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群文精耕点 取舍有度深挖掘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为例
2022-12-31陈士同
陈士同
在课程标准相关思想的统摄下,与传统的教材相比,统编教材的选文形式发生了改变。其中,新教材最具特色的是群文的组编,即文本不再采用单一篇目的体例,而是把具有关联性的多篇文章纳入到一课之内。这样,虽然“课”的数量没有多大变化,但文章篇目明显增多了。这样,教学容量加大,教学任务加重。在课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相应的目标,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的。一文多篇的群文该如何实施教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清静悲凉同颇不宁静情绪的映衬
“清静悲凉”和“颇不宁静”是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有大美”主题单元的第一课《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关键词。作为统编教材中“文学阅读与欣赏”学习任务群唯一单元的选文,两篇都是出自名家的经典散文,但因其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被附加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不同。新教材把两篇编排到一课中,文本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改变。作为“一课”中的“群文”,因受制于多种因素,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单篇文本进行深度挖掘。教学群文,在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变的前提下,以什么策略和机制处理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的效果。
群文教学,涉及群文阅读和群文阅读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理清两者的依存关系。这样,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才不至于偏离方向。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而群文阅读教学则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语言特点、意义构建、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来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与单篇教学相比,群文阅读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展了阅读视野,提高了阅读效率,还极大提高了阅读品质,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因群文所处的单元不同,教学群文时的关注点不同,对内容的取舍就不一样。如何取舍,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实际学情,更要参照单元教学目标。
从新教材编写的体例看,它由“单元内容提示”“具体篇目”和“单元学习任务”三个部分组成;而具体到文本,也包括“文章”和“学习提示”两部分。这就意味着,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既要立足文本,还要统筹兼顾。教学《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时,单元提示中“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与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的要求和“单元学习任务”是主要依据。在这种宏观要求的统摄下,处理具体文本的教学内容时,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实现文本价值、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就两篇文章的教学而言,“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眼中的自然美;品味赏析语句,感受散文语言之美并体味作者情思;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比较阅读两篇写景散文名篇的各自之美”的基本教学目标和感受“故都的‘秋’,通过郁达夫的‘秋’的描写,理解作者在文中融入的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朱自清借助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自己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要完成的。在宏观总目标框定下,具体文章具体对待,同中寻异,适度取舍,化繁为简,才会避免因追求面面俱到而导致浅尝辄止的情况出现。
二、百合氤氲与香雪飘飘风格的相谐
《百合花》和《哦,香雪》是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主题单元的选文。两篇小说以不同时代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以表现单元教学主题。《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为表现背景,虽然有流血牺牲,但没有残酷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是把几个年轻人放置在寻常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刻画。不论是“我”,还是小通讯员,亦或是新媳妇,性格鲜明,每个人都表现出生命的律动和对生活的热爱。但是,特殊的年代,他们只能以特殊的方式展演生命的姿态。一床印着“百合花”的被子、一束野花、两个硬邦邦的馒头、上衣上的破洞,把这些编织在一起,投射到三个年轻人身上,血腥中的温暖,残酷中的温情,这些是通过教学要重点体现的。而《哦,香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地点是一个封闭偏远的小山村——台儿沟,人物是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们。世代生活在封闭小山村的人们,如果没有铁轨的延伸和火车的短暂停留,他们将会代代繁衍于此。至于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他们不得而知。但是,随着火车的抵达,震耳的轰鸣声打破了台儿沟的宁静,也为台儿沟人走出封闭撕开了一个裂口。生活在台儿沟的人们,老年人已经安于现状,孩子不谙世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只有一群年轻的姑娘们被火车的轰鸣声唤醒,凤娇的追求,香雪的渴望,虽然指向不同,但是都是对现状的超越。大山的呼唤、一天两顿饭、追逐火车、一筐鸡蛋、一个铅笔盒,这些编织在一起,呈现出年轻人活力四射的生命状态和对外面世界的殷切向往。
两篇不同时代主题和不同风格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尽管统摄在“青春”主题之下,但是因为取景的时空角度不同,人物生活的环境和对社会投注的期许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仔细研读统编教材,很多文章的编写都是按照这种思路,像第二单元的“劳动主题”中的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主题”中的《劝学》和《师说》,第七单元的“自然生命主题”中的《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等。从文章体式上看,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具有相同的文体特质,这是宏观的共性。教学时,对共性特征的关注不能忽视。但是,因写作者即时性写作的缘起不同,在文章中融入的思想情感和意趣就不同,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更要关注文本个性的内容。另外,由于文章所处单元不同,其负载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时对文本内容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取舍。主题的核心词相同,文章的风格有别,教学过程中处理文本内容时,在共性规范下,更应把文本的独特性彰显出来。
三、建功立业跟心向山林主题的悖反
文章是作家独特人生际遇引发情感外铄的精神产品。“不平则鸣”“言为心声”,不同的文章寄寓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学习文本就是通过文字搭建的平台与编者和作家交流情感,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品文养性,习文明心。”而作家所处的生活时代不同,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同自我关系的过程中因遭际不同,投注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就不一样,“独抒性灵”的文章也不同。传统教材的单篇式选文,通过具体文本的学习可以独立地理解作家作品。当然,这种理解更多是单一性的。而新教材群文编排体例改变了个体性、单一化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既然是群文,篇什不少于两篇。从选文的式样看,有的风格相同,有的体式相同,有的主题相同。但是,为了体现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的则把风格、体式和主题相反的文章组编在一起,形成对照,在比较中加深学习者学习的印象。采取这种相似、相关、相异对举的方式,单一平面的文本资源变成多元立体的信息库,这为全面地解读文本、读文识人创造了条件。
不论是相同,还是不同,既然纳入一个单元的一课中,它们都被教材编者附加上相同的教学任务,通过学习应达成单元学习的目的。像第三单元的“诗意人生”,编者把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诗词纳入同一文本,曹操的“天下归心”的《短歌行》与陶渊明的“复得返自然”的《归园田居》,李白狂放不羁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杜甫沉郁顿挫的《登高》,苏辛的豪放与李清照的婉约等。对不同的文本,教学者安排教学内容,应根据单元提示——“学习本单元,逐步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的要求对文本加工处理,选择合适的视角解读赏析品味。对曹操“忧思”的理解和对陶渊明“归情”的品味,因诗歌书写的方式不同,情感不同,着力点就不一样。曹诗紧扣“忧”分别抒写了“人生短暂之忧、贤才失散之忧和功业未就之忧”。一咏三叹的深情抒发,除了直接陈述,还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典故。直笔与曲笔的结合,增强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力度;而陶诗以“归”贯穿始终,分别从“为何归、从何归、归何处、归去何”几个层面为情造语、选象寄意。“尘网”与“旧林”、“樊笼”与“故渊”的二元对立,“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形象的比喻,白描的村居图,“质性自然”的悠然恬淡,其间蕴涵的是诗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淡泊宁静的人格。曹操之忧满怀的是对魏阙的执念,是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靖节先生之归则是绝尘官场,是对山林的守望。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达,教学时按照单元总要求,抓住诗歌的关键处“因诗而异”解读品味,才能品得诗中味。同样,对李白诗歌和杜甫诗歌的品味赏析,因为分别代表的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高成就,师生围绕诗歌组织的活动,意象的理解、意境的感受、艺术的品味、精神世界的感悟等应做到“入乎诗内,出乎诗外”,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杜子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怀。
文本的解读,主题的观照与把握是最基本的。群文教学,不论是同向性的主题表达,还是逆向性的主题呈现,理解品味时立足文本,抓住关键点由浅入深地层层剥笋,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但是,如果教学“到此结束”,与传统的教学就毫无二致了。了解了不同主题的相异表达,再从不同中寻找相似或相同点,比较中找准对接点,进而理解编者在“这一课”中投射的教学意图,这样才有可能把教材编写者的组文意图体现出来。
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指导精神的直接媒介,新教材群文组课,虽然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但是因教学情境的限制,传统的篇篇精解式教学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具体实施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文本进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的有度取舍,才能把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如果普遍撒网,追求面面俱到,可能会陷入浮光掠影、雨过地皮湿的怪圈,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很难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