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的教育特色及其德育启示
2022-12-31焦梦玲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焦梦玲 _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冉亚辉 _ 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德育研究中心、教育科学学院
《开学第一课》是全国大中小幼学生每逢新学年第一天都要集体收看的重要节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深入学习《开学第一课》中蕴含的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于学校德育,进一步提升学校立德树人质量,是当前重要的教育课题。
《开学第一课》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14年。近年来,《开学第一课》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展开。2016年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穿插“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个小章节,讲述长征故事。2017年以“中华骄傲”为主题,辅以“溯源、武以振魂、文以载道、棋以明智、丝绸之路”五个篇章,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2018年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通过“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四个篇章,引导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2019年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以小见大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变化发展。2020年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围绕“团结、科学、担当”三个篇章,展现青少年在疫情中的成长和精神面貌。2021年以“理想照耀未来”为主题,激励青少年传承毛泽东、李大钊、刘伯明、杨洪波和杨利伟等人的理想信念。
《开学第一课》的基本特点
《开学第一课》着重于通过多样的教育方法与丰富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真善美的品质。近年来,《开学第一课》内容的设置,主要有四个特点。
1.目标注重培养理想信念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的《开学第一课》从多个角度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质与理想信念。
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2]近年来《开学第一课》的内容,都高度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2016年旨在弘扬长征精神,积极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2017年旨在促进青少年拥有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2018年旨在鼓励青少年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2019年旨在促使青少年领悟“生长在五星红旗下”的幸福与自豪,坚定与祖国共生长的志向。2020年旨在传递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团结是奋斗的力量的精神理念,重点培养青少年的担当精神。2021年旨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发愤图强。
2.主题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3]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德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对青少年品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学第一课》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面向全体青少年进行了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
《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均与此高度相关。2016年弘扬了长征精神,进行了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2017年发扬中华文化,增强了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2018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励青少年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2019年生动展示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作为,大力发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020年弘扬抗疫精神,激励青少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强化民族精神教育。2021年激励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中国梦教育。
3.实施注重现代传媒技术应用
传媒技术的使用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思维特点,能有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凸显德育的时代性与创造性。《开学第一课》利用丰富的技术与方法,将理想信念、民族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了青少年的课堂参与度。
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促进学生品德发展。[4]2016年采用故事导入、观看视频和互动游戏等教学技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2017年采用主题演讲、节目表演和人物连线对话等方法,让学生参与,使其知、情、意、行等多方面都有所感悟。2018年采用名人故事、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让青少年从情感、认知上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2019年运用AR、5G、第二课堂连线等技术手段和朗诵、情景剧等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认知、情感等多方面提升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2020年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少年承担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2021年通过故事讲述、媒体技术等方式,从认识和情感等多方面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4.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践
德育内容不仅要科学严谨,也要融于个体的时代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理想生活甚至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5]《开学第一课》通过内容、活动以及语言等因素,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课堂影响力与渗透力。
杜威曾说:“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6]2016年通过大家熟悉的投影仪设备播放故事与音乐,结合当时红军长征80周年的时代背景,展开了长征精神的教育。2017年以汉字历史为导入,以走近学生的方式,拉近师生关系,融入学生社会生活。2018年以学生生活中的移动支付、语音识别等技术为导入,结合改革开放40年背景,进行时代精神教育。2019年让杰出人物现场讲述有关五星红旗的故事,拉近学生与先进榜样的距离,传播中国精神。2020年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以方舱医院为教学场地,将抗疫战士等人的担当、团结、科学的精神融入学生生活。2021年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代背景,展现中国的百年变化,激励青少年学习民族伟人的精神。
《开学第一课》蕴含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开学第一课》自开播起,就一直以艺术的表现手法传播科学的教育内容,对全国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蕴含着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教育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其一是教学内容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二是教学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7]而教育的艺术性则主要体现在:在教育方法上,教育工作者熟练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教育方式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引起学生共鸣,最后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1.内容结构严谨
学校德育的质量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开学第一课》设计了系统的内容,保证了教学质量。首先,《开学第一课》围绕科学的知识展开教学。它的主题紧紧围绕热爱祖国和培养新青年展开,旨在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符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所倡导的内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时代教育步伐。其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在以大主题进行方向把控的同时,还会以小章节进行辅佐,丰富主题的核心内容,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系统。最后,教学内容真实。其中的重要教学场景是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真实展现,所穿插的教学案例也是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整个课程内容真实严谨。
2.方法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重要的可塑期。德育对青少年而言尤为重要,而科学的方法是达到德育目标的关键。《开学第一课》主要通过故事讲述、互动游戏与节目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其中,故事的导入可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便于后面更好地开展教学,也遵循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互动游戏可以提升课堂的活力,使青少年参与课堂,凸显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节目表演则是通过氛围渲染、艺术升华等方式,促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建构。
3.设计注重课堂美学
德育工作者需要采用与时俱进的设计改进教育教学,将创造与美贯穿教育全程,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开学第一课》在设计上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与课堂美学。在课堂实施中采用讲故事、互动游戏、节目表演等方法,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通过5G、AR和“非牛顿液体”等科技性教具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创造的魅力,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开学第一课》旨在培养青少年的美丽心灵和高尚人格。整个课堂设计邀请充满正能量的明星助阵,让优秀人物进课堂,以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以及华丽的课堂语言为辅佐,将创造与美融入教育。
4.效果重视情感升华
怀特海认为:“教育本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8]德育是对学生全面培养提高的教育,这个过程少不了情感的体验与共鸣。《开学第一课》通过真挚感人的故事,并配以相应的背景画面与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或者,通过让学生上台玩“摆汉字”等多种互动游戏,让学生切身体会传统文化趣味,并将欢声笑语带给台下的同学与电视机前的青少年。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青少年从知、情、意、行多方面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的力量,从而达到了情理交融的境界,保证了课堂高水平的教育艺术性。
《开学第一课》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开学第一课》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和不懈奋斗的时代精神,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已超出节目本身,其中,德育课堂内容、德育方法、教师技能、德育技术、德育过程等方面所蕴含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对学校德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1.德育课堂内容应既高远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时代经济社会繁荣,青少年容易沉溺在优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迷失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如何通过合适的课堂内容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精神,让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拼搏、勇于担当,建立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德育课堂内容应当注重高远,同时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德育课堂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主流思想的权威性,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全社会的道德蓝本。[9]因此,德育课堂内容应该围绕正向价值观和良好精神品质以及科学化、理论化的德育知识展开,引导青少年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但是,道德源于人类的生活生存实践,并且总是存在于具体生活场景之中的,并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因此要将德育与人的生活相联系。德育课堂的内容不能拘泥于青少年的生活世界,要有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高远的内容设置。要用青少年熟悉的生活内容去深化青少年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课堂应当既有生活的味道,又有高远的价值引导。
2.德育方法应既提升知识渗透性又注重课堂活力
德育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所采用的活动方式与途径的总称。[10]德育课堂既有其知识领域的目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同时,德育课堂也要有亲和力,注重对青少年的价值引导和情感培育,让青少年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德育强调的是“习以养性”,那么知识德育追求的是“学以悟道”。知识能告诉学生真正的美德、善良和正义,引导学生自觉地形成道德理性,塑造道德人格。因此德育课堂应该挖掘各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德育知识的社会化和整合化,注重德育知识是否完整,是否能被学生理解、接受。此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会和心灵教育,促进德育知识由外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变。提高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中深刻体验、充分感受、踊跃表现、大胆想象、积极交流,强化德育功能。德育方法要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功能,构建全方位、深覆盖、多领域的德育体系。在课堂的亲和力建设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形成有活力的德育课堂。德育方法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
3.德育教师应既要注重行为示范又注重专业技能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德育教师既要品德高尚,注重教师的行为示范,同时也要注重专业技能,提升德育课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教师的人格魅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提高教学效果。[11]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吸引力,都可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烙印,因此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此外,教师还能通过教学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通过感受课堂,对教师产生更多的信服感和崇敬感,更愿意向教师学习。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精通德育知识内容,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途径,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例如,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中,许渊冲先生讲述了自己坚持翻译推广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经历。许先生的成就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他的故事能引导学生坚持自己的理想,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课堂中,教师都要注重自己的行为示范与语言严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技能素养,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带活德育课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德育知识。
4.德育技术应既丰富课堂教学又注重技术创新
德育中真善美的本质没有变,但是其教学方法与技术需要因时而变,需要创新,需要贴近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带来了网络的便捷,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大众传媒能影响青少年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化和改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影响青少年的审美意识, 触发他们的情感体验。[12]而创造性地使用传媒技术可以丰富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学生注意力,实现课内教学、课外自学的良好风气。从而提高德育内容的影响力与渗透力,提高德育课堂的直观性与参与度,提高德育途径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凸显德育的时代性与创造性,使学校德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在德育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技术运用,适当利用传媒节目使教育知识更直观,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前、课堂、课后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刻直观地感悟德育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教学新鲜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5.德育过程应既要坚持显性教育又要注重隐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3]
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均是“显露”的,其教育形式是直接、正面的教育过程。[14]而隐性教育则是指将教育内容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经验或做法,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15]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就好比德育过程中的硬件与软件,是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关系。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这个过程少不了隐性教育的配合。而且,当显性教育效果不明显时,隐性教育往往会获得奇效。高质量的德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这是显性教育的重点。但是,隐性教育能有效规避受教育者的逆反情绪,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和愉悦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引导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德育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
《开学第一课》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创新性的教育手段,深刻又通俗易懂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了高质量的思想品德教育。激励全国青少年坚定理想、热爱祖国、开拓创新,勇于并乐于肩负起祖国的未来,是高质量的主题式教育经典课。《开学第一课》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丰富,值得学校德育深入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