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兽医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2022-12-31余新刚陆英杰廖洁丹张浩吉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6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寄生虫病寄生虫

余新刚,陆英杰,廖洁丹,娄 华,张浩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 528231)

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教育通常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部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司其职,略有交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我们在“兽医寄生虫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进行了教学革新与探索,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期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观塑造,达到德育并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是指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3]。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课程思政是学生全面发展育人模式下的现实需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正向启发和积极引导。其次,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4]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课程思政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课程思政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群体所学知识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各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流动到各个行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专业水准、职业责任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等直接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及国家发展大局。

兽医寄生虫学是兽医学骨干学科之一,是以多学科为基础,阐明动物各寄生虫及其产生影响和引起疾病的科学。学习兽医寄生虫学,一方面,能为保障畜牧业生产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人类及伴侣动物健康,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与社会及环境效益服务。兽医寄生虫学的很多内容都蕴含德育要素,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载体,将爱国主义、生物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创新思维融入专业知识,以专业知识为底蕴,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导向;将党和国家在寄生虫病防治中采取的行动、取得的巨大成就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二、探索课程思政在“兽医寄生虫学”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一)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我国幅员辽阔,寄生虫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很多寄生虫病在人兽之间自然传播,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与寄生虫病斗争过程中,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中医在寄生虫病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短短数十年间,“五大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和钩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1.将专业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日本血吸虫病危害严重,历史上因血吸虫病流行而出现过“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的悲惨局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累计查出病人1200多万,受威胁人口在1亿以上,累计查出病牛120多万头[5]。1949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始终把防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先后实施以消灭钉螺为主(1950—1980年)、以化疗为主(1980—2003年)、以传染源控制为主(2004年至今)的综合防治策略,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目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已处于低度流行状态。在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实行血吸虫病检查一律免费政策,并大量供应治疗药物和灭螺药物,使大批群众免受血吸虫病感染之苦。学生借助视频和图片沉浸式回顾20世纪50年代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深刻体会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课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

在防治棘球蚴病、绦虫病和旋毛虫病等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疾病流行和传播。我国先后开展三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将重要寄生虫病纳入全国重要传染病检测体系,并设置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防治过程中,政府财政、教育、水利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各项防治工作有序开展保障了防治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2.将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人文因素,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知识、正确认识科学研究,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感。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在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宿主脑损伤甚至死亡。自20世纪60年代起,原有抗疟药氯喹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停用。1969年,屠呦呦接到任务,要她参与并领导中药所的“523”任务,正式走上抗疟之路。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医书并走访了多位中医,先后精选了238种药材和项目组同事开展实验遴选。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她和同事将研究重点放在青蒿上。在历经190次失败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萃取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经实验证明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自问世以来,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的提取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坚持不懈、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战国·荀子《荀子·天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在节肢动物虫媒和蠕虫病防治中,我们强调万物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辩证思维。寄生虫危害很大,但作为生物资源极具价值,不一定要彻底消灭。如节肢动物的几丁质广泛存在于昆虫外壳,昆虫的几丁质外骨骼是它们防御危机的第一道防线。研究发现,几丁质脱乙酰化后的几丁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和环保等领域。疟原虫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却发现接种疟原虫可治疗由梅毒导致的麻痹性痴呆,此研究使他获得192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蠕虫对宿主造成重要伤害,如夺取营养、造成机械性损伤等,但研究发现有些蠕虫对调节人类免疫系统的进化非常重要[7]。

3.将专业知识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中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薪火相传已有五千余年,很多医学典籍对寄生虫的形态、临床症状或防治等进行了详细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与西医相比,中医更注重机体的平衡健康,对寄生虫病以“驱虫—杀虫”治疗为主,并配以适当的泻下药,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在授课中,我们筛选中医典籍中与寄生虫有关的记载,取其精华并结合实例加以拓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和研究团队正是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采用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在治疗人的猪带绦虫病时,除氯硝柳胺以外,“南瓜子和槟榔合剂”被发现疗效显著,且原材料易得,能就地取材而普惠大众。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病,东汉末年张仲景创制出安蛔止痛的名方乌梅丸,以善治蛔厥著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书中许多方剂仍广泛用于当代临床,其中,书中的“化虫丸”主治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有“驱虫—杀虫”作用。

(二)课程思政与政策时事相结合

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展开,我国公民因出国工作、学习或旅游而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大幅增加,受寄生虫感染的境外公民或携带虫媒物品进入我国的机会也在增大,我国寄生虫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在课程讲授时,我们对中国防治较好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仍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结合专业知识对“中国防治经验”进行介绍,对比突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为学生此后从事与寄生虫病相关的海关检疫工作或应对输入性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知识储备。如血吸虫病在我国已得到基本控制,但来自菲律宾、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等国家的输入病例屡见不鲜[8]。疟疾曾是我国流行最严重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1949年以后,我国经过艰苦努力形成了系统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成功实现了疟疾消除目标。然而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重,年发病人数超2亿,我国每年仍有数千例输入性病例。

(三)课程思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兽医寄生虫学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防治寄生虫病应考虑防治措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DDT是一种有机氯类杀虫剂,因其杀虫谱广、价格便宜等优点而曾被大量使用。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DDT的年使用量均超过4万吨。然而,DDT在环境中很难降解,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传递,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同时,人们发现鸟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致鸟蛋无法孵化。DTT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害虫的天敌(蛙类和益鸟)。

鸡球虫病严重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其防控主要依赖抗球虫药。磺胺类药物是最常见的防治球虫病药物之一,然而磺胺类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动物使用磺胺类药物后,大量药物被发现常以原型或代谢产物形式随粪便与尿液排出,导致施用粪便的菜地土壤和蔬菜中均能检出。此外,磺胺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常导致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且严重影响家禽企业出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磺胺类药物导致球虫产生耐药性。耐药性的出现促使人们研发新药,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且在新药生产过程中又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四)创新教学模式,助推课程思政

兽医寄生虫学知识点多,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借助PPT和黑板板书的讲授方式常导致师生互动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逐渐深入教学,以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慕课等为代表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师生的网络终端。

本课程教学团队借助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并结合慕课资源实施“兽医寄生虫学”混合式教学方案。将重点和难点知识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将含有课程思政的视频及PPT等资料提前通过微信群推送给学生。根据不同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借助经典电影《送瘟神》和《枯木逢春》,讲述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全国各方力量帮助血吸虫灾区灾民解除疾病折磨并取得成功的事迹。此外,我们借助雨课堂等平台在课前开展知识问卷,进行学情分析;在课中开展随堂测试、团队比赛等互动交流;在课后进行作业批改并记录学生线上学习资源的点击量及学习时长,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提供依据。这种线上课堂结合线下主题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改变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课程思政教学。

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意义重大,但考虑到“兽医寄生虫学”的整体学时数,教师要着重控制好课程思政环节的内容量及整体时间,避免学时紧张。兽医寄生虫学是兽医学的骨干学科之一,其课程思政教育目前尚在发展实践阶段,需要授课教师与时俱进,积极深挖并提炼思政元素,坚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寄生虫病寄生虫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肉牛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治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鸭体内三种寄生虫病及诊治
牛血吸虫病的流行与诊治
鸡场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
一例牛血吸虫病的诊疗与体会
趣闻
猪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