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类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探讨*
2022-12-31汪珺汪洋
汪 珺 汪 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安徽 芜湖 241002)
近年来,种种数据充分表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呈递增趋势。依据《〈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1],2019届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38%、37%,即便是2019届大学生毕业后依然约有几十万高校毕业生当年未就业。可见,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是一个党和国家、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作为无形财富的高校毕业生,真正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又能有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在高校扩招的大趋势下,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居高不下,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对口的新兴产业工作岗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助力社会发展;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真正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帮助,指导毕业生高质量择业,快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高校责无旁贷,要认真调查研究当前就业现状,积极主动作为,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落实好国家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
1 弄清楚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现象的本质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指已经毕业离开学校但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半年内)仍然未就业的毕业生,或者是半年内有过短暂的就业而目前处于失业状态的毕业生(根据教育部门统计口径,其中已经考取专升本或研究生,自主创业或参军入伍者不属于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范围)。当前,因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但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大学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一般有以下6点:(1)大多数毕业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就业意愿不强烈,导致他们主观上回避职场,宁愿“家里蹲”“啃老”也不愿主动就业。(2)一些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缺乏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等级证书,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职场淘汰,即岗位能力不足以致职场竞争失败。(3)大学学习环境相对闭塞,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缺乏合理性,就业预期过高使他们错失就业良机。(4)部分大学生外交和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差,再加上经验和能力上的不足,这类学生职场稳定性差,他们在遭遇人为困难时,不会理性面对、科学处理,而是一气之下选择离职、跳槽,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求职动力和职场的自我效能感。(5)因年龄、学历、性别、户籍等人为造成的就业困难,就业环境有失公允必然会对一些特定人群的就业造成困难。(6)突发疾病、家庭突发变故导致延缓就业,或是较长时间内做出国前的各项准备,为参加公务员、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考试等做较长时间准备而未就业。
从当前就业情况看,就业难、工作岗位与所学不对口已成为我国的就业难题。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是求职者全员就业的需求与就业人数过多、人员素质不相适应,尤其是劳动力供求总量与就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和高等教育及毕业生自身素质是相互影响的,从整体上导致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离校未就业[2]。
2 高校对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性
造成大学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宏观经济形势增幅下降,政府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到位,社会的人才观念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建设和开发存在不合理之处,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等等。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孵化基地,理当构建起人才“进口—培育—出口”的完整的培养工作机制,不仅要塑造生产人才,还要使培育的人才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受市场的欢迎,激发人才的潜能,并为人才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高校应当勇于面对人才“出口”质量的瑕疵,正视在人才培养和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具体来说,高校毕业生离校但不能就业的原因有:(1)求职者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职业需求。(2)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深刻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即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高校就业指导课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观教育不到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有待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缺乏连续性和人文关怀[3]。
3 构建大学生(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立体化服务平台
3.1 积极构建教育提升平台 (1)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行业企业、医院协同育人、合作育人机制,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比如让更多的医院临床医生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参与教学过程,让大一、大二的课程分配更加合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历提升,如毕业后及时报名参加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检验技师资格考试等考试;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扩大对实践教学的范围、时长等,如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医学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去中医院、西医院见习、实习,延长实习实践时间至10~12个月,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医院的需求,最大程度上缩短与医院、社会的对接成本,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帮助毕业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可以大力宣传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中医学专业)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引导毕业生积极踊跃报名,既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历,又能拓宽毕业生就业面,使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择业就业机会。
(2)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入学教育开始,逐步加强学生对现如今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困难性的认识,帮助他们制定和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提升就业应聘能力,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和规划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帮助、实施服务。引导他们自己以科学、理性的方式解决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职场抗压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
(3)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通过创业培训课等一系列培训课程树立创业理念,帮助学生们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如育婴班、养生馆、药膳农家乐等。利用创业服务基地传授基本的创业方法和技能,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创业相关服务,帮助有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进行创业。
3.2 深入搭建宣传引导平台 高校一般采用“先强调就业难,然后分析原因,再找出对策,最后提出要求”这一宣传工作的思路。然而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逃避心理,反而弱化了他们的竞争动机,甚至引发以消极态度应对、回避就业的主观意识。所以高校的就业宣传引导工作应该体现正面性、突出正能量,着重宣讲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科学辨证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应对态度,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他们多渠道就业,特别要对毕业生加强毕业流程宣传,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派遣、组织档案关系结转、户口迁移、签订实习和就业协议、开办企业流程、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让学生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能有积极的心态,主动作为,科学应对,看得到未来。总之,高校职业指导的宣传工作不仅仅是挂标语、喊口号、办形势报告会,还在于要加强指导、提供帮助、营造氛围、引导就业,促进发展,增加毕业生面对未来的信心和能力。
3.3 大力创建供需对接平台 (1)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师资共育机制,如引进优秀教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双基建设,完善定向培养进入医院跟师学习模式[4]。(2)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如中医定向班。(3)建立广泛的毕业生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建成比较稳定、持续的毕业生实习合作关系,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建桥铺路。
4 完善就业援助平台
4.1 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充分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毕业生重塑就业自信心,提升其职场适应能力,促进职业发展。
4.2 实际考察毕业生应聘能力 如开展模拟招聘会,帮助毕业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找准定位,促进就业。
4.3 提高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 针对学生职业技能不达标的情况,高校可以与有关医院、企业和社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岗前培训。
4.4 建立毕业生就业登记和跟踪回访制度 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加贴心、更加灵活的服务,努力建立公正平等的就业劳动关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党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大事,高校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育人、帮助学生择业就业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制度,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最大化运用好高校大学生这些高学历的人力资源,使之真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