业改造”的方针指示,以强带弱、先试带后行,大力实行公私合营,快速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个体户完成公有化的转变;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手工业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试办合作社、联合社,分散的个体手工业渐变为劳动群众集体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到20世纪中期就大体上完成了。通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短时间内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此建立。

(二)人民群众是创新发展的实践主体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国民仍处于贫穷状态,是改革开放真正使人民富裕起来。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6]。改革开放是我国民众毕生求索的伟业,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主体中有大胆尝试“大包干”、突破旧体制的农民,有备尝艰辛、敢为人先的企业家,有紧跟时代、开拓进取的网络创业者,有科研攻关的科学家,有奋战一线的大国工匠,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实践和智慧翻涌起改革开放的浪潮,激发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潜能,助推改革开放的进展。

小岗村农民们在契约上按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赤手印,农村改革帷幕就此拉开。小岗村取得的成功经验被全国其他地区生产队采纳,粮食增产,温饱无虞,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除了小岗村这些敢为人先的农民们,其他地区还有一大批加入社队企业的农民们,他们创造了十分之一的全国工业产值,并成功开办了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除了农村经济外,民营经济也是国家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扩大开放、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期间,以荣智健、许荣茂、黄光裕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们带头推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提升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经济税收总量,实现城镇人口劳动就业。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改革开放期间,我国举起向科学进军的旗帜。科研人员们不惧挑战,在各个领域辛勤耕拓,促使我国科技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如杂交水稻、转基因、P53腺病毒注射液、无线电话、航天系列等科研成果使得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人民始终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江山的建设者。江山建设得好,反过来又造福百姓。

三、价值意蕴:人民江山为人民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进步的尺度,其人民观的起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定位新时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创新性地突破工具理性思维,将人民视为“打江山”的目的,而不是作“打江山”的工具。“江山”与“人民”是共同体,忽略二者中的任意一个都将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江山”只为压迫“人民”,其结果必定是人民蒙难、政权颠覆。“江山”本身就带有鲜明的人民性,“江山”与“人民”是毛将焉附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7]人民江山论其本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政权建设之力,要保持政权的长期稳定发展,就要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中国共产党奋勉的参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8]党员同志的党性培养,不能止步于对服务人民宗旨的理论把握阶段,更紧要的是付诸行动,肩负起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奉行人民是国家发展的价值旨归,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归全体人民享有和检验。

(一)一切发展为了人民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执政为民,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定位为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达成这一目标既要坚定党的领导,同时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将中国梦转化为现实的进程中要增强党群联络,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多样化。中央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供给端,解决人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新诉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彻落实于悉数事务的处理之中。灾难之际,党的人民理念愈加突显出来。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迅速席卷全球,给我国数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场同疫情较量的阻击战中,我们党秉持“人民中心”理念,管控疫情的同时解决疫情期间百姓生活面临的难题,稳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如疫情期间,有些公职人员上馆子拉动消费增长,有些党政干部走进直播间带领百姓卖货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给民生经济带来的冲击。新冠疫情防治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需应对民生考验中的一部分,只有秉承人民为上理念,坚定服务为民、发展为民之心,才能使百姓获得踏实的幸福感,才能实现我们党的宏志伟愿。

(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检验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时代问卷的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明其核心理念是“共享发展”,要以百姓之心推及己心,使老百姓真正享有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全国人民享有祖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机遇与益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年年都会走访贫困地区,切实了解百姓的生活境况。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无论是山遥路远还是趟水过河,他都坚守在脱贫攻坚的前线。从2012年反复强调脱贫的关节在于处置妥当老乡的困难问题到2013年“精准扶贫”到2015年“六个精准”,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和人民一路攻坚克难,攀上一座座高山,创生一个个发展奇迹,最终取得脱贫的全面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引领各族人民以傲人的速度完成了绝对贫困的消除,履践其发展为民、发展利民的诺言。

自改革开放伊始到现下的全面脱贫,党和国家一直坚持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发展的“大蛋糕”,并将人民视作评价发展质量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应将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当作衡量党和政府工作质量高低的标尺。为此,中央不再简单以GDP这一经济发展量的指数来考核衡量地方政府的工作成效,而是深入发掘社会生活中所潜藏的协调性、人民福利等问题。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十分注重开展信访工作,大力推进信访工作的公开化、责任化、法治化,将信访工作落实到实处,这正是由人民检验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变迁所做出的重要论断,也是百年大党成就辉煌奇迹的理论根基。坚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立场,站稳人民立场,把握“江山”与“人民”统一的真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江山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如诗如画的江山
多让群众咧嘴笑
醉了江山醉了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