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动力、价值及路径
2022-12-31张珊珊
张珊珊
(西安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辅导员人际话语,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化的交往为核心要素的社交言语行为。从语境上来说,它包括师生交际时所涉及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及语言语境两方面;从话语的内容上来说,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主,以辅导员的生活经验话语及育人实践话语为辅;从话语的结构上来说,它包含辅导员与学生交际时选择的语言、语码、语体,选择话语的构建成分,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及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等。可见,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辅导员人际话语,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发展更离不开辅导员人际话语的转化与更新。因此,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不仅有利于提升辅导员与学生在交际沟通中的实际效果,更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
一、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的根本动力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逻辑中,生活性、交际性、浸润性的内涵特点构成了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的内生动力,而其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语境的多元化则成为引领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的外在张力。
(一)内生动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育人场域,其作用机理和运行逻辑是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的动力之源,其生活性、交际性和浸润性的特征形成了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的内生动力。
首先,生活性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核心,是贯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线。基于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业等日常活动,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解决大学生面对的交往、心理、学习、就业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为此,辅导员人际话语应该进行转化,已实现其生活化的表述,正如列宁所说:“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2]可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中包含了对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的要求,要将辅导员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时运用的抽象的教育话语转化为具象的生活性话语。
其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交际性和浸润性的特点推动辅导员人际话语的转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交际性,其体现在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志愿服务、主题班团会等大量日常交际活动为“切口”,增进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认同,让学生在和辅导员的交际互动中真正做到“心服口服”。正因为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潜隐于无处不在的师生交际当中,使得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如春风化雨般发挥其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的浸润作用。基于此,辅导员人际话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用贴近学生的话语表达对其进行时代重塑和阐释,不仅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人际和谐,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内在需要。
(二)外在张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第一,日常思想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促使辅导员人际话语的转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以教材为主的教育内容不同,辅导员主导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立足于时代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其教育内容涵盖广泛,丰富多样:主题上包括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网络育人、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实践上从资助扶智到求职规划,从解答情感困惑到帮助学业困难,无不体现了其教育内容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及时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为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化的需求,不仅赋予辅导员崭新的话语表达形式,同时推动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中以达到话语的情理交融,让大学生“心悦诚服”。
第二,日常思想教育语境的多元化推动辅导员人际话语的转化。语用学家维士伦(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3]日常思想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辅导员人际话语语境的多元化。辅导员需要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建构与学生交际的语境,例如:根据谈话内容的隐私程度选择相应的社交场域,如选择办公室、操场等较开放的场域,或者咨询室、德育工作站等较为隐私的场域;在交际时辅导员的手势、身体姿势等物理因素,以及师生双方在交际时的情感表达、信念和意图等心理因素都对辅导员人际话语起规约作用。日常思想教育语境的多元化选择推动了辅导员人际话语的转化,而辅导员人际话语的转化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辅导员运用语境的建构、拉近和学生距离、提升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的时代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社会场域的革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及学生特点的变化而创新和转换。为此,对辅导员人际话语进行转化具有时代价值,具体表现如下:就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而言,它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而言,它有助于放大辅导员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声”能力,促进辅导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大学生主体需要而言,它有助于精准把握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从人际语用学的视角来看,话语作为社交言语行为和特定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重要的联系,社交话语如果离开了特定文化的驱动,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辅导员人际话语的转化就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研判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鲜活的内容融入现代的话语表达当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的内涵,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
就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言,具体体现在: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促进文化内涵与话语实践相结合,在情理交融当中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大数据融媒体时代,享受了信息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大都追求个性独立,这就要求辅导员充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话语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多维的文化内涵结合,才能从内心打动学生,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价值。如将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新时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抗疫精神;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知青精神转化为新时代青年主动投身国家建设的奉献精神等。
(二)促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力量,也是高校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直接责任人。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就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亮剑批判等话语表达帮助辅导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不仅旨在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在话语实践中引导学生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就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而言,具体体现在: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承与发展,提高辅导员的理论发声能力。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有采取不同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4]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继承与发展党的优良宣传工作传统,借助平易近人、简洁生动的话语形式,在全面理解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种种困惑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学生平等沟通、答疑解惑,从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以情感关怀和人文关切为内涵,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为主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能够通过话语形式和内容的转换,有助于辅导员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抽象化的教育内容变得既可信又可爱,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在人际语用学视角下,身份是在特定情景中通过言谈交际产生且不断变化的。为此,辅导员人际话语的转化能够帮助辅导员建构既权威又平等的双重身份,赋予其多元的会话策略,更丰富话语资源,其意义表现在:辅导员的权威身份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辅导员的平等身份则有助于保障学生的话语表达权利,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从而提升思想教育的亲和力。
三、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的提升路径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5]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达成,是辅导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结果,是师生之间平等交际的产物。而这种平等交际的实现与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紧密相连,具体来说,通过以下三个维度促进辅导员人际话语转化,使得辅导员人际话语引力更强、活力更旺、动力更足。
(一)强引力——从工具话语向价值话语转化
辅导员人际话语是以引领主流价值观为要义,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为核心的社交言语行为。为此,该话语承载的主要功能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如进行舆论引导、政治教化和政治宣传等。可是,就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在遭遇生活、学业上的种种困惑时渴望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如果辅导员不进行话语转化,一味以学理性较强的理论话语和学生进行交际,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和抗拒,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只有将辅导员人际话语在本身工具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价值引领作用,才能获得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做到以理服人。
第一,辅导员要增强个人理论素养,做到将理论讲透彻。如果辅导员自身理论水平有限,那就很难有效地将理论话语运用在话语实践当中,难以让大学生信服,甚至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是错误的引导。为此,只有辅导员个人主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用党的理论知识、重要文件精神武装头脑,才能为话语夯实基础,让话语变得“可信”。
第二,辅导员要及时观照学生的思想需求,做到将热点说明白。辅导员要时时关注学生,敏锐捕捉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文化思潮,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转化辅导员人际话语,针对性地向学生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激活力——从权威话语向日常话语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6]可见,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辅导员要通过人际话语转化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冷冰冰和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把看似枯燥的说教式的话语变为让学生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日常话语,让辅导员人际话语变得有温度,做到以情动人。
第一,要将教育语境和日常交往相结合,让辅导员人际话语“活起来”。辅导员要善于将教育语境同学生的日常交往融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重大节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等日常交往情境以提升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如利用植树节进行生态资源教育,利用五一劳动节进行劳动教育等。以校园文化节为契机,通过话剧表演、拍摄短视频将文本话语转化为鲜活的情境话语,借此开展红色革命教育、校史及党史教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认同。
第二,要将教育语境和日常环境相结合,让辅导员人际话语“动起来”。一是将思想教育语境融入现实环境当中,通过召开主题班团会,以及在宿舍、食堂、操场与学生谈心谈话,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真诚关爱;借助文明班级、主题文化宿舍创建等活动,发挥班级文化育人、公寓文化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二是将思想教育语境融入拟态环境当中,辅导员要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面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敢于亮剑,实现和学生的近距离互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三)促动力——从“独白”话语向“交互”话语转化
辅导员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独白式”的一言堂话语模式,表现在:一味自顾自地进行空洞的说教、直白的批评、浅薄的说理,打击了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交际变得隔阂重重,严重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只有在交际中重视学生的交际地位,静心聆听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需求并做出适切的回应,将传统的“独白”话语模式转变为“交互”话语模式,才能更好地增强辅导员人际话语的感染力,厚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
具体来说,首先,辅导员可以通过掌握一定的会话策略,促进自身人际话语的转化。相关研究表明,语用学中的很多会话策略对于人际和谐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如语用移情策略,辅导员在谈话中使用“我说清楚了吗”,而不用“你听明白了吗”,或是辅导员在会话的话轮设计中弱化负面评价,增加积极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提示和建议等。
其次,辅导员可以设计交际的评价反馈体系。如在交际过程中,辅导员及时对学生的话语进行评价并给予适当的反馈,根据学生谈话时的心理状态实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在交际结束后,建立长短期结合的评价机制,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谈话的满意程度,据此对下一次谈话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交际中发现的重点学生、重点问题,做好持续的关注和具体的帮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