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和润课堂”的建构策略

2022-12-31宋燕丹

数学教学通讯 2022年31期
关键词:长方体建构情境

宋燕丹

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 226001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一种“假”“空”“灌”“偏”等现象。针对这样的一些现象,文章提出了通过“增润教学”来建构“和润课堂”的教学主张。所谓“和润”,就是指“和谐、润泽”。“和润课堂”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吸引力、召唤力,它顺应学生天性,用一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来教化、感召学生。建构和润课堂,增润学生的数学学习,要从情境、经验、活动、感悟、反思、实践等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和润课堂”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节律相呼应,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相融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师生的教与学行为,都应当和润晓畅、亲切自然。

一、在“情境”中建构“和润课堂”基本形态

情境是小学数学“和润课堂”的一种载体、媒介。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伴随多媒体、新媒体课件等的应用,伴随着网络的接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声色光影的动态化的倾向,情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鲜活。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唤醒、激活、弘扬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等,从而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情境是“和润课堂”建构的土壤,也是“和润课堂”建构的母体。情境之于学生是一种外在化的濡染、浸润,也是一种外在的型塑。因此,情境应当具有一种“真情美思”(李吉林语)的特质。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的思维能打开、想象能放飞。只有这样,情境之于学生才是有价值的,才能增润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认知、探究的积极性,笔者在课前创设了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几个小动物分别在平坦的公路上开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轮子的车子。伴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车子的一上一下,学生能对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能对圆的特点等产生感性认识,如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圆心到圆周的距离相等,等等。在课始,笔者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芳的家距离学校800 米,已知学校在图上的A 点,图上1 厘米代表100 米,那么小芳家可能在哪里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能催生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对圆的本质产生深度思考。在课中,笔者又借助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用一根长绳画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圆规的本质。在课末,笔者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圆形图案等,比如向日葵、圆盘、天坛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 “圆是一种很美的图形”。不同的情境,都能给学生认识圆以启发、引导,都能增润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样的情境课堂,自然是一种“和润课堂”。

情境构筑了和润课堂的基本形态。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度卷入到学习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情境是连接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纽带,是沟通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对象,是承载数学知识与精神的载体、媒介。情境有助于唤醒、激活、弘扬学生的经验。情境教学是生动的、自然的,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在“活动”中建构“和润课堂”基本生态

如上所述,情境是“和润课堂”的建构基石。而活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因而就构成了“和润课堂”建构的基本生态。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身体的、外在性的操作活动,更是内隐的、心理性、内在性的思维活动。因而,活动应当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具身认知是这种活动的基本特征。

具身认知倡导身体与心智的合二为一,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身体、心智和环境等诸多要素耦合的动态系统。具身认知实现了师生教与学的统一,实现了学生身与心和谐发展的统一等。概言之,具身认知实现了学生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比如教学“大树有多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部分教师采用“说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认为,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说教,就能让学生理解、认识。殊不知,数学的说教是苍白的,学生由于没有深刻的感受与体验,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是不能有效应用甚至会快速遗忘的。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竹竿,在一个晴天的早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开展了一次具身性认知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主动地测量。为了测量准确,有学生还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建议,即不仅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展开实验,而且竹竿要垂直于地面,以便让竹竿与旗杆平行、与大树平行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还提出了这样的猜想:是否可以将竹竿与旗杆、大树等放置在同一个平面内,借助手机拍摄照片,根据物长和影长的比例关系,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在学生猜想的引导下,不同的小组运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合作探究出旗杆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学生积极地表达活动过程,表达自己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看法。在活动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活动是建构“和润课堂”的内核。在活动中,学生能主动观察、猜想,进而获得相关数学知识。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我听到的我会忘记,我看到的我会记住,我做过的我完全理解。”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思考、探究,进而达到完全理解、把握的学习境界。

三、在“反思”中建构“和润课堂”基本情态

“和润课堂” 不仅要润教,更要润学;不仅要“润学”,更要“润德”。在“和润课堂”上,我们不仅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而且需要学生的合作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屋建瓴,引导学生反思、反省、反刍,引导学生回头审视,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真切体验。“和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力,着眼于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形成,更着眼于学生的情意态度,着眼于学生必备品格的形成。

因此,引发学生反思是建构“和润课堂”的内在要求。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想象纵横驰骋,从而不断拓展、延伸学生的数学学习场域,让学生更适合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反思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又要高于学生的学习。通过反思,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有效地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增值。比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之后,就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的上下底与圆柱的上下底,催动学生建构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即底面积乘高。而笔者在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之后,让学生反思:如果以长方体的下面作为底面,那么下面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高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如果以长方体的前面作为底面,那么前面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高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如果以长方体的右面作为底面,那么右面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高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照、比较长方体和圆柱体,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多样化表征的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只有借助于反思,才能让学生超越固化的认知,才能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通透性的理解。

“和,谐也”(《广雅》)“和,不坚不柔也”(《广韵》)。建构小学数学“和润课堂”,教师不仅要探究路径、通道、方法,更要明晰目的、愿景和旨归。建构“和润课堂”不仅仅讲究科学、策略,更追求艺术、创造。“和润”作为建构小学数学课堂的一种主张,是柔性的、充满爱意的,也是多样、多彩的,充满个性的。“和润课堂”的建构应当是无痕的,应当走向自律、自觉和自为。作为教师,应当因地制宜、随物赋形、因人而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形成最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长方体建构情境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抓不变量巧解题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