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友善用脑实践:课堂教学三件事
2022-12-31齐久波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小学张记书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
齐久波 _ 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小学 张记书 _ 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
课堂教学是教、学、评三位一体,规范严肃的专业行为。学习科学友善用脑课堂上,所谓“教”应是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所谓“学”应是学生积极、投入地完成学习活动及相应任务;所谓“评”是师生共同对话,更好达成目标,发展学生元认知的过程。
关于教,主要是通过情境化、活动化的课堂学习来实现。
活动以落实知识为基础。知识的落实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基本问题,也是首要问题。活动不再是由教师直接将知识讲出来,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将知识蕴藏在活动中,潜隐在情境背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生成。
活动以解决问题为途径。让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有用是未来时,而是能与知识的习得同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提前实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以提升能力为指向。能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惯性积累,只有体验和实践不断增加,才能得到落实、强化、巩固。让课堂变为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实践场,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追求的境界和状态。
活动以培育素养为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赖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落实,同时需要情境化的涵育。从1.0的“双基”到2.0的“三维目标”,再到3.0的“核心素养”,已经发布的高中新课标和义务教育新课标将共同构成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指导体系。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升级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并能有效落实到教学中。
作为承载国家育人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规范化、严肃化行为,课堂教学还需要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边界性约束,我们称之为规则。规则是让学生学习活动有方向、有路径、有标准、有反馈、可评价的基本遵循。
规则是活动的兜底保障。活动不能变为表面的气氛活跃,更不能沦为闹哄哄、乱糟糟的状态,必须有底线。所以,规则要保障活动背后知识的基本达成,又能让学生有延伸的空间。活动规则从兜底到延伸张力,适应的是学生自然存在的层次基础差异。
规则是学生的学习支架。面对旧知到新知,面对自主探究的开放课堂,面对思维不同的团队伙伴,学生怎么学习?这就需要规则提供支架和桥梁支持,让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观察分析的思考角度,有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有提升思维的方向路径。
规则是知识的切割重组。在一节课中,教师针对知识学习要讲的话可分类、浓缩为几条规范。这种分类和浓缩要在前期将知识进行切割,分解课堂知识的框架结构,找出组成部分,再有序分类、精炼总结,让其中的空间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规则是评价的基本边界。课堂评价既不能随意也不能简单,要具体准确,要具有引导和提升作用。规则就是基于知识、围绕问题、面向能力、落于素养的评价边界,这个边界既可帮助学生自我反思检视、学习结果,又能成为师生、生生相互补充质疑,获得提升的依据。
有了精彩的活动和到位的规则,评价主要就是师生依据规则共同考量活动任务落实情况,同时注重兼顾学生课堂习惯、综合素养的培育。
评价要明确对象。评价的对象是学生,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达成,评价要侧重团队而非个人,要促进个人带动团队,以团队影响个人。评价要引导学生组内充分讨论,组间适当交流,班内展示输出。课上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参与活动,鼓励由个人到团队、由团队到班级的逐层提升,充分发挥课堂学习单位时间的最大效能。
评价要师生协同。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先由学生相互补充质疑、不断深化,教师轻易不要插话,除非学生确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评价结果的记录应与评价活动基本同步,尽量不进行滞后且独立于评价活动的“集中计分”。
评价要及时有效。评价即反馈,必须及时且正中靶心,直接有效,有问题马上解决,在促进问题的解决中完善思路、落实知识、走向深入。
评价要衔接课外。有效的评价首先应是有用的评价。课堂上的评价直指活动的落实,但基于团队的整体反馈结果,要让学生感到有用才能持续奏效。评价结果的积累转换要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定期要将评价结果进行“兑现”,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要坚持鼓励为主和以学奖学原则。
“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活动,需要在精准的课堂目标指引下实施。这个目标是基于学科知识落实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是面向学生发展的素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