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培育研究

2022-12-31牛玉萍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幸福观学业马克思主义

李 棘,王 鑫,牛玉萍

(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背景和现实意义都非常深厚,经过不断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成果。

(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论证的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它解释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者的关系,使得幸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物质性的生存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以精神生活的发展为幸福的内在超越。恩格斯指出:“他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辩论、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恩格斯所指的“与外部世界来往”和“满足欲望”的多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论证的幸福的内容和实现的必要条件[1]。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

(二)劳动是创造幸福和体验幸福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推崇生产劳动。“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性进步,物质创造和满足需求两者相辅相成,二者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是每个人发展的条件,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可以激发出人潜在的能力,进而实现人的幸福。

(三)幸福应当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两者相统一

马克思认为,个人与社会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幸福的起点上,马克思立足的是“社会化的人类”或“人类社会”,在幸福的归宿上,马克思追求的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关于幸福的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力的进步,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最终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现状

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幸福观的不确定状态

与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宽松自由,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为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发展机会。一方面,大学生有较高层面的精神追求。虽然有很多大学生对幸福观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但多数学生对于幸福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思考,能够认识到幸福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的。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受现实影响,有的幸福观出现矛盾,有的认为物质至上,有的认为金钱至上,有钱就有幸福等等。当前,大学生高消费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等开始普遍存在[2]。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关注实际问题,解决个体生存需求,成为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看,虽然大学生群体对幸福观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还是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大学生进行指导。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误区

当前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还在起步时期,国内多数高校没有规范幸福观教育工作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在现有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模式中,存在着三大误区。

一是观念上移植显现出机械化和抽象化。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受西方幸福教育影响注重个体幸福观的培养,也就是比较注重 “快乐教育”。二是形式与内容上零散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当前,大学生幸福教育课程中,没有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现状进行教育,个别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只零散地出现在某些课程的个别章节或者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的随机零星涉猎。三是教育方法上,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是指高校专门设定的幸福观教育课程,隐性教育是指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幸福观教育。我国高校隐性幸福观教育的方法更多依赖于内容和理论的讲授,而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二者没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3]。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培育路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中体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基本方向

把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基本方向,要求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幸福观教育的首要内容。在我国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上,应当充分将整个社会发展的期待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前个人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期待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大学生自身对于自我发展的期待即个人理想系统性地融合起来,在理想信念的各个维度上确保幸福观认知的科学性,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方向做总的指引。

1.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指引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高价值准则,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必须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价值指引。一是从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明确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理念。二是从教育实际出发,创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方式。三是从教育环境出发,彰显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隐性教育功能。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达当代中国人幸福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态。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中,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思想纽带[4]。在教育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要将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与民族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与个人的幸福创造活动联系起来。

(二)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融入生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对大学生来说,幸福观教育要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发展和进步相结合。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导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统一起来。

1.以学业成长幸福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础

学业成长是大学生未来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起点,具体来讲,将学业成长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基础,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业成长观念,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与学业成长相结合。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学业成长对于获得幸福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把学业成长的需要发展成为自身幸福实现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业成长观来摆正大学生对于幸福的正确认知与努力方向。

第二,全面提升大学生学业成长能力,夯实大学生学业成长幸福的基础。大学生学业成长的能力是大学生最核心、最根本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业成长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共享和合作能力。在大学生学业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帮助大学生养成问题意识、通过学习实践、提升大学生各项能力。

第三,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学业成长实践结合起来。大学生学业成长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5]。一是大学生的学业成长应当制订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要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从长期的宏观目标着眼,从近期的微观目标着手,科学合理地设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二是大学生学业成长应当合理地利用时间,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并在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大学生学业成长应当学会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问题。

2.以职业发展幸福作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指向

从现实来看,职业是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和保障,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职业发展能力,努力使大学生在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实践中体验自我完善和超越所带来的幸福感受。具体来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幸福教育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要坚持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相统一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念。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幸福观是个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必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通过职业发展幸福,协调好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二,要坚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相统一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职业规划与发展指导是大学生人生指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稳定大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长期、近期计划,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6]。

3.把服务社会公益作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重要方式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结合现存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公益的幸福观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激发大学生社会公益意识,激发大学生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投身社会公益的同时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公益、热心公益、投身公益,将践行社会公益理解为实现主观幸福和客观幸福的统一的重要途径。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益能力的培训,提高大学生社会公益能力的水平。高校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环保知识、医疗保健知识、心理辅导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大学生在社会公益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服务能力。

第三,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力和行动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进行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更需要在践行中得到升华。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大型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和公益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体验性学习。

4.以休闲生活为大学生幸福教育补充

大学生休闲时间较为充裕,休闲生活不可或缺,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休闲动机不明确、休闲生活无计划性及休闲生活质量差三个方面。针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的同时培养大学生休闲生活幸福观,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休闲观念,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休闲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休闲意识,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休闲生活对自身的潜在价值,从而有计划地利用休闲时间来强化自身优势,弥补不足。

第二,培养大学生休闲能力,提升大学生休闲生活质量。在大学生的休闲能力培养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休闲审美能力和休闲生活的选择能力,这些能力都直接影响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品质品位和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质量[7]。开设一定比例的休闲技能方面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阅读、音乐、舞蹈、旅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大学生诸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休闲质量。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阅历、增加人际交往、锻炼综合能力,提高休闲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要注重图书馆、体育馆、校园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大学生开展休闲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主动性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是指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过程中,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参与相结合,融入主体参与的价值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思维、实施学生参与的策略。

1.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基本原则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来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方法策略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求各方面力量系统规划、协同推进、整体实施。这就需要把握学生参与的基本原则。

第一,介入性的态度。介入性态度所表达的内涵是幸福观教育活动是主体间关系性的存在,受教育者不是处在教育活动边缘的旁观者,而是主动介入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提高学生参与的前提是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和主动介入的自觉意识。彰显介入性的态度,既需要宏观参与环境的创设,又需要大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其中。

第二,平等性的关系。幸福观的形成和幸福的创造需要倡导平等、差异的原则,因为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目标、个人素质有所不同,对于幸福的感知自然也不尽相同,形成的也只能是属于个体自身的幸福观。因此,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前提和重要原则就是幸福观教育活动中平等性的关系,做好平等性的关系能够保证大学生真诚地、 真实地参与。

第三,创造性的认知。学生参与的方法策略强调主体认知上的创造性和开放性;幸福观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具体的教育主题,没有普适性的标准和程序供世人参考,交流探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形式,在交流和探讨中才能实现创造性的认知。

第四,互动性的过程。强化学生参与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方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非独立的过程。将互动性原则贯彻到学生参与的幸福观教育中,能使学生既能在教育中完成幸福观知识的学习,又能完成幸福观的感性体验,有效地将知识的学习与幸福的体验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独白式幸福观教育方法,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效果。

2.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参与,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化及外化。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关键环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

第一起点参与:参与教育方案的制订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教育方案的制订,明晰参与的方向和具体预期。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方案的制订,其主要参与内容包括:一是参与问题发现的过程; 二是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三是参与总结归纳的过程;四是根据反思、调研和归纳,参与具体教育方案的制订,并通过师生间的商讨,共同实现对方案的完善和修改。

第二过程参与:参与教育方案的实施

学生参与教育方案的实施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方案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效果。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方案的实施,进行具体的教育活动是其实现幸福观内化的关键环节,并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具体实施:一是创设教育情境,二是参与活动实践,三是尊重差异发展,四是强调合作学习,五是实现自主探究。

第三结果参与:参与教育活动的评估

教育活动的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对于教育活动整体上的评价和估量,是对教育效果、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价值判断和反馈思考[8]。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明确教育方向性、针对性,增强大学生的参与度,共同达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通过正确的途径来实现对幸福的理解与期待,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发挥出自己的潜在本质力量,实现个人与世界关系的统一。

猜你喜欢

幸福观学业马克思主义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艰苦的学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