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段古诗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12-31文|臧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浮萍古诗意境

文|臧 瑾

如何指导低段学生阅读古诗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基本能力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突破。

一、以趣“入”诗,激发动力

1.善用迁移,调动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且主动地去阅读古诗呢?激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先决条件。从一年级开始,我们班的学生午休前就多了一段惬意的时光,收听《凯叔讲故事》之《笠翁对韵》,音频中熟悉的童声,凯叔有磁性的发音,一对一唱,稳稳地收住了学生的心。由耳入心,听多了自然会诵,当然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于是在课前又加了两分钟的唱读、诵读时间。当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时,教师抓住机会进行补充,邀请班上的“小诗人”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适时总结:你看古代的诗人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表达自己想念亲人的感情,多厉害啊!同时向学生推荐《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于是,学生学古诗的热情逐渐高涨,把阅读古诗慢慢地变成了一种主动行为。

2.读演结合,维持兴趣

如何让学生在课中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读,并且读出意境,读出理解,读出自悟。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可以小声读、齐读、分组读、对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消化。教师也可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同时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教师时刻要注意学生心理情感的变化,同时采取播放音乐、视频等维持兴趣。多种感官的调动,就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例如:教学古诗《江南》时,小朋友们扮演欢快的鱼儿,加上动作表演,游来游去,无忧无虑,在游戏中感受到汉乐府民歌简洁明快的语言,以及独特的音律美。

二、以言“赏”诗,感知意境

古诗中精练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去感知诗中表达的意境美。

1.多感官参与,体悟诗境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具体的物象,用丰富的色彩,简单的线条,据诗作画,画面的生成是理解并创造,拉近了与诗人的距离。在教学《池上》时,我先布置预习作业——寻找夏天:找一找关于夏天的好词好句好诗,画一画夏天的美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夏之美。课堂上,初读完古诗后,让学生自由合作:讨论说一说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并从诗句中找到理由。学生畅所欲言:①“白莲——莲蓬,我从《江南》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就知道莲花是在夏天盛开的;②“小艇”,夏天划船最开心啦,还有莲蓬可以采呢;③“浮萍”是夏天漂在池塘里的植物。于是我顺水推舟,布置课堂作业:如果现在让你拿起手中的画笔,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呢?都会用到哪些色彩?用彩色笔圈出诗歌中藏有色彩的词语。课后总结发现不同的个体所体验到的画面美各有特色。

“音质美”是将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从而展现出对诗歌富有个性的解读能力。“画面美”与“音质美”是和谐统一的,美术、音乐、语文元素的碰撞,荷塘那一幅明媚的“夏景图”悄然展现,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

2.多角度解析,感悟诗境

语言是古诗教学的前提,教学时要带领学生去读、去体验、去揣摩,才能走入“境”,领会“意”。以《村居》一诗为例,诗中“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较难理解,而教学此诗,就不妨以此句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把握全诗的内涵。

“春烟”一词究竟指什么?我们不可能强求低年级的学生用成人的方式去思考“春烟”一词的含义。例如“春雨如烟”或是“柳如烟”,这些词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以紧扣“醉”字做文章。可以试着问学生:诗句中“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个杨柳为什么会“醉”呢?引导: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醉?——爸爸喝酒的时候。那么你们觉得究竟是什么让柳树醉了呢?恰当地介绍拟人的手法。再思考是春天的什么事物和酒一样的香,和酒一样的美呢?想一想:“春烟”是指什么?——春天的花香、美景让柳树陶醉了。学生感受到了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生机勃勃的一派早春景象,说不定他们也想着放学后“忙趁东风放纸鸢”呢?“语言感受”得到了丰富,“情感体验”得到了传递。

三、以想“悟”诗,理解运用

1.想象空白,深入文字

古诗具有文字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执教《江雪》时教者先创设意境,用如诗的语言把学生从春夏带入严冬,从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冬天的记忆。一边呈现画面,一边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这是诗人柳宗元被贬后写下的诗,这时大雪漫天飞舞,路上没有行人、林中没有飞鸟,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而在这种环境下,寒冷的江面上坐着一位孤独的老人,他在干什么?又给人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明理。

课堂需要语文味,让学生“走进去”想象,再“带出来”思考,身临其境,这样的学习才能触及心灵。

2.想象插图,创新灵感

学生的想象力有多丰富,诗歌画面的表现就会有多大的张力;学生的想象力无限地拓展,对于诗歌的理解就能跳出束缚,得到更多更新更有创意的灵感。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引导的航灯唤醒学生沉睡着的无限的想象力,从而使我们的诗歌教学色彩纷呈,让学生的眼睛和心灵都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以《池上》教学片段为例:较难理解的是“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引导:在这个夏天的荷塘,满满的都是又绿又圆的荷叶,小娃撑着小艇去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怎么知道的?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学生A:不会,没有人看到。他是“偷偷”去的。

学生B:(立刻举手)会的,诗人看到了,写下了这首诗。

教师相机追问:“这位同学思考的角度真是与众不同,诗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可爱的小朋友才写下这首诗,那老师再问问你还有别人看到吗?”

这时学生C 果断地回答:“有啊,你看,小船过后留下了证据!”教师推波助澜:“什么证据?”C 学生肯定地回答:“浮萍!”这时恰如其分地插入图片,追问:“浮萍变成什么样了?”“一道开。”“怎么会一道开?”这时所有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小船过后留下的痕迹才会使浮萍一道开,这也就是“踪迹”!学生都笑了起来,原来想象画面不仅能把学生带入情境,还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猜你喜欢

浮萍古诗意境
池上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沧海浮萍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红浮萍》中的女性诉求与空间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