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的数字化转型

2022-12-31赵磊磊江玉凤

江苏教育 2022年83期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程数字化

赵磊磊 江玉凤 张 黎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进行了重要战略布局,以进一步加快智慧学习空间建设及创新应用,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应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应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学校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是“双新”背景下学校创新教学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2020 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无锡市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入选。在此背景下,课题组仔细研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需求,采用边研制边试验的方式,对“双新”背景下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学习空间建设标准、学习空间构建模式与行动经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对此,笔者首先对“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时代价值、现实问题予以分析,进而基于课题组在学习空间建设上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提炼学习空间建设的“无锡经验”,为新时代学校学习空间建设提供行动指导与策略支持。

一、“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分析

1.学习空间解析

“空间”一词的基本含义为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也指数字空间、物理空间与宇宙空间。空间一词主要涉及有关事物位置差异的客观形式,一般具体体现于数学、物理、宇宙、网络空间等词之中。基于此,笔者认为空间可被视为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的关系。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有关空间的内涵具有一定历史发展性。[1]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拓宽学习空间的边界,更新学习空间多方联结的形式,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鼓励引导学校聚焦学校空间文化、课堂教学组织、学校治理模式的重构,推进新型的教与学关系,实现从“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的转变。目前学界对于“学习空间”的定义存在一定区别。例如,田晓伟认为受空间观念的影响,应从环境、配置、布局和机会等层面来认识和塑造教育空间。[2]概括来看,学习空间是教育过程的发生场域之一,体现了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空间的广延性。

2.“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呼唤数字化转型

学习空间的本质是关系,学习空间新生态建设需要智能技术的架构,也离不开教育大环境的整体变革。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要素为基础,统筹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教育教学元素,实现育人全过程深度优化融合,基于数字空间,更新教育理念,建构教育教学新范式,建立教育新体系。目前我国学习空间存在着学校空间围隔规训、数字空间取悦僭妄等现实问题[3],通过学习空间的数字化转型有望建设学习空间新生态。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 年,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这给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明确了任务要求。“双新”指的是新课程和新教材;“新”的核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立德树人和素养指向,强调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双新”背景下的学校学习空间应直面课程和素养,通过适时调整学校课程体系,开展分层分类的教材探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形势下做好师生评价方式的不断调整和数字资源建设的持续推进。“双新”背景下,如何以“聚焦核心素养”为抓手,以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推进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是未来学校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的一大挑战。

二、“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问题

随着学习空间逐步趋向于适应数字时代要求,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也存在不少问题。

1.数字资源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传统教育资源建设以学校空间设计、装备配置和师资力量为主,偏重于简单物质层面的内容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资源建设的物质性和人文性。一方面,随着海量数据不断产生与聚集[4],学校数据资产产生难沉淀、价值难发挥的资源浪费,区域内校际数据应用难以共享共建等问题,对于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难以从数字资源平台或自主开发等方面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内容完善。另一方面,尽管当前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技术对教育领域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也逐渐显露,但学校在数字资源建设和智慧校园搭建等方面缺乏对学生层面的深入了解,不少课程资源、教学设备使用频率低下,难以切实满足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需求。

2.教学场域囿于学校空间边界

当前学校教学场域仍局限在物理空间中,对教学活动中无形空间的关注较少,进而使学校教学空间阻碍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一方面,不少学校仅依靠物理空间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素养培育等,存在较多局限性。另一方面,学校教学模式的知识讲解和技能实践通常在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内开展,导致学校内部学习空间的条块分割、断裂围隔,进一步缩减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如何盘活校内外闲置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终形成多阶思维教学模式是“双新”背景下学校教学空间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3.教师智能素养培育发展机制不健全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面临停滞不前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当前智能技术不断更新变革,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师群体缺乏时间和动力提升其智能教育素养,大部分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师缺乏合理的智能教育观念,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过度依赖智能系统,忽视学生个人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培训机制与平台。当前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育主要通过专题讲座、技能培育等方式,学校内部缺乏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标准和资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以智能设备判定标准为主的现象,缺少个性化、专业性的科学评价体系。

三、“双新”背景下学校教育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向

江苏省无锡市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习环境建设配套标准研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双新”背景下学校教育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向,为解决“双新”背景下学校教育空间数字化转型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与借鉴。

1.注重数字资源建设的人文渗透,实现教学与学习效果双重提升

数字资源建设可在智能互联的基础上实现智慧升级,但数字资源建设归根结底是内容输出和内容建设。因此,学校应注重数字资源建设的人文渗透,实现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双重提升。一方面,学校应借力研教融合体系,统整课程资源。学校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共享的智慧课堂,设计综合性、活动化的课程主题,运用体验、合作等学习方式,促使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提升其核心素养的认同感与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师生应共同构建学习空间,结合不同学科特色,通过技术赋能和数据驱动,积极探索基于智能应用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打造“双新”课堂教学模式,助力教学与课程资源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例如,无锡市多所高中积极开展“统筹推进区域普通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5G+教学新样态”研究,探索智能化学习空间建设路径,包括宜兴中学的“5G+VR沉浸式探究教室建设”、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的“江苏高中5G时代未来教室建设”等。

2.打通空间联结通道,盘活多重场地并拓展学习边界

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学校应打通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联结通道,盘活多重场地并拓展学习边界。经过多轮实践探索与理论积淀,课题组研究人员提倡利用和开发实验空间、实践空间和虚拟空间资源,充分发掘实验和辅助资源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学校可采用5G、大数据等技术搭建虚拟教学空间,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层空间实现教育教学的连通与融合,从而进一步支撑形成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新型学习生态环境。[5]通过积极开展校本、校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聚焦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加快构建自主学习教育体系。教师应深度参与教育应用场景的开发,提升技术支持与教育需求的贴合度,满足教育场景的定制化需求。此外,还应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和网络资源,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关键领域进行积极探索,拓宽“双新”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边界。

3.基于数字化培训,构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育和发展机制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项目单位和培训者居于主要地位,忽视了教师这一培训主体的能动性。为推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提升教师的数字化学习空间使用能力,无锡市设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习环境建设配套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站,汇聚了来自学校、单位、机构等多方的专业力量,并创新数字化研修形式,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育提供有效支持。这启示学校应基于数字化培训,构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育和发展机制。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依据新课程和新教材开发新型教育空间生态的课程内容。学校可依据自主与引进相长等建设思路,借助学科教师培训基地,扩大教研员的学科引领辐射面,加强新教师队伍培养的校本创新。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教师角色转变,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突破时空局限,与区域内其他教师携手探索新课程、新教材理念,达成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度理解。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教育领域对重构学习空间新生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双新”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开放性和情景性为特色,深度融合教育装备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内容,实现学习空间的重构。未来,教育将坚持以数字基座建设与学习空间营造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从而构建高质量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新课程数字化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