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农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
——以“森林生态因子观测”课程为例

2022-12-31龙凤玲曾曙才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6期
关键词:农事森林思政

龙凤玲,林 同,曾曙才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课程思政的提出,既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需求,也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何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全过程育人的根本所在。因此,高校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通识教育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了新角度、新方法[4]。华南农业大学充分利用自身农科学科的优势,于2013年5月成立农事训练中心,依托相关学院先后设立农事教导与服务、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与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动物养殖、兽医兽药生产、农产品加工等10个训练站,面向全校非农专业学生开展为时一周的通识技能训练。“农事训练”课是华南农业大学的特色课程,是全国高校中首个将农事训练面向非农专业学生开设的课堂,旨在培养非农科专业学生的农事意识和“识农、尊农、爱农”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三农”发展,同时提升非农专业学生的农事实践技能及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5]。

自2013年开课以来,林学与园林训练站相继开设了“植物识别与鉴定”“观赏植物栽培”“苗木扦插”“林木嫁接”“森林保护认知和技能”等模块课程[6]。2017年,在开设的“森林生态因子观测”课程授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开展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知识传授,增强学生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森林生态因子的实地调查,提升学生的野外实践技能。该课程较好地兼顾了通识性与实践性,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有益探索。然而,在价值塑造与引领方面探索得不够深入,因此,结合“农事训练”通识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融入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让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发挥积极作用。

一、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森林生态因子观测”农事通识训练模块的授课对象为非农专业的学生,包括房地产开发、土地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土木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及经济金融等专业,学生缺乏农林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森林生态因子观测”是森林生态学专业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地形、土壤等生态因子综合影响下的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该模块具有内容跨度大、知识点较为分散、实践性较强等特点。琐碎分散的知识点难以让学生形成对生态因子与森林植物之间的整体认知,从多重理论到多重实践的全面跨度可能让学生顾此失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及实践活动的融合度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点不一样,有的对森林植物的气候调节作用感兴趣,有的被五彩斑斓的土壤颜色及其成因吸引,有的则对森林中的不同植物种类感到好奇。如何基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兴趣特点,找到合适的思想政治结合点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是接下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此外,“森林生态因子观测”课程的实操环节需深入森林,华南农业大学校内的树木园是开展野外实地调查的理想样地。然而,野外调查受天气影响较大,尤其阴雨连连的梅雨季节,极大地限制了野外实操环节的正常开展。针对可能的降雨天气提前设计可行的室内实操方案作为备选是当务之急。

二、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农事训练通识教育全过程

(一)发挥生态文明理念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建设“美丽中国”目标要求,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治国理政前所未有的高度[7]。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挖掘“森林生态因子观测”农事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与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优化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凝练教学内容并进行优化,将不同生态因子与森林植物群落调查及物种多样性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获得对课程内容的整体了解。同时在各知识点中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突出价值塑造导向,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其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方面,围绕森林生态因子与森林植物相互作用的知识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相关知识点。在介绍森林对区域气候的调节时,结合森林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森林碳汇及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对森林重要生态价值的认识;引出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目标的介绍,启发学生对当前全球环境形势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关注。在讲授土壤因子时,以我国不同地区色彩斑斓的土壤颜色为切入口,介绍土壤颜色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同时呈现我国幅员辽阔的地理面貌与山河壮丽之美,激发学生对故土的眷恋、对国土的热爱。在介绍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分布差异时,引出植物在长期的生长演化过程中对地形环境的应对策略与适应。这种智慧推演到我们人类也是适用的,作为社会化的人,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时可以积极地作出调整,主动适应不利的外部条件,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在逆境中活出风采。

另一方面,基于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首先,森林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着各种资料,包括各种各样的食物、丰富的木材和药用资源等。其次,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提供清洁的水资源,堪称“绿色水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充当着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的功能,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当之无愧;森林中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同时是很多珍稀濒危动物的天然庇护场所,起着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功能。通过这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森林及森林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深刻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从而有效地深化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自主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此外,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兴趣特点,寻找合适的课程思政理念切入点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认识到本专业及其自身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8]。例如,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介绍土壤质地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土壤质地对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的影响,以及在制订土地利用方案时尽可能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介绍激光雷达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拓宽学生对林业信息技术的了解,引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价值认同感,启发学生基于专业知识探索更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林业资源调查甚至各行各业的开展提出新的思路与方法,为大国崛起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对于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由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碳交易引出林业碳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森林碳汇及将森林的碳汇价值进行量化的途径,从而有效地促进森林碳汇交易贡献一部分力量。

(三)加强安全教育,注重团队协作

实践环节需要深入学校的树木园开展野外调查,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对于非农专业的学生来说,缺乏野外工作经验,需要加强安全教育。一方面,要注意森林防火,以免烧毁森林破坏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做好个人安全防护,防止蛇虫叮咬,同时紧跟队伍不要掉队。调查内容繁多,故通过分组来开展,引导学生注重团队协作,发挥集体智慧一起完成任务。将大组任务分解委派至各个小组,包括气候因子调查组、地形因子调查组、土壤因子调查组及植物多样性调查组等,再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工作协调及结果汇总,在这种模式下,每位学生都能各司其职、有的放矢。在遇到困难时,团队成员团结互助共同协作,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引导自主学习,增强动手能力

基于内容跨度大、知识点较为分散的不足,教学团队成员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事技能通识教育的需要,共同编写了《森林生态因子观测》指导手册,作为农事训练教学的指导材料,鼓励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一方面,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课程框架有大致的了解,带着问题听课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指导手册便于学生在野外实操遇到问题时可随手翻阅以供参考。此外,对野外调查中所涉及器材的操作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做成附录融合在指导手册中,以便非农专业的学生随时查阅,快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促进室内理论学习与室外实操环节的顺利衔接与完成,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五)鼓励未雨绸缪,思则有备

作为农事通识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考虑到可能的降雨天气提前设计可行的室内实操方案作为备选,以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团队教师结合课程知识要点,设计了针对雨天的室内方案,除了理论知识的详细介绍以外,准备土壤样品进行土壤颜色的识别,介绍手测法进行土壤质地的判断,以及混合指示剂法对土壤酸碱度进行速测等实际操作性内容。而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的内容则通过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介绍和拓展,尽可能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手眼脑多感官的充分调动,让学生在全面了解森林生态因子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动手实践能力的拓展,更好地保证通识性与实践性教学目标的兼顾。室内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未雨绸缪的思想及思则有备、积极应对的能力。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只有明确理想和目标,事先有所思、有所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容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

(六)教学手段与时俱进,促进情感传递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并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因此,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综合智慧教学软件和新媒体的优势,建立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开展虚拟仿真教学[9];利用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的优势,通过钉钉、QQ分享屏幕、腾讯会议、雨课堂等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并充分利用线上的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利用QQ、微信等平台开展实时辅导、解惑释疑,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情感传递、价值引导和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优势作用。

(七)完善考核方式,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目标

改变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增加过程考核,从考勤、野外调查、课程感悟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考勤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通过野外调查环节观察学生对团队任务的参与度与完成度,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测题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此外,鼓励学生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阐述个人在本次农事训练中的感想或收获,以此考量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保护等中渗透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程度,使考核结果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育人的价值目标。

包括“农事技能”通识训练在内的实践课程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农事训练教学全过程,不断地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让非农专业的学生也能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引领的多重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农事森林思政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