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在艺术课程中焕发生命力
2022-12-31焦倩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焦倩 _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在构建学校“生命发展课程”的过程中,将美育融入整体课程结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出了具有可借鉴性的实践路径,在综合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于美育内涵构建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定位美育课程内涵。提升学校艺术课程的美育价值,应从课程理念、实施途径及评价等多维度协同构建与实施。从三级课程层面来看,美术、音乐、舞蹈及综合的艺术课程是学校美育课程的主要组成内容,是最基本、最有效的美育实施途径。学校在“生命发展课程”的“三层五类”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了“艺术审美”类课程,使其成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学校在艺术课程中提炼育人价值,梳理艺术课程的实施途径,努力在课程实践中做到“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定位美育课程目标。艺术类课程实施的首要目标是有层次、有阶段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艺术类课程标准的实施,掌握艺术类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喜欢上艺术类课程;通过三级课程的整合及优质资源的运用,有效解决艺术类学科实施中出现的过于关注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削弱艺术课审美体验的问题。
构建美育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设置,学校建构了艺术课程的“三层”课程框架,即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基础类课程覆盖全体学生,通过国家课程开展艺术学习活动。拓展类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情和兴趣分为拓展类和实践类,让拥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在学校课程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课。必修类课程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设,选修类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开设,选修类课程主要通过走班的形式开展学习。研究类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艺术审美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艺术类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学情开设的丰富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在多元的艺术体验中,寻找到能提升审美情趣的学习内容。
2.基于育人价值开拓艺术类课程实施路径
一是优化课时,促进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学校采取美术教师提出的每班每周两节美术课连排的建议,在课表设置中将每班的两节美术课进行连排。这样,教师和学生能在连续的80分钟课时里,完整完成一个教学内容讲、画(做)、评的过程。通过教师课堂观察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发现,该措施取得良好效果。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还将美育课程价值进行延展,在课后服务时间开放舞蹈房、音乐教室和图书馆,为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提供场所。在这个时段,艺术类教师和艺术团学生志愿者还会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舞蹈鉴赏、音乐剧、画脸谱等兴趣艺术活动。
二是优化师资,提升艺术教学专业水平。在课程实施中,根据美术组六位教师的不同专长及小学阶段美术课标、教学内容领域的划分,学校采取“美术教师走班制”,打破教师按年级、班级承担教学任务的排课常规,采取教师按专业领域承担教学的走班模式。每位美术教师承担不同年级中能发挥专长的领域内容,每位教师每月更换一次课表。例如,国画专业马老师在本学期承担国画领域教学,9月上三年级的国画课,课程完成后,10月上四年级的国画课。以此类推,一学年马老师通过走班的形式为不同年级上课,了解不同年段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水平,有利于开展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这样的课程安排,促使教师从纵向研究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年段培养,利于对某美术领域有专长学生的持续培养和评价。这样的课程设置,基于学情和师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和专业化水平。
三是运用资源,提升艺术课程的综合性。首先是多学科教师联动,激发学生发现学科之美。艺术学科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备课,让学生带着艺术的眼光发现其他学科中的美,在各领域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激发美的体验。“艺术+在地资源”是一门学科实践课程,教师开发实践活动手册,引领学生在校学习后再走进故宫,从故宫的建筑、绘画、书法等领域,让学生亲自触摸、感受艺术。其次是因学情施教,引导学生感受成长中的美。小学阶段,学生从懵懂的儿童成长为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其间,审美的能力和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需要了解不同年段学生的审美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开设“男女生课程”。五年级每周一节,在同一课时中,舞蹈教师为女生开设形体审美课程,教会学生认知符合年龄阶段的审美,培养青春期女生优雅、大方的气质;心理教师为同班男生开设交往课程,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引导学生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少年。
3.评价落在细微处,抓住成长的契机
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承载着深厚的美育价值,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校的艺术团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找各种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
一是过程评价,记录成长足迹。在美育课程评价中,学校特别关注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例如,舞蹈教师为学生录制小视频,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阶段成长。二是多维评价,享受成长过程。美术教师借鉴语文习作课互评改文的做法,对学生的绘画作业运用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维评价,享受绘画过程,激发绘画兴趣。三是艺术评价,延续美的体验。艺术课程的评价应像艺术本身一样润物无声,在体验美、感受美的过程中享受美,将课程带来的美的体验不断延续。
美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应不断追求“无为而为”,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让每名学生在多元的艺术课程和评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