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研究成果的教学应用
——以历史学科为例

2022-12-31沈为慧

江苏教育 2022年83期
关键词:成果学术革命

沈为慧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是以最新的权威学术成果为基础编写的,教师只有借助学术成果,才有可能真正领会教材的深刻内涵。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实践中历史教师是如何运用学术研究成果的呢?

笔者邀请11 位同仁,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 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科学革命”部分,做一个5~10 分钟的教学微设计。这11 位历史教师的微设计,都以阅读学术成果为教学起点,然而,在如何运用方面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来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学术研究成果。

一、析:用得如何

11 位教师选用的学术阅读材料,共有39则,涉及26篇论文、15本著作;基于学术阅读材料设计了26 道问题,问题主要指向科学革命的背景、成就与影响,其中3 道直接问成就有哪些,5 道直接问兴起的背景或条件有哪些,6 道直接问影响与意义有哪些。

就材料选取与问题设计来看,笔者认为存在以下现象:(1)来源上,抛开教材现有的素材,从学者的论文论著中另觅资源;(2)数量上,拟用课件呈现的文字材料过多,阅读量巨大;(3)内容上,多是反映学者观点的结论性文字;(4)使用方式上,都是“设计问题—学生回答—呈现答案”;(5)设计思路上,多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具体来说,“外源性”材料当然可以用于教学,但前提是要充分运用“内源性”材料。不少教师认为,不“教教材”就是要“去教材”,设计教学时完全抛开教材现有的素材另选教学素材,这就导致所选的许多材料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全是节选、没有摘编,这看似在“尊重作者”,其实是未能深刻领会文章原意的一种表现。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频繁地“观看”大段的文字材料,实际上并不利于对学生阅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以学者的观点来强化教材的结论,并不属于“史料教学”的范畴。而学术资源可用于情境创设,但不应把所有材料都只用于提出问题,因为那仅能发挥其部分效能,可以说是对材料价值的一种浪费。

上述做法很容易把历史课异化为阅读课,使新授课蜕变成习题课,把记住答案当作目标,用学者的论述取代教师的分析,以学生“自学”代替教师指导。这既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问:怎样阅读

教师在备课时应怎样进行学术阅读呢?笔者认为,应首先确定阅读对象,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同时做好摘抄。

1.确定重点阅读对象

在教学主题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阅读什么”似乎不是问题。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用教学主题作为关键词进行网络检索,会出现许多相关文献。例如,以“科学革命”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有5200 多条结果;以“近代科学的兴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近200条结果。

如何从海量的论文论著中确定阅读重点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两个标准进行综合判断。第一,杂志与出版社的级别。尽量从核心期刊以及其他高级别学术性期刊上选取论文,尽量选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出版社出版的论著。第二,作者身份。尽量选用专业研究人员与大学教授撰写的论文论著。就“科学革命”这一问题而言,如果读懂了教材主旨,下面几篇论文会有很大帮助:程倩春《论近代科学革命的人文意蕴》(《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高剑平、唐咸来、曲用心《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整合》(《求索》2003 年第4 期);贾向桐《近代科学革命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转移——李约瑟问题的社会价值论解答》(《科学学研究》2006 年第6期)。

2.带着问题阅读

确定了阅读对象后,教师要展开阅读。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前应当先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以明确课标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总体的教学目标,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史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需要突出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难点,以及历史演进的重大关节点,并以重点、难点或关节点作为切入点,引领学术研究成果的阅读。

以“科学革命”这部分内容为例,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并无明确要求,教材将其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同置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意在突出其在思想解放进程中的作用。据此可以判定,“科学革命”的教学重点并非微观方面的具体人物与成就,而是对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天体运行模型”“伽利略观察天象”“万有引力定律”作为阅读的重点,而应以“科学革命是如何促进思想解放的”作为重要问题。

3.做好摘抄笔记

阅读使人增加新知,但也可能带来混乱。为了改进效果、提高效率,最好边阅读边摘抄。学者的论文、论著一般为同行交流之用,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不能像阅读通俗读物那样去浏览,而需要教师下功夫精读。

边阅读边摘抄可以让阅读速度慢下来,多一点思考的时间。摘抄后还应删节、整理、转化。“删节”就是删除重复的部分,以及与重点、难点、关节点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信息,留下高度相关部分;删除不典型的事例、史料,留下典型的资源。“整理”就是按照历史教师或教学的逻辑,而非研究者或学术的逻辑,对删节后留下的文字进行顺序调整,使之适合教师的课堂实施、学生的课堂学习。“转化”主要是将学者的认识内化于心,同时对语言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便于学生理解。

三、求:获取什么

教师在阅读时应从学术成果中提炼教学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借鉴学者分析问题的角度或思路,获取典型性的材料。

1.提炼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

学术阅读可以帮助历史教师深化对历史事物的认知,以更好地理解教材。教材一般由学者编写,其依据是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教师进行学术阅读犹如在“倾听”研究者的分析,这样可以缩小与编者的认识差距,从而达到理解教材的目的,并促使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学者的观点,形成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例如,阅读了上述三篇论文后,教师就可以把“科学革命”的教学立意确定为: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或科学精神的社会价值。

2.学习分析问题的角度或思路

改进认识、获取材料虽然可以解决备课急需,但那只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其作用是短暂的。借鉴专业研究人员观察问题的视野、发现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习他们是如何挖掘史料的价值、做到“论从史出”的,这种阅读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其作用是长效的。

以“科学革命”为例,“对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难点,《新全球史》一书指出,牛顿是新的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他依靠精确观测和数据推理建立了一整套天文学和数学理论。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把天体、地球置于一起,并将其放在整个宇宙中进行研究。受此影响,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努力以新方法解释自然界。牛顿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思想家们希望用理性分析来审视人类,并且找到了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批判君权神授理论,反对专制、倡导宪政,并提出主权在民的观点。[1]通过阅读上述学术成果,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就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3.获取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史料阅读”“问题探究”等辅文中的材料,出自时人卢梭、康德,以及稍后的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存在着难以查找或难以理解的“天然障碍”,中学教师极少直接阅读此类文献。从学者的论文论著中摘抄是常用途径,而且,学者对所引材料做了深入分析,这可以防止教学中的误读。例如,《科学的历程》中记载了牛顿的这句话:“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从伽利略身上不是学到了单摆定律、自由落体定律,而是学到了发现定律的方法。该书还指出,近代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不是某项或某些具体成就,而是“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观和方法论”。[2]借助这一解读,中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革命的深刻内涵。

四、探:如何使用

不同类型的材料需要不同的运用技巧,学术成果既可以丰富教材的观点或论述,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1.材料的类型与运用方略

中学教师从学术论文论著中节选的文字,除原始材料外,大体可分为三种:以叙述历史事实为主的材料、以进行历史解释为主的材料、以做出历史评价为主的材料。叙述类材料可用于对基本事实的介绍,以增强历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解释类材料可用于对历史的分析,以体现思维的深刻性与逻辑性。若选用不同立场的解释类材料,可以让学生思考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关于评价类材料,若此评价为学界普遍认可,则可以作为结论教授给学生,但应基于事实与分析;若存在不同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甄别,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诠释。

2.丰富教材的观点或论述。

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编写的,教师应当根据学情,灵活运用教材。教材的修订周期比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出现与学术研究新成果不一致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学术成果,完善其中的某些观点或论述。但是,对于拟用学术成果,要判断研究者的认识是否权威。若已被普遍认可,运用前也必须充分理解、领会学者的分析论证思路,避免不求甚解、以偏概全。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权威的研究成果,因为其观点深刻而立意高远。例如,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垚认为,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因为它所昭示的科学主义世界观,核心就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3]这种看法,可以升华以“科学精神”为立意的教学。

3.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近年来高考命题思路已发生明显转变,创新类试题多要求学生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多个学者基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解释或评价,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辨析,并得出自己的认识,这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以爱因斯坦的这段话为材料:“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4]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就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而言,哪一种方式更加锐利?并说明理由。这不仅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使解答问题成为构建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猜你喜欢

成果学术革命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中国的出行革命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