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油脂文明溯源与变迁

2022-12-31王丽英徐甘霖何东平

中国油脂 2022年8期
关键词:油脂

王丽英,高 盼,,王 澍,徐甘霖,何东平,

(1.武汉轻工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 430023; 2.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武汉 430040; 3.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食用油质量与安全),武汉 430023)

伴随着火的使用,人类开始了油脂应用之旅,并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油应用知识。古人将凝固成固体的油脂称为脂,融化成液体的油脂叫作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代出现了油坊,宋朝榨油业迅速发展,明代制油工艺大总结,清朝制油业渐趋平缓。中国油脂博物馆展示了古代油脂文明的发展脉络,描绘了灿烂的古代油脂文明画卷。

1 古代制油业的探索

明代罗颀在《物原》中记载:“燧人作火,神农作油,轩辕作灯,唐尧作灯檠,成汤作蜡烛。”从上古时期的烧烤熔油,到唐代油坊的产生,经过宋元时期的革新繁荣,至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制油业发展成熟,先民们对制油用油的探索从未停歇。我国古代丰富的油脂文化也应运而生,无论是油脂相关书籍所蕴含的精神财富,还是油灯、油壶、油伞等日用品所体现的物质文明,都闪耀着先民们的超凡智慧,实证着我国油脂文明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1.1 油脂名称考据

油脂,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名称,在古代大多称膏或脂。《礼记·内则》郑氏注:“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即凝固成固体的叫脂,融化成液体的叫膏。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油脂的物理性能有了进一步的鉴别方法之后,才逐渐把油和脂区分开来,一般规定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态者叫油,呈固体状态者叫脂。但油与脂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故统称为油脂。

1.2 油脂应用溯源

远古时期,人类主要靠渔猎获取食物。有了火之后,原始人逐渐从茹毛饮血转为熟食。先民们在烧烤肉食之际,发现滴下来的液体具有特殊的香味和滋味,于是将其收集起来用作食物的调味品,并逐渐懂得日晒、烘烤、煎炸和挤压等均能从动物组织中得到油脂,从此开创了人类利用动物油的历史。在食物烤制过程中,有些善于观察的古人发现果仁掉进火里,也会飘逸出香味,同时熔出像动物油似的液体,并能助燃发光。于是人类使用植物油由此开启。

2 古代油料作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并使用油料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油料作物不仅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而且分布面广。油料作物的发现、种植和加工,植物油的榨取、使用及商品化,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由自食自用到进入市场的发展过程。期间,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品种、种植范围、种植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古代草本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即芝麻)、蓖麻、莱菔(即萝卜)、芸薹(即油菜)、苋菜、亚麻、大麻、黄豆、棉花、冬青等,古代木本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茶树、桐树、乌桕、樟树等。中国油脂博物馆介绍了这些古代油料的出油率情况,并展出了部分油料作物的标本及种子。

3 古代油脂应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由渔猎到畜牧,由畜牧到农牧结合,再到农、牧业的分工。从远古食用油发展来看,从动物中取油较从植物种子中榨油容易得多。因此,人类对油脂的发展和利用,当从动物油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而扩及植物油。我国的油脂应用发展也大致如此。古代日常油脂应用可分为生活用油、生产用油和手工制造业用油三大领域。

3.1 生活用油

古人已经广泛使用动物油来满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照明、化妆品以及医药等4个方面,如:人们用油脂烹饪美食,获得健康与营养;制作脂烛照明驱走黑暗,设计巧妙的灯具可以减少油烟;油脂可护肤美容润发[1];油脂与其他药物配制的药品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3.1.1 食品方面

千百年来,油脂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世代相传。《古史考》载:“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而食之;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史,大量记载了油脂在饮食和烹饪中的重要性,说明油脂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周礼注疏》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用禽献,谓煎和之以献王。”大意为不同的季节厨师选用应季的动物肉,用不同的动物油与之煎和调和五行,做成精美的食物献给君王。

《礼记》中记载的食品工艺精细,反映了当时食品加工的水平。食物可炮、可烧烤、可煎、可煮,而且特别讲究,“煎诸膏,膏必灭之,巨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 “脂用葱,膏用薤”,可见古人对调味品的划分已经非常精细了。油脂在中国烹饪技艺中的应用,使食物及菜肴在色、香、味、形、口感上均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

3.1.2 照明方面

据《三秦记》记载:“秦始皇墓中燃烧鲸鱼膏为灯。”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取蚖脂为灯。”《淮南子·原道》与《西京杂记》出现“膏烛”名词。从出土的各种古灯具可以实证,当时已经普遍采用液态油类燃为光源。到东汉明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佛堂上的灯烛使用植物油,这增加了植物油在照明方面的需要量。北宋苏颂撰写的《图经本草》记载:油菜“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并且记载有:“蓖麻子……可榨油燃灯。”[2]

汉代的能工巧匠还发明了一种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可拆装,方便擦洗。燃灯时,油烟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空腔内,腔内储水,可有效减少油烟。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江苏邗江甘泉汉墓出土的错银铜牛灯等,虽造型各异,装饰不同,但其设计原理与雁鱼灯基本一致。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在控制空气污染方面的聪明才智。

3.1.3 化妆品方面

《齐民要术》记载了魏晋时期将芝麻油、猪油同浸香酒煎沸制成润发油工艺:“合香泽法……用胡麻油两分,猪脂一分,内铜铛中,即之浸香酒和之。煎数沸后,便缓火微煎,然后下所浸香,煎。缓火至暮,水尽沸定,乃熟。泽欲熟时,下少许青蒿以发色。”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其为油也,发得之而泽。”意为:用芝麻油做成的润发油,抹上它头发就光亮。《本草纲目》中提到茉莉花的用途时称:“蒸油取液,作面脂头泽,长发润燥香肌。”

3.1.4 医药方面

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荏状如苏,高硕白色,不甚香。……以其似苏字,但除禾边故也,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断谷亦用之,名为重油。”书中还记载:“熊脂、白鹅脂、麋脂等肪膏,主煎诸膏药。”

唐代《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其中记载动植物油脂15种,收载了新的油料和动植物油脂,从中可见当时油脂的发展、生产与应用呈现出向上的发展趋势。《食疗本草》所载虽是日常食物,却皆用于药用,其记载的食品、油脂条文之多,居当时同类文献之冠。

3.2 生产用油

油脂在社会生产中的利用尤其广泛。在建筑方面,用桐油与石灰调制成的油灰泥应用广泛且效果优良,可作防火材料、黏合剂、填缝等;油脂在铸造冶炼、农业生产防治害虫、车辆润滑等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2.1 铸造冶炼方面

淬火方法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被发明。南北朝时期已开始使用含有盐分的液体和动物油脂作为冷却剂。“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3]此时的工匠已经发现用动物脂作淬火冷却剂比水的冷却速度慢,铸得的兵器比水淬更为坚韧,并且可以减少淬火过程中的变形和开裂[4]。

《天工开物》记载:“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两: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塑油时尽油十斤,则备铜百斤以俟之。”[5]大意为:铸造万斤以上的大钟和铸鼎的方法相同……待干燥后,用油蜡涂附在上面约几寸厚。油蜡的配方是牛油占十分之八,黄蜡占十分之二……塑模的时候,如果用十斤油蜡,就要准备一百斤铜。这是一种用油蜡塑造铸形的失蜡铸造法,可见明代的铸造工艺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

3.2.2 农业方面

在古代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发现油具有防治虫害的功能。在苏东坡撰写的《物类相感志》中,有用油杀虫子及蚁蠋的记载。1185年,江苏苏州地区曾用油脂防稻叶蝉、飞虱之类的害虫,“虫聚于禾穗,油洒之即堕”,看来颇有效果[6]。1313年,王祯在《王祯农书》中记载:可用桐油纸燃烧,塞入树木蛀孔之内熏杀害虫。

16世纪,《方土记》中记载:“亚麻籽可榨油,油色青绿,燃灯甚明,入蔬香美,皮可织布,秸可作薪,饼可肥田。”[7]这时期人们对油料作物的价值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3.2.3 造船方面

马可·波罗在《东来游记》中记载:“中国木油,可与石灰碎麻混合,填塞船缝。”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 。”意为将石灰用桐油、鱼油调拌,并加厚绢、细罗,舂烂塞补,用来填固船缝。

3.2.4 润滑方面

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将油脂用于润滑方面了,当时已经有“载脂载舝,还车言迈”“尔之亟行,遑脂尔车”的诗句。唐宋诗词中,经常可见油壁香车的字句。宋代车辆运用普遍,人们常以油脂润滑车轴,以减少摩擦,延长车轴的使用寿命。庄季裕的《鸡肋编》记载:“胡麻炒焦压榨,才得生油,膏车则滑”;《齐民要术》中有用红花籽油作车脂的记载。

3.3 手工制造业用油

在手工制造业中,油脂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工匠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实践出了油脂的各种妙用。以下从工艺品、制革、制墨等方面介绍手工制造业用油的情况。

3.3.1 工艺品方面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用桐油制造涂料作为成膜物质。《诗经·国风》记载的“山有漆”“椅桐梓漆,爱伐琴瑟”,都是对天然漆和桐油的描述。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晚期精美髹漆彩绘的几、案、俎、鼓瑟、戈柄、镇墓兽等。漆膜坚实、色彩清晰,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战国时期的漆器是用大漆加桐油配合多种天然彩色颜料制成的油彩,绘制出了各种赏心悦目的纤细花纹图案[8],这种将桐油渗入大漆的配合技术是涂料工艺的突破。

3.3.2 制革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手工业专著。其中记载:“鲍人之事……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则需。”意思是鲍人制作的韦革十分柔滑,欲获此效果,需要涂上厚脂(今谓“加脂”)。又载:“函人为四甲……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

3.3.3 制墨方面

南唐时期我国开始用桐油及其他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点灯燃油制造优质墨料。明代沈继孙《墨法集要·浸油》说“衢人用皂青油烧烟,苏人用菜子油、豆油烧烟。”《天工开物》记载:“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大意为:墨是由烟灰和胶结合而成的。用桐油、菜籽油、猪油等烟灰做的,占十分之一;用松烟做的,占十分之九。

3.4 其他方面用油

油之用于军事,是以动物油开始,进而使用植物油,最后发展到矿物油。在火药发明以前,油脂已经作为一种辅助的军事作战物资了。《史记·田单列传》中记载,公元前279年齐国和燕国打仗,齐国获胜,油脂立下了汗马功劳。“田单(齐人)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所触尽死伤。”魏晋时期植物油亦被用于军事用途,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宠弛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据《晋书》中记载:“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可见当时芝麻油已大量生产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

明代文学家张岱所著《夜航船》记载:“猪脂炒榧,皮自脱”“香油杀诸虫,……桐油杀荷花,……蜈蚣畏油,……香油抹龟眼,则入水不沉,……斧怕肥皂,……灯盏中加少许盐,则油不速干。油一斤,以胡桃一个捣烂投之,则省油。造油烛,先以麻油浇其芯,则过霉不霉”“白梅与肥皂同洗则净,……油手以盐洗之,可代肥皂”“读书灯香油一斤,入桐油三两,耐点,又辟鼠耗,以盐置盏中,省油。”这些均说明油脂在当时日常生活中应用已十分广泛。

4 古代制油业的变迁

古代制油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进步的必然产物,初成于唐,兴起于宋,成熟于明清。制油业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独立的手工业部门。随着榨油技术的规范化和对生产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制油科学应运而生。

4.1 古代制油业的初步形成与油坊的出现

唐代出现了油坊。“作坊”之名称,当初是手工业区的通用名称,由手工业区的通用名称渐渐转为手工业店铺之名称,于是称榨油工种的店铺为“油作坊”。唐代油坊手工业生产除农村家庭副业外,还有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油作坊规模较大,而私营油作坊一般规模较小,油作坊主与手工业工匠往往是不脱离劳动的师徒,徒工主要是家属和亲朋的子弟。

北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各手工业的作坊,规模之大、分工之细都超过了前代。此时的制油业,从总体上讲仍然是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榨油占优势,但无论官营或是私营榨油的手工业作坊,都有很大的发展。此时榨油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榨油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榨油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宋元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是在战争间歇阶段,不论南方或北方也都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制油业也相应地得到了长足发展。

4.2 古代制油业的兴起及其社会背景

明代初期,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手工业者大部分时间可以自己生产手工产品在市场上出售。至明代中叶,小商品生产者的队伍发生了分化,其中少数人上升成为榨油作坊主,大多数人则降为雇佣工人。一些商人利用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而转化成为产业资本。明代的一些有识之士从事科学技术的总结和考察工作,使制油业继承了以往历代的成果,对中国的制油工艺、榨具和操作条件在传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完善和充实作出了贡献。毫无疑问,明代的制油业在中国制油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蓬勃发展阶段。

4.3 古代制油业的发展与转型

清代的制油业因封建制度腐败,闭关自守,经济禁锢,民族矛盾尖锐而发展平缓,在技术上墨守成规,缺少创新。制油业工匠的劳动十分繁重艰苦,其收入低微,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此时的西方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和生产技术蒸蒸日上。随着西方工业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古代制油业向近代制油业发展。

5 古代油脂文化

我国古代油脂文化是与古代油脂的应用相伴相随的。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先民们以油脂为核心,发展出了内涵丰富的油脂文化。从油脂相关的民谚、俗语和书籍代表的精神财富,到以油灯、油壶、油伞为代表的物质文明,我国古代油脂文化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5.1 油脂文献

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关于油脂的专著,各种油料作物的种植、加工,植物油的榨取、用途,榨油设备及工艺等,多散见于农学、医学等相关著作。以下介绍十部与油脂相关的文献。

5.1.1 《考工记》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记述了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该书是中国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保留了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全书共7 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科技及工艺水平,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书中记载了皮革加脂是由“皮”转变为“革”的关键所在。

5.1.2 《氾胜之书》

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农书。书中记载了黄河中游地区耕作原则、作物栽培技术和种子选育等农业生产知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书中提到的农作物有大豆、大麻、苏子和芝麻等13种,并有“豆生布叶,豆有膏”的记载,“膏”即油之意。

5.1.3 《齐民要术》

北魏末年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全书10卷92篇,约11万字。书中记载“胡麻(即芝麻)、麻籽、芜菁(蔓菁)、红兰花”“输与压油家”,说明当时已发现多种油料作物,并已产生专门榨油的人家。“取新猪膏极白净者,涂拭勿住。若无新猪膏,净麻油亦得”“细切葱白,熬油令香”“无肉以苏油代之”,并提到“木有摩厨,生于斯调。厥汁肥润,其泽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食物,香美如中国用油。”全书提到油料作物7种,动植物油7种,即大麻子油、芝麻油、苏子油、芜菁子油、猪油、牛油和羊油。

5.1.4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为北宋科学家沈括所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有17目,凡609条,共30卷,其中《笔谈》 26卷,《补笔谈》 3卷,《续笔谈》 1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据传,沈括在读《汉书》时发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的记载,后来他实地考察,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 “石脂”,可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他给这种液体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其名沿用至今。《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

5.1.5 《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由宋代陈旉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全书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共有14篇,占了全书的2/3,主要讲述水稻的种植技术;中卷是讲述水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下卷是讲述植桑种麻。《陈旉农书》对于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实际生产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记载:“油麻有早晚二等。三月種早麻,纔甲拆,卽耘鉏,令苗稀疏。一月凡三耘鉏,則茂盛。七八月可收也。四月種豆,耘鉏如麻。七月成熟矣。五月中旬後種晚油麻,治如前法,九月成熟矣。不可太晚。晚则不實,畏霧露蒙冪之也。早麻白而纏莢者佳,謂之纏莢麻。晚麻名葉裹熟者佳,謂之烏麻,油最美也。其類不一,唯此二者人多種之。凡收刈麻,必堆罨一二夕,然後卓架曬之,卽再傾倒而盡矣。久罨則油暗。”[9]

5.1.6 《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是元朝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全书共7卷,6万余字。内容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耕与蚕桑并重。选辑了古代至元初农书的有关内容,对13世纪以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加以系统总结研究。全书包括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等10部分,以及各种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等技术。

5.1.7 《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成书于1313年,是一部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的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该书兼论了当时的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王祯利用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把榨油设备的结构、工艺流程、操作过程都记录下来,并绘成图谱,这对于当时社会上正在进行的榨油设备的总结、交流和推广应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5.1.8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为明末优秀科学家徐光启所著,是一部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学术著作。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文中记载植物油19种:桐油、麻油、杏油、菜油和红花籽油等。特别对于乌桕制油的过程与操作,利用皮油制蜡烛作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记载了麻油压榨方法。

5.1.9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记载了1 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全书收集医方11 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 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该书记载了59种动植物油脂的药用功能。其中动物油33种,植物油26种,在书中区分动物油和植物油,是以脂和油来表示,“凡凝者为肪为脂,释者为膏为油”。书中对绝大多数动植物油脂的加工、用途、性能和主治疾病都作了详细的记载。

5.1.10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著,共18篇,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详尽的一部科技巨著。在第12篇“膏液”中,记载了19种油料作物、15种植物油料的出油率,记叙了某些油料的性质和用途,特别对9种植物油料制取油脂的工艺与榨油机具作了详细介绍,同时还列举了具体数据。其中记载了油脂制取的4种方法:水代法、磨法、舂法和压榨法,至今仍有实用和参考价值。还记载了制油设备及制油用具。《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较完整、全面的制油专著,该卷与现代工程著作中的“总论—原理—工艺流程—设备”的论述顺序大致相同。该书反映了300多年前劳动人民的制油技术水平,是研究我国油脂工业发展的可贵史料。

5.2 油脂文趣

油本意为油水,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在历史更迭、社会变迁中逐渐发展成为指代油脂的名词。人类在发现、开发和利用油脂资源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跟油相关的精神财富,赋予了“油”字更多的文化内涵。历朝历代跟油相关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诗歌、散文、打油诗等文学作品,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俚语,甚至遍布中华各地与油相关的地名,都彰显着“油”的重要性,它不仅每日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而且深入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中国油脂博物馆全面梳理、系统展示我国古代油料、油脂文明发展脉络,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令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油脂
肉鸡配用油脂饲料有啥方法
棕榈油支撑油脂板块走强,油强粕弱格局延续
碱热法辅助提取圆红冬孢酵母油脂
北京烤鸭,香飘世界
A taste of Peking duck
利用小技巧,撇去多余油脂
油脂树
烤肉制品的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及其过氧化值的测定
关于油脂性质对烹饪工艺影响的研究
“酯和油脂”的重要知识点